王安石:生前變法強國,死後萬世唾罵,入選《奸臣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安石——特立獨行的一隻豬

積貧積弱

有些人,註定會成為傳奇。

有些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大周邊關示警,遼軍準備南下。

此時,朝廷做出了如下部署:命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抵抗。

大軍行至陳橋驛,士兵譁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實現了「點檢做天子」的讖言。

正月初四,趙匡胤兵不血刃地控制了開封城,後周小皇帝被匆匆趕下台。

在士兵和朝臣的擁戴下,趙匡胤即天子位,國號「大宋」,後周滅亡。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別了,柴榮,別了,後周。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他不想丟掉飯碗,更不想他的子孫也丟掉飯碗。

於是,「杯酒釋兵權」,趙匡胤輕鬆地解決了武將的威脅。

此後,大宋的天是文人的天,大宋的皇帝是文人的皇帝。

既然偃武修文,那武備必然廢弛,武將也懦弱不能,所以,大宋經常挨揍。

既然打不過,那就多招人,人海戰術,所以,大宋軍隊年年擴招,軍費一增再增。

為了籠絡文人,趙家天子開科取士,凡是能中進士的,都有官做;凡是烈士功臣名人後代的,也都有官做。

而且,官員的待遇非常高,財政官員表示,經費在燃燒。

這就是「三冗」,壓的大宋財政喘不過氣來。

也許,冥冥中會有一個「救星」出現,至少,他會理財。

少年才俊

公元1021年,距離大宋開國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

在江西的臨川,有一個孩子出生,他的父親叫做王益,做判官,算是個官宦家庭。

王益給孩子起名:安石。

在安石之前,曾經有一位「安石」(謝安,子安石)拯救了東晉。

今日,大宋朝也出現了一位安石。

王安石小時候喜歡讀書,過目不忘,尤擅長寫文章,動筆如飛,見者無不稱奇。

公元1037年,王安石隨父進京,以文會友,結識了大名人曾鞏;然後,曾鞏向好友歐陽修推薦了這位後輩小生,獲得了讚賞。

宋代文風之盛,士子之幸,後世無比肩者。

王安石這次進京收穫巨大,不僅認識了名人,還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算是融入了「貴圈」。

為官一方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獲得進士第四名,朝廷授其淮南節度判官。

在任期滿後,王安石放棄了做「京官(館閣入職)」的機會,他選擇繼續任職地方。

不久,調為鄞縣知縣,在任上,他興修水利,創辦學校;並且積極探索「新經濟」,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主義的新道路。

王安石不因循守舊,他做事勇於創新,敢於實踐。

在做知縣時,他深知民間疾苦,最關鍵的是他知道這個「苦」苦在哪裡,以及如何解決。

一般農民在青黃不接之時,往往最艱苦,他們為了播種,不得不借高利貸,到最後欠下一屁股債,家產土地都被抵債,農民破產。

王安石知其癥結,故對症下藥。

他在農民青黃不接之時,以政府的名義向農民提供貸款或種子,收取低微的利息,待農民收穫以後再來償還。

這個方法一經施行便大受歡迎,「三農」的問題解決了,經濟自然獲得發展,王安石躊躇滿志,政績斐然。

任滿後,王安石再任舒州通判,他勤政愛民,好評如潮,獲得了百姓和官方的認可。

聲名鵲起

地方出現了一位頗有民望的好官,中央領導們都看在眼裡。

作為宰相的文彥博便向朝廷舉薦王安石,可是,人家拒絕了,理由是越級提拔了。

天下哪有這樣的人,京官不做,大官不做,只在地方做個父母官,而且還做得有聲有色,樂此不疲,這是何等的節操啊!王安石,你就是我們士大夫們的楷模!

不久,文壇宗主歐陽修推薦王安石擔任諫官,安石婉拒。

王安石,你到底想要什麼?難道你真的甘心做一輩子地方官嗎?

不錯,安石還在地方任職,他心裡有更高的追求。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被調為度支判官,來京述職,接著這次機會,他作了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變法主張。

王安石認為,北宋現在最大的實現就是「內憂外患」,國家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執政者不知法度。

那麼,如何解決?

王安石給出了答案:

效法先王,改弦制度,重用人才,奮發有為

王安石沉默了多年,終於說話了;但是,宋朝的當家人——宋仁宗毫不留情地拒絕了。

萬言書石沉大海,王安石心灰意冷了,他想,仁宗註定不是我的白馬王子,難道我的意中人還在上幼兒園嗎?不,他已經十歲了,在不久的將來,你們將一見鍾情。

雖然老闆不待見王安石,但北宋的大臣們卻不一樣,他們多次邀請王安石擔任館閣之職,王安石還是那個王安石,他一口謝絕,我要等那個人,我要等屬於我的時代,安石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我會一直等下去。

安石不出,如蒼生何?

自從王安石拒絕了朝廷的任命後,北宋京官們怏怏不樂。

他們朝思夜盼的真儒——王安石來不了京城,士大夫們以為王安石不求仕途,無意功名,遂遺憾不得相見。

不久,王安石實在推辭不了,任職集賢院,知制誥,審查京城刑獄案件,朝眾士大夫都引為盛事。

原以為王安石也是個附庸風雅的文人,誰料,來了京城,王安石得罪了一大批王公大臣。

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母親病逝,遂辭官回江寧守喪。

君臣際遇

有一個少年,英俊不凡,他尊師重道,心懷天下。

長大後,他有一個夢,一個雪祖宗之恥的夢,一個變法圖強的夢,他不甘於平庸守成,他決定振興大宋。

一天,這個少年身穿金甲,來到了他奶奶的住處請安,當他的奶奶看到她的孫兒不愛素裝愛戎裝時,一時百感交集,即喜且憂,大宋需要一位熱血天子來捍衛國家尊嚴,可是,萬一失敗了怎麼辦?祖宗百年積攢的家業也會付之一炬,這值得嗎?

這位少年便是未來的大宋天子——宋神宗趙頊。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寧。

神宗即位之前,素喜歡法家,尤其鍾愛《韓非子》

他經常聽老師講變法的故事,有一個人時常在他眼前浮現,他老師說,這個人叫做王安石,是一位既有才華又有能力的官員,神宗在心裡默默記住了這個名字。

不久,王安石進京,神宗遂召安石入宮以請教治國之策。

神宗問:

「治國什麼最重要?」

「方向!」安石堅定地回答。

「效法唐太宗可好?」

「不好,陛下應該效法堯舜!」

當王安石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宋神宗一臉疑惑,他不明白他所傾慕的愛卿——王安石為何看不起一代明君唐太宗。

「愛卿高看朕了,堯舜不可及也;你我君臣一心,戮力改革,共興大宋!」神宗還是很信任王安石。

其實,神宗非常愛才,也很敬重文人士大夫,無論是老人集團,還是新人集團,神宗都公平待之。

在王安石的主張深得神宗之意時,大宋的北方也出現了一位優秀的才俊——司馬光。

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知否。

安石變法

御前會議

熙寧元年,大宋發生了旱災,於是,國庫告急;國庫的主人——宋神宗愁眉不展,他決定召集大臣們開會商議。

《宋史.司馬光傳》記載了這次會議:

河朔旱,傷國用不足,乞南郊勿賜金帛。

詔學士議,光與安石同見,光曰:「救災節用,宜自貴近始,可聽也。

」安石曰:「國用不足,非當世急務,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財者故也。

」光曰:「善理財者,不過頭會箕斂爾」。

安石曰:「不然,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彼設法奪民,其害乃甚於加賦

此蓋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書之以見其不明耳。

既然國家財政出現了困難,那麼政府就應該節流尚簡,以省國帑,這是司馬光一派的意見。

但是,有一個人站了出來——王安石,他旗幟鮮明地反對司馬光的主張,他認為國用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部門裡面沒有一個善於管理國家財政的人,而不是一味地節流。

於是,兩人爭論了起來。

王安石認為,國家想要獲得經濟發展必須積極有為,即政府干預。

司馬光立即針鋒相對地指出,「干預?理財?不過欺世盜名罷了,本質上還是斂財,以官府的名義斂老百姓的財。

「不對,你理解錯了,司馬相公,我的意思是——百姓不加稅,國家府庫充足。

「什麼?我沒聽錯?天下哪有這個道理,天下的財富是一定的,要麼在百姓手裡,要麼在官府手裡,你通過法律來奪取百姓手中的財物,這比加稅都可惡。

」司馬光十分氣憤。

辯論結束了,可爭執卻沒有結束,相反,這只是開始。

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正式開始變法。

變法者,變宋朝祖宗之法也。

這次變法的指導思想為——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何為賦?

一言以蔽之曰農業稅,即北宋農民上交給國家的田賦和丁稅。

王安石的宗旨是不給老百姓增加負擔,但是,天地間的財富總數是一定的,不加賦,那國用怎麼足呢?

答案很明顯——與民爭利。

即通過國家干預的方式調控經濟。

在農業上的表現是財政貸款(自願——強制);在工商業上的表現是國有化(市易法,均輸法)。

在王安石的新法出來之前,司馬光並沒有明確表示反對;但是,這兩位北宋重臣卻天生擱不到一塊,其思想上的分歧尤為嚴重,實質上這是朝中兩種勢力的交鋒,也是中國古代經濟史上兩種主張的再現。

爭論不休

為了更好地理解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思想衝突,我們把視線往前推移一千多年——西漢。

《鹽鐵論》上有一段記載有助於我們理解:

賢良(儒士)曰:「農,天下之大業也,鐵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樂事勸功。

……
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不給民用。

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

大夫(官員)曰:「卒徒工匠,以縣官日作公事,財用饒,器用備。

……故有司請總鹽、鐵,一其用,平其賈,以便百姓公私。

……吏明其教,工緻其事,則剛柔和,器用便

賢良曰:「卒徒工匠!故民得占租鼓鑄、煮鹽之時,鹽與五穀同賈,器和利而中用。

今縣官作鐵器,多苦惡,用費不省,卒徒煩而力作不盡。

……
今總其原,壹其賈,器多堅堅,善惡無所擇。

吏數不在,器難得。

家人不能多儲,多儲則鎮生。

棄膏腴之日,遠市田器,則後良時。

鹽、鐵賈貴,百姓不便。

貧民或木耕手耨,土櫌淡食。

鐵官賣器不售或頗賦與民。

卒徒作不中呈,時命助之。

發征無限,更繇以均劇,故百姓疾苦之。

西漢的儒士們認為:

「農業是根本,農具是否得力關係極大。

好的農具,效率高,農民樂於耕作……而現在官造的鐵器,笨重不堪,都只顧完成官府規定的任務,從不考慮是否合乎民用,甚至鈍弊到了『割草不痛』的地步,因此農民苦累而收穫少。

以桑弘羊為代表的帝國官員們反駁道:

「官府指揮工匠進行大規模生產,資金雄厚,設備完善,比個人生產製造的質量要好,價格公平」。

儒士們接著說:

「鹽鐵官營以前,鹽和五穀同價,現在官鹽價高,有的窮人賣不起只好淡食……現在官府造的鐵器質量又差,品種又少,而且買時好壞不准選擇。

老百姓上門去買,要跑老遠的路,還常碰到官吏不在,難得買到。

由於生產鐵器的卒徒是強迫的,『煩而力不盡』,所以成本費用高,官價貴。

貧苦農民只好木耕手耨。

不僅如此,鐵官完不成任務時,還強迫農民去幫忙白幹活,賣不掉時又強迫攤買。

通過比較得知,桑弘羊主張鹽鐵官營,即國有化

這樣做的好處是國家可以控制鹽鐵資源,增加政府稅收;但不利也是顯而易見的,國家富裕了,官府充盈了,可百姓遭罪了,買到的物品是「物差價高」,就像今天的石化雙雄,人民沒有選擇權,只能被迫消費。

而且桑弘羊的主張就像酵母一樣,它會隨著時間而發酵,一旦政府財政拮据,這個酵母立即發酵,即國有擴大化,以前是鹽鐵,現在是酒茶,以後名單還會增加,國家就像貪吃蛇一樣,越來越膨脹;相反,私營工商業會逐漸萎縮,社會會動盪不安。

中國有句古話:「民不與官斗」。

既然官府以國家的名義四出生財,那麼在同行業裡面,官府或官府支持的商家無疑是最後的贏家,私營民企不得不撤退。

這樣即使政府增加了收入,但是卻抑制了社會的活力和創造財富的動力。

桑弘羊的反對者們認為: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農業是財富的基礎,生產是財富的來源,國家應該尊重自然秩序,即經濟自由,反對國家對經濟的過度干預

歷史很有趣,它並不是簡單地照搬概念,用所謂的名詞來解釋歷史現象。

歷史需要歸納概括,但應該有一個前提;歷史需要感情色彩,但儘量直白;歷史需要百家爭鳴各抒己見,但必須言之有物,史論結合。

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並不是簡簡單單四個字,它裡面有太多的疑問,為什麼主張「重農抑商」的儒士們反而要求經濟自由,發展私營工商業?

釐清了經濟史我們再來看王安石變法。

熙寧三年,王安石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推行新法。

  • 富國

青苗法

這是王安石變法最重要的一個科目,也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

那麼,什麼是青苗法呢?

  1. 官府分兩次(截止日期為正月三十日和五月三十日)提供貸款或穀物給農戶,有餘錢可貸給城市坊郭戶;
  2. 利息二分(償還日期為五月和十月),與夏秋兩稅一併上交;
  3. 農戶貸款必須有「擔保人」,官府分出戶等(按財產),貸款時貧富(上戶和下戶)搭配,互相監督檢查;
  4. 自願原則。

其實青苗法對百姓非常有利,每當農戶青黃不接之時,國家提供低息貸款,既解決了農戶貸款難的問題,又增加了政府收入,同時打擊了地方上的兼并之家。

然而法律不是盡善盡美的,總會有缺陷,青苗法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弊端:

  1. 地方政府強制攤派,使貧戶失去土地,富戶受到牽連也破產。

  2. 擅自加息,本來二分利息,有的貪官枉顧中央法令,私自加息,魚肉百姓。

  3. 如何貸款呈兩極分化趨勢,考慮到下戶的償還能力,有的地方謹慎貸款,不給下戶貸;有的地方濫貸,不考慮償還能力,結果無力償還的紛紛破產。

總的來說,青苗法在各地的施行情況是參差不齊的,有好有壞,主要依賴地方主政官員。

宋朝的官員待遇高,處罰輕,很多人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去對待青苗法,結果並不令人滿意;也有一些官員,為了升官,拚命趕「政績」,多貸多收,不考慮百姓的死活。

針對青苗法的弊端,引起了很多官員的口誅筆伐,有的不免誇大其詞,甚至危言聳聽。

但話說回來,這些官場老油條(或者叫做「保守派」)非常清楚大宋的地方官,熟諳各種潛規則,他們得出了一個共識:任何一種政策,只要不擾民才是真正的愛民。

一般古代出現自然災害,皇帝都會命令賑災,皇帝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執行過程中仍不免有部分官員中飽私囊,貪贓枉法,可見執行力是多麼重要

免役法

這項措施是真正的利國利民,不僅變法派支持,就連竭力反對變法的保守派也稱讚不已。

在中國古代,百姓不僅要向國家交稅,還要服役。

何為役?

自費為國家義務打工,且要承擔各種法律責任

五代時期,百姓的負擔很重,要服役,此役主要指「差役法」的役,農戶每年都要服兩次役,一次本鄉的,一次州縣的,服役時差旅費自備,未完成任務或損失財物要接受處罰,這樣下來很多百姓都破產逃亡了,真可謂「苛政猛於虎」。

宋朝建立後,五代的弊政全都繼承了下來,老百姓叫苦不迭。

當然很多有識之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們開始嘗試變革,用「納錢免役」來代替差役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王安石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總結各方經驗,創設出免役法,主要有兩點:

  1. 計產交錢,政府統計核實農戶財產,劃分戶等,然後規定應當服役的人需要交納「免役錢」,交完錢就不用服役了;原來享有不服役特權的農戶現在必須交納「助役前」。

  2. 僱人充役,政府利用「免役錢」和「助役錢」作為資金,僱傭農戶服役,事後付報酬。

免役法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大受農戶歡迎,政府也提高了效率,農村生產力獲得解放,經濟取得發展,國家收入亦獲得增加。

但是,想讓百姓活得幸福開心是不可能的,神宗去世後,免役法被廢除,後來哲宗紹述,雖然恢復了新法,可新法已經變了味,免役錢繼續上交,老百姓繼續服役,原本可以交錢免役,現在錢不但要交,役也要照樣服。

方田均稅法

公元39年漢光武帝劉秀下令全國度田(度:丈量),結果地方豪強激烈反抗,一時間新生的漢帝國似乎又風雨飄搖,劉秀不得不妥協,停止度田。

這樣做的後果極其嚴重,終東漢一朝,豪強地主通過兼并土地不斷壯大,中央政府姑息養奸,直至滅亡。

熙寧五年(1072),大宋執政王安石不顧保守派反對,毅然推行方田均稅法(方:丈量),其主要內容是丈量核實土地,劃分等級,然後登記造冊並確定稅額。

試問普天之下誰的土地最多?

——大地主

丈量土地後,政府依照土地貧瘠徵稅,試問此舉侵犯了誰的利益?

——大地主

宋初,國家不抑兼并,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田連阡陌者比比皆是,這些人隱瞞土地,據實不報,占盡肥沃之土,卻偷稅漏稅,國家被此等蛀蟲幾要掏空。

相反,兼并之家不納稅,那麼請問,賦稅最終轉嫁到了誰的頭上?

——小農(多是自耕農),對,最底層的人向國家納最重的稅,試問,公平何在

有人問,公平是什麼?

——民心,我大聲地告訴你,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或者以後,民心所向(非暴民)即公平。

果然,王安石的這則新法令地主豪強惶恐不已,不僅豪強,朝中的很多高官也都顫顫微微,好一個王安石,你不食人間煙火嗎?你不屬於士大夫群體嗎?你怎麼這麼心狠,連同僚都不放過,好,既然你王安石不仁,那我們就徹底翻臉了。

於是,朝中百官大肆攻擊新法,安石几乎孤軍奮戰,但絕不屈服。

新法在神宗的支持下維持到元豐末年,後來俱被廢。

農田水利法

自古統治者皆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王安石深明此理,農田水利法就是其體現。

  1. 凡需要修建水利工程的地方,農戶按戶等「眾籌」;
  2. 眾籌仍不夠的可以向政府貸款;
  3. 可以多縣聯合。

這項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其成果極為可觀,興修的水利工程多達一萬多處,灌溉民田36萬多頃,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均輸法和市易法

均輸市易古來有之,這套新法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總體側重於工商業。

均輸取自《禹貢》納粟納秸之意,所謂均輸法有以下要點:

  1. 原則: 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2. 機構:發運司
  3. 關鍵:及時掌握中央與地方的供需信息

其實,均輸法的目的就是調節供需,提高政府效率,亦可打擊商賈,減輕農民負擔。

但是,這項措施也有弊端,「看的見的手」極大地干預了經濟,與民爭利是必然結果;雖然出發點利國利民,可實行起來並不如願,甚至會引發大規模地衝突,激化矛盾。

時間不久,宋徽宗年間,皇帝喜愛奇珍文玩,下屬投其所好,大興花石綱,遂激民變。

市易法意在穩定物價,要點有:

  1. 機構:市易務
  2. 原則:貨物滯銷時收購,稀缺時賣出
  3. 特權:可以向商人批發貨物(賒貸均可)

從實施效果來看,對穩定物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負面影響更多。

此法嚴重地挫傷了工商業者的積極性,(主要是小商人)政府以法律的名義干預市場,控制物價,壟斷批發和零售,使很多小商人負債纍纍,社會動盪不安。

  • 強兵

置將法

北宋舊制,禁軍輪番更戍各地,因此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戰鬥力也受到影響。

置將法是將各路的駐軍分為若干單位,由固定的將官加以訓練,稱為「置將」,以此提高軍隊戰鬥力。

神宗死後,此法名存實亡。

保甲法

保甲法是將鄉村農戶按戶數結保,形成民兵性質的地方軍事組織,其目的:

  1. 緝盜
  2. 省財
  3. 部分恢復徵兵制

但事實上,保甲法訓練出來的民兵根本沒有作戰能力,無法投入戰場,只能勉強維持地方治安;另外保丁必須進行軍事訓練,執行「上番」任務,這具有強制性,類似於如今的軍隊拉練,保丁一切需自備,還要服從長官的命令,此舉令保丁深受其害,不少人斷肢斷臂來逃避保甲法。

保馬法

保馬法是借百姓之力來為國家養護戰馬。

具體規定有:

  1. 實行範圍:西北民戶
  2. 方法:願意養馬的民戶由政府提供馬匹,民戶代養,即可獨自養,也可合作養。

  3. 養馬民戶可以減免賦稅,但是如果馬匹意外死亡,民戶需賠償。

此法弊端甚多,第一,戰馬多為散養,圈養的質量不高;第二,民戶財力微薄,而馬匹多瘟疫疾病,意外致死頃刻間使農戶傾家蕩產。

不久,此法廢除。

科舉

  1. 改革科舉,廢除明經科,進士科考試以策論經義為主;
  2. 考試法定教材為《三經新義》;
  3. 整頓太學,實行:「三舍法」,凡考試合格可依次進入外舍、內舍、上舍,畢業者即可做官,省去了參加科舉考試的程序,即太學成為了選官制度的一部分

罷相風波

就在王安石躊躇滿志地進行變法之時,新法反對者們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著反撲,兩派斗的你死我活,神宗也無可奈何。

就變法派來說,其靈魂人物自然是王安石,其他成員主要有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蔡京兄弟,諫官李定 等。

當時很多人都批評新法,原因之一即是變法派大多人品卑劣
,為士大夫不恥。

後來脫脫修宋史時他們大多進了「奸臣傳」。

熙寧七年(1074年)春,天大旱,久久不下雨,朝內外守舊勢力以「天變」為藉口,又一次掀起對新法的圍攻,神宗憂形於色,寢食不安。

不久有人繪《流民圖》以告急文件特進,神宗反覆觀圖,徹夜不眠,他認為「天變」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

這時,司馬光又上《應詔言朝廷闕失狀》,隨著改革的深入,宋神宗開始動搖。

同年四月,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親高太后向神宗哭訴「安石亂天下」。

由此,神宗對變法產生了懷疑,遂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

王安石罷相後,變法派內部發生了分裂,二號人物呂慧卿急於上位,背叛了王安石,暗地裡進行「倒王運動」,後被韓絳得知,密告於安石。

不得已王安石於熙寧八年(1075年)又重回廟堂,並再次拜相,但此時,「帝破厭之」,王安石的主張已經得不到神宗的支持了,而「屋漏偏逢連夜雨」,變法派內部也出現了裂痕,新法難以推行下去。

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的長子王雱病故,安石極度悲痛,遂辭去宰相,從此隱居江寧。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

廢除新法

縱觀神宗一朝,新法始終得以實行;神宗死後,哲宗即位,因其年幼,太皇太后「垂簾聽政」。

因太后不喜新法,故重用老臣,反對派靈魂人物司馬光來到開封執政,他盡廢新法,「以母改子」,史稱「 元祐更化」。

(「元祐」是哲宗第一個年號)

哲宗長大後親政,欲復其父未竟之事業,故改元「紹述」,意為繼承和恢復神宗改革之事業。

隨後,哲宗任命了一批變法派人士為執政,掌朝事,無情打擊反對派,元祐年間廢除新法的諸官員均被打倒,曰「元祐黨人」,此事件史稱「哲宗紹述」。

變法派新貴章惇大權獨攬後,排除異己,並且恢復「新法」,但很多措施已經變味,「新法」僅僅成為一個打擊政敵的政治口號而已。

哲宗死後,徽宗立,向太后掌權

太后偏保守,故任用反對派大臣為相,貶斥變法派,新舊黨爭趨於白熱化。

後來向太后還政,徽宗又重用變法派,打擊反對派。

靖康年間,金兵南下,二帝蒙塵,北宋滅亡。

「拗相公」與「靖康恥」

下面是一則關於「拗相公」——王安石的軼事。

包拯擔任開封群牧使時,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是他的下屬。

有一天,包拯和他們一起飲酒賞花。

包拯興起,親自向王安石、司馬光等下屬敬酒。

王安石平時不喝酒,於是他拒絕了包大人的敬酒,司馬光等同僚一看不對勁,趕緊過來勸「同事」,可任憑你這勸那勸,王安石就是不喝一口。

就連脾氣倔強的包大人都向王安石豎起了大拇指:「你真牛皮!」

宋史說王安石性格執拗,特立獨行,做事「不撞南牆不回頭」,也不聽勸。

他有句名言:

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認準一理,便生死相依,不放棄,不妥協,「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恐怕就是王安石固執一理的原因了。

南宋建立後,朝臣們開始反思「靖康恥」,為什麼北宋會滅亡?

——「六賊」禍國,蔡京尤甚。

為什麼蔡京能夠危害社稷?

——小人得志;君子遭難。

小人謂誰?君子謂誰?何故勢同水火?

——小人者新黨也,君子者舊黨也;兩派攻訐,黨同伐異,朝政衰也。

黨爭因何而起?

——王安石變法

原來「靖康恥」的「元兇」是王安石,這是南渡後臨安君臣的反思結果。

所以,自南宋後,王安石一直名譽不佳;近代以來,梁啓超先生為王安石翻案,學界開始重新評價王安石變法;建國後,王安石倍受讚譽,以「大無畏的改革家」面孔出現。

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君謂之何?

註:王安石在南宋朝臣修《神宗實錄》時入選奸臣傳,而在脫脫主持修訂下的《宋史》奸臣傳里並沒有王安石。

原創不易,請勿抄襲!如有不實,歡迎指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列寧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王安石被列寧稱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大家都知道 「北宋出名相,南宋出名將」,北宋年間出現了很多名相(包拯,寇準,王延齡,王安石等)。那麼南宋時期有名將(祖逖, 岳飛等)北宋不出名將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