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士錄:此人曾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但自己卻至死不出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凡人聲明:本文為原創,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在三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無數風雲人物曾在段時間裡縱橫捭闔,給後世留下了讓人嘆為觀止的事跡。

今天凡人將給大家介紹一個,此人曾因一句話被人們熟知,當年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後最終選擇追隨劉備時,他曾評價諸葛亮時說「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凡人說的這個人就是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

另外司馬徽在舉薦人才是,總會說「好好好」,因此司馬徽也被稱為「好好先生」。

司馬徽曾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可以說正是舉薦為劉備最終成為三足鼎立之一奠定了基礎。

但是這裡面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司馬徽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自己怎麼至死都沒有出山呢?要知道在當時建功立業是無數讀書人的偉大抱負。

為何偏偏司馬徽就沒有在那個激盪的時代,司馬徽卻甘願做一名隱士。

這裡面的原因,凡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原因一、年齡身體問題

公元207年,26歲的諸葛亮出山。

而此時距離司馬徽去世公元208年僅剩下一年,雖然司馬徽出生年齡不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時的他要不年齡偏大,要不身體不太好,歷史已經沒有給他多少時間了。

原因二、早已預料三方都不能實現一統中國

有一種說法,三國時司馬徽下的一盤棋,他雖然不出山但洞若觀火。

這點在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有所體現,「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可能作為老師,司馬徽不希望臥龍埋沒吧。

另外,在一些評書家口中曾有一個解釋:水鏡先生洞察天下,明知不可為而不為之。

這句話的一生就是說司馬徽早知道孫劉曹三者都不能一統天下,因此他也沒必要再出山了。

原因三、個人追求不同

有的人喜歡退居幕後,司馬徽可能就是這樣一類人,他喜歡讓自己的徒弟去施展才能。

司馬徽隱居已久,早已習慣了田園文人生活,於亂世相比,司馬徽更喜愛這種生活。

他比較謙遜,大度,極力推薦諸葛亮,既不使劉備感到失望,又使諸葛亮找到明主,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司馬徽很享受。

綜合這三個原因,凡人認為第二個原因是造成司馬徽至死沒有出山的關鍵因素。

公元208年,曹操揮軍南征,荊州劉琮投降,結果司馬徽被曹操所得,曹操本想重用他,但司馬徽在此後不久就病死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誰是三國第一伯樂?緣何他不出山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朝野上下可謂人才濟濟。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若沒有伯樂的慧眼發現,再有能耐的千里馬也會難免鬱郁終老於普通的馬廄之下。那麼,誰是三國第一伯樂?司馬徽也,時人稱為水鏡先生,史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