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劉備麾下重要人才,關羽身邊的重要副手,連孫權都親自招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曹操雖一統江北,挾天子以令諸候,卻攻破不了孫劉聯盟,出現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但是很快這個平衡就被打破了,被劉備賦予重任留守荊州的關羽因為自視甚高,單方面得罪孫權,並斥之為「犬」,導致了大意失荊州,最終敗走麥城。

有人認為這除了與關公的性格缺陷有關,還因為劉備沒有給他留下守城的人才。

其實不然,當時關羽手下有一人歸吳之後成了不亞於顧雍、陸遜的名相。

這個人名叫潘濬,年紀輕輕就備受「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賞識,並成為了荊州牧劉表的江夏從事,因為查殺貪官,震懾住了一郡之人,改任湘鄉縣令之後,政績也可圈可點。

荊州易主歸於劉備之後,他被任命為治中從事,雖然官職較小,但權力卻不下於當時的南郡太守糜芳。

也許是覺得他更適合荊州,劉備入蜀的時候,並沒有將他帶走,以致於關羽敗走麥城之後,他淪為了東吳的俘虜。

其實那個時代,講究君臣互擇,戰敗而降與賣主求榮是完全不同的性質,但做為一個有氣節的人,在糜芒、傅士仁等要員投降之後,他仍選擇了閉門不出,直到孫權親自前來,以歷史上有名的丁父、彭仲爽等人為例對其勸說,他才正式成為了江東集團的一員。

他的性格與後世的魏徵有些相似,歸順一個主公之後,就會一心為新的陣營考慮,而且敢於直言。

當為東吳立下汗馬功勞,且頗有名望的重臣步騭向孫權提出增兵要求時,孫權猶豫不決,諮詢潘濬的看法,他直接指出該做法會禍亂百姓,堅決反對。

孫權稱帝之後,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性格。

當時的孫權喜歡打獵,丞相顧雍、重臣張昭等都為了明哲保身,不敢勸阻,只有他站了出來,使吳帝「不復射雉」;之後孫權又開始寵信為人刻薄,喜歡弄權的校事呂壹,很多元老重臣受到迫害之後,敢怒不敢言,太子孫登都無能為力,只有潘濬毫不避諱的說要「手刃之」,最後使孫權幡然醒悟,誅殺呂壹並下詔罪己。

也許正是他敢於直言的性格得到了孫權的信任,所以他才能在歸降幾年之後,就接手了三代效命江東的開國元勛芮玄部曲,屯兵江夏。

而且孫權對他的信任還不止於此,他是蜀漢政權中諸葛亮接班人蔣琬的表弟,按理說身份非常敏感,可是當有人藉此誣告他私通西蜀的時候,孫權卻一點都沒有動搖,不但直言「承明(潘濬的字)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反而把前來打小報告的人貶為庶人。

其實潘濬到了東吳之後,並不僅僅以敢於直言而著稱,他立下的功勞也不可忽視。

他和陸遜一起鎮守荊州的時候,二人配合得當,把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後來受命討伐禍亂荊楚一帶的五溪蠻夷,更是斬獲萬計。

陸機曾在《辯亡論》中稱讚他「以器任干職」,要求增兵被他拒絕過的步騭,也曾對他做出了「憂深責重,志在謁誠,夙夜兢兢」的評價。

可見他的才華不下於顧雍、陸遜之輩,可是他在蜀漢之時,卻完全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幹,實為蜀漢之失。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一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