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背後隱藏的小秘密,孔明心裡曹操不如劉備的地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軍閥混戰,最著名的幾個君主大家都清楚,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分別掌管魏蜀吳,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所謂的爭霸,就是對各種資源的爭奪,而人才作為三國時期最重要的資源之一,自然也發生不少爭奪人才的典故,三顧茅廬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當時,劉備放下身份(其實也沒啥身份),三次去請諸葛亮,最終得到諸葛亮出山相助,其實早在劉備之前,曹操就請過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並沒有跟曹操走,這是為何,曹操在當時各方面遠超劉備,諸葛亮為啥偏偏看上劉備了呢?

其實在蜀國後期,尤其是劉備死了以後的蜀國能看出一些端倪。

後期的蜀國大家都了解,一就是諸葛亮一家獨大,皇帝劉禪有的事都要請示諸葛亮;二就是蜀國人才凋零,派系分化嚴重。

諸葛亮之所以不選擇曹操,其實也正是基於諸葛亮的性格決定,諸葛亮是個對權力比較渴望的人,三國演義一個勁的說劉禪無能,但是卻忽略劉禪沒辦法有能,因為他沒有一點權力,舉目四望竟然只有一個宦官能成為心腹,其餘全是諸葛亮的人,這樣一個重權力的諸葛亮,跟了曹操能得到什麼?說破大天也不過是個謀士頭而已,混得不好可能只是個內政官,畢竟曹操身邊謀士如雲,諸葛亮也不一定能出線。

其次,諸葛亮這個人太過重視門第,諸葛亮所結交的都是名門望族,找尋人才,都是找當地名士,道德高尚之輩,所以他街亭啟用馬良的弟弟馬謖,沒想到這貨不靠譜,不但沒上位還犯了死罪,反而為蜀國立下赫赫戰功的魏延,被諸葛亮以有反骨為名除去,諸葛亮重視門第派系可見一斑,而當時劉備根正苗紅,號稱漢室之後,曹操卻只是個宦官之後,諸葛亮自然看不上曹操,再加上曹操比較自傲,更是讓諸葛亮不喜。


其實說到底,諸葛亮就像個求職者,與其去個大型企業混出頭,不如去個小公司當元老,正巧老闆和自己脾氣又和,為什麼要去大企業看別人臉色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三國最終被司馬家族給滅了?

最近在熱播的《軍師聯盟》匆匆看了幾分鐘,便沒再看下去,這是描述後三國時代,以司馬懿為主線,扶曹丕上位,建立新朝的故事。在第一集中,曹操的夫人直呼曹操『阿瞞』的名字,這真難以想像,阿瞞絕對不是什麼...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什麼不替代劉禪,自己稱帝

三國里的蜀國,滅亡在劉禪手裡。劉禪的形象,被認定為「扶不起的阿斗」,還有樂不思蜀。有的人就假想,如果諸葛亮替代劉禪,自己坐上王位,說不定就統一中原,中興漢室了。這只是假象,諸葛亮絕頂聰明,為什麼...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屢敗屢戰?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身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勢,三國鼎立,蜀漢最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使他多次以弱擊強,揮師北伐呢?

三國蜀漢的滅亡,誰的責任最大?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個國家最先滅亡的就是劉備建立的蜀漢,其次是被司馬氏取代的魏國,最後就是吳國歸入到晉朝的統治下。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集團,蜀漢在人口和經濟實力是最弱小的,這是其最先滅亡...

龐統為何魂斷落鳳坡?竟是因為他?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魏蜀吳三分天下。其中蜀國劉備算是起步晚的,但劉皇叔求賢若渴,愛才如命,他三顧茅廬贏得了諸葛亮的效忠,卻並非是每位人才都能獲得劉備三顧,說起來劉備還看臉,曾經就因為看臉差點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