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教子無方,他庸碌無為的後代最終變成蜀國滅亡之罪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歷史觀: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想要吃通透所有知識是不太可能的。

尤其是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裡,大多數人都只能夠對歷史略知一二,再不能言其三。

不過,有一個現象十分有趣,如果讓大家在三國歷史中選出一個代表人物的話,那麼十有八九會出現諸葛亮的名字。

諸葛亮的名聲就是如此響亮,讓兩千多年後的現代人依舊為其歌頌。

然而,諸葛亮顯赫名聲的背後誰最不開心呢?

大家的猜測恐怕都是司馬懿、周瑜這些諸葛亮的一生之敵,可我們今天要說的恰恰相反,這個人是諸葛亮血緣上最親近的人--次子諸葛瞻。

諸葛亮共有三個兒子,長子過激給了哥哥諸葛瑾,幼子諸葛懷的事跡到晉朝才有記載。

故而人們討論的諸葛亮後代便是以諸葛瞻為主,然而在「神人」父親的襯托下,諸葛瞻的表現顯然不盡人意,甚至一度被世人罵作草包。

諸葛瞻為何犯了眾怒呢?景耀六年/炎興元年(263年)冬天,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今甘肅文縣),自景谷道攻入蜀中。

危急時刻,諸葛瞻受命領軍出征,前往殲滅孤軍深入的鄧艾。

然而諸葛瞻的才能甚至不及其帳下黃權之子、尚書郎黃崇。

黃崇多次提出正確的建議,要求諸葛瞻迅速搶占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

可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採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

正是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讓鄧艾得到喘息的機會,並迅速強占對蜀軍作戰的有力地形,最終爆發了漢魏的最後一站--綿竹之戰。

此戰開始前,蜀軍幾乎註定要失敗,縱使將士決心死戰,也無法阻擋魏軍雷霆般的進攻。

最終,諸葛瞻戰死於沙場,姜維在劍閣前線的堅守也因綿竹戰敗、成都投降而失去意義。

成都劉禪投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綿竹之戰的威懾,故而許多人將蜀國滅亡之罪責牽連到諸葛瞻頭上,其實,這是極為不妥的。

首先,諸葛瞻本就是個才能不怎麼樣的普通人,是世人將其捧殺了。

《三國志·諸葛瞻傳》記載:「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

』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諸葛瞻是籍父之名,在眾人言過其實的讚美下自負了起來。

綿竹之戰,正是諸葛瞻自負地認為自己的戰略能夠戰勝鄧艾,才忽略黃崇的建議。

在此之前,諸葛瞻也不是第一次作死了。

姜維北伐之時,諸葛瞻一直在劉禪面前拉攏群臣,逼迫姜維撤兵。

好幾次姜維都是受迫於朝中壓力,不得已退兵而被追擊,從而造成的大敗。

當然,諸葛瞻的無能怪罪不了父親諸葛亮。

畢竟在諸葛瞻出世的時候,諸葛亮就上疏《出師表》,開始了自己的北伐大業。

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諸葛亮沒辦法兼顧丞相和父親的責任,只能夠舍小家為大家。

為此,諸葛亮也深知自己的失職,在臨終前作《誡子書》給諸葛瞻,還寫信給諸葛瑾說:「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預言果然是正確的。

可是,諸葛瞻就真的該被世人辱罵嗎?不,雖然諸葛亮沒有教授他治國、領軍之才,可諸葛瞻的確從父親的身上學到了一樣東西。

在綿竹之戰爆發前,諸葛瞻說道:「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

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鄧艾曾勸降諸葛瞻)」遂就綿竹埋人腳而戰,父子死焉。

忠君如父,孰為草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的滅亡,諸葛亮兒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蜀漢建興五年,諸葛瞻出生。孔明之憂:諸葛亮早年無子,哥哥諸葛瑾將兒子諸葛喬過繼給他,後來直到諸葛亮四十七歲才生了諸葛瞻。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兵伐魏,其間寫信給哥哥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

<三國>諸葛亮死後,他兒子竟然出賣了蜀國!

在三國中,諸葛亮在234年逝世。在29年後,公元263年魏國派遣鄧艾、鍾會率兵進攻蜀國。姜維得到消息後,立刻上表劉禪請求派遣精兵良將駐守險要,但宦官黃皓讒言告訴劉禪魏國不會打來,其他大臣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