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序

五代十國,即: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楚、後蜀、南唐、北漢

吹毛求疵地說,五代十國的說法並不是很準確,因為有些政權的當權者並沒有稱帝,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國」,而且也不止15個政權,所謂五代十國,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

不過,我們不用糾結這些旁枝末節的問題,就按通行的說法來吧。

大致來說,五代政權盤踞在華北,一脈相承的是大唐的衣缽,這是主流;十國大多盤踞在南方(北漢特殊,在北方),自成一家,這是非主流。

15個政權之間既有縱向更替,也有橫向攻伐。

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呢?我們不妨以主流的五代為主線,以主流與非主流的關係為輔線,把五代十國的歷史劃分成5個階段。

第一階段(891年—907年)——山雨欲來

第二階段(907年—936年)——梁晉爭雄

第三階段(936—951年)——屈辱的後晉、後漢

第四階段(951年—960年)——崛起的後周

第五階段(960年—979年)——收拾舊山河:亂世結束

這幾十年里,英才輩出,群雄紛爭,光是把他們的名字列出來,恐怕就得列兩頁紙,而且這些人的故事已經講得太多,所以以下不再囉嗦,儘量刪繁就簡,只說主幹。

一、891年—907年:山雨欲來

安史之亂過後,唐帝國偶爾也有明君賢臣的局面,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江湖之遠,藩鎮割據勢力飛揚跋扈;廟堂之高,宦官專政與黨爭成為痼疾。

曾經煊赫宇內的唐帝國,畢竟是走上了狂瀾難挽的下坡路。

由於安史之亂嚴重摧毀了中國北方的經濟基礎,所以戰亂過後的唐帝國非常依賴南方的賦稅收入,這也是帝國成功續命的一顆救心丸。

然而,窩漏偏遭連夜雨,破船又遇打頭風,唐末的黃巢之亂又破壞了南方的經濟命脈。

南北兩地接連遭到重創,唐帝國離滅亡之日也就不遠了。

按照通行的說法,五代十國的起訖時間是907年到960年,即上自朱溫滅唐,下至趙匡胤建宋。

如果不以外在形式為劃分依據,而是以15個政權的實際建立時間為劃分標準,五代十國的時間就得向上推到891年——前蜀建立,向下延伸到979年——北宋消滅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

(這也是范文瀾的劃分方式)

五代十國的頭是怎麼開的呢?這得說到唐帝國的倒數第二任皇帝唐昭宗。

888年,唐昭宗繼位,擺在他面前的唐帝國早就成了一個四面透風的爛攤子。

唐昭宗意識到王權之所以式微,與中央軍力量過於薄弱有莫大關聯,登基初期咬牙跺腳,組建了一支兵力10萬人的中央軍。

同年12月,唐昭宗出師南下,討伐割據西川的一個藩鎮,與此同時,他又另派朱溫組建聯軍,討伐盤踞河東的李克用。

西線戰事比較順利,但是主帥統軍無能,征戰過程中,高層將領王建偷天換日,獨攬軍權,並且擴充了自己的勢力。

相比較而言,東線的戰事就打得比較艱難,僵持不下。

為了確保東線戰役的勝利,唐昭宗於890年下令停止西線戰役,調遣西征軍援救東線,羽翼已豐的王建抗命不遵,西征軍主帥怕被王建殺死,自行回中央復命,王建隨後派兵駐守邊關,切斷了西川與唐帝國的聯繫,自此,西川成為王建的禁臠,時為891年(這個政權後來改國號為蜀,史稱前蜀)。

——這是十國的第一國。

西線的中央軍是回不來了,昭宗皇帝只能硬著頭皮把東線戰役打下去。

這一輪戰役的勝利者是李克用,但他的實力有所削弱;最慘是昭宗皇帝,因為他苦心經營的中央軍遭到李克用的重創,折損大半。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結局是兩敗俱傷,事實上,得利的漁翁是存在的,那就是朱溫。

朱溫是李克用的死對頭,唐昭宗征討李克用就是他攛掇的,在此次戰役中,他的嫡系並沒有遭到太大的損害,充當炮灰的基本上都是中央軍。

戰後,趁著李克用被削弱,見縫插針的朱溫迅速崛起,實力逐漸超過了李克用。

892年,也就是王建控制西川的次年,割據江淮的楊行密被唐昭宗任命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後來被封為吳王,這個政權被稱為吳國)。

——這是十國的第二個國。

淮南節度使原先另有其人,楊行密只是此人的部將。

黃巢敗亡之後,餘部在秦宗權的率領下轉戰於中國北方,為禍甚烈。

後來,原淮南節度使被部下所弒,楊行密打著為故主復仇的旗號嶄露頭角,成為淮南地區事實上的首腦人物。

就在此時,秦宗權派遣弟弟秦宗衡與孫儒率軍南下,意圖占領淮南。

不久,朱溫猛攻秦宗權,秦宗權招架不住,急令秦宗衡和孫儒北上會師——與王建強占唐昭宗軍隊的手法如出一轍——孫儒不甘心再受秦宗權擺布,殺死秦宗衡,轉而投靠朱溫,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

楊行密不甘心把淮南拱手讓人,奮起反抗,經過一番苦鬥,終於殺死孫儒。

朝廷無可奈何,只好接受既成事實,正式任命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

楊行密控制淮南的次年,也就是893年,割據福建的王潮被唐昭宗任命為福建觀察使(王潮的弟弟王審知後來被封為閩王,這個政權被稱為閩國)。

——這是十國的第三個國。

王潮出身流寇,早年間轉戰於福建一帶,響應黃巢,後來逐漸成為當地流寇的首領,一步步控制了福建全境。

朝廷鞭長莫及,只能招安,正式任命他為福建長官。

同樣是在王潮控制福建的這一年,割據浙西的錢鏐被唐昭宗任命為鎮海軍節度使(錢鏐後來被封為吳越王,這個政權被稱為吳越)。

——這是五代十國的第四個國。

錢鏐是杭州臨安人,當初,黃巢起兵作亂,錢鏐集結鄉勇,追隨地方長官據境自保,使得黃巢不敢覬覦杭州,因為戰功顯赫而深受地方官的賞識,一路升遷,逐漸在浙西站穩了腳跟。

楊行密和王潮在先,朝廷已見怪不怪,順水推舟地任命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承認他對浙西的統治。

3年之後,也就是896年,割據湖南的馬殷被朝廷任命為潭州刺史(因為馬殷後來被封為楚王,所以這個政權被稱為楚國)。

——這是十國的第五個國。

這個政權是怎麼來的呢?跟孫儒有關。

當初,孫儒被楊行密擊敗,殘部轉戰湖南,後來,這一部分兵力的主將死於一場內亂,馬殷成為新的主事人,逐漸占據了湖南全境。

楊行密、王潮、錢鏐,這時候又來了一個馬殷,朝廷這時候已經麻木了,除了承認馬殷對湖南的統治,別無他法。

9年之後,也就是905年,割據嶺南的劉隱被朝廷任命為清海節度使(這個政權的當權者後來稱帝,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這是十國的第六個國。

與前面的那幾位相比,劉隱接手嶺南的過程比較順利,他的老爹已經在嶺南苦心經營多年,早就給他做好了接班的充分準備,所需要的只是朝廷的一道委任狀。

當南方的非主流紛紛割據自立的時候,北方的主流正在忙著搶大唐的衣缽。

在此階段內,中國北方勢力最大的軍閥主要有四個,即晉王李克用、梁王朱溫、岐王李茂貞、燕王劉仁恭。

資格最老的李茂貞是老派軍閥,後起之秀朱溫和李克用崛起之後,他對朝廷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勢力也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不容小覷,在朱溫和李克用之間縱橫捭闔。

劉仁恭的崛起,得益於李克用的扶持,站穩腳跟之後,他先背棄李克用,投靠朱溫,繼而又背叛朱溫,投靠李克用,在朱溫和李克用之間輾轉騰挪。

朱溫和李克用的關係怎麼樣呢?這兩個人是歷史故事裡的大眾臉,別處已經說過太多,這裡就不囉嗦了,總而言之一句話:要不你死,要不我死。

李茂貞和劉仁恭的政權得以存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得益於朱、李之爭,他們既是朱溫牽制李克用的棋子,也是李克用制衡朱溫的砝碼。

907年,朱溫篡唐,強迫唐朝末代皇帝禪位,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它繼承的是唐帝國的衣缽,所以很多史學家將907年作為五代十國的開始)。

——這是五代的第一代。

891年到907年的中國形勢,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

在此階段內,南北雙方並不是老死不相往來,而是有過一些接觸的,只是接觸的方式不友好。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北方政權當中,最有希望南下的就是勢力最大的朱溫,擋在他面前的政權有三個,即楊行密的吳國、馬殷的楚國,以及王建的前蜀。

楊行密對朱溫的態度是堅決反對。

朱溫未嘗不想南下,只是楊行密死活不讓道,曾幾次痛擊朱溫,朱溫也對他無可奈何。

從這個角度來說,王潮(閩國)、錢鏐(吳越)、馬殷(楚國)、劉隱(南漢)能夠緊隨楊行密之後成功建立政權,未嘗不是沾了楊行密的光。

因此,可以說吳國是南方諸國的屏障,歷史學家對此也有過論述,為了減少枝蔓,這裡略過不提。

王建(前蜀)的對外政策是保境自守,隔山打牛,對勢力相對弱小的李茂貞軟硬兼施,利用李茂貞屏衛前蜀,不跟朱溫撕破臉皮,更注重與李克用保持友好往來,在地緣戰略上對朱溫構成夾擊態勢,使朱溫不敢輕舉妄動。

馬殷倒是和朱溫相處得比較好,但是說到底,這種關係的本質只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朱溫的觸角要想伸入他的楚國也是沒門。

不過,這些並不是朱溫無法南下的主要原因。

朱溫之所以不敢南下,最為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李克用的威脅太大。

所以,在五代十國的第二階段,梁晉爭霸必然會成為局勢重心。

二、907年—936年:梁晉爭雄

稱帝同年,朱溫任命部將高季興出任荊南節度使(這個政權的國名由所處地理位置而來)。

——這是十國的第七個國。

荊南的大部分地區此時已被鄰國瓜分,只剩下一座江陵城還在朱溫的掌控之中,朱溫任命高季興出任荊南節度使,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可朱溫想不到的是,這個彈丸小國的壽命居然長達57年,比他那只有16年壽命的後梁可活得長多了。

截至高季興出任荊南節度使,中國南方已經出現了7個政權:

前蜀、吳國、閩國、吳越、楚國、南漢、荊南

同期,中國北方還有三個主要的割據勢力:

李克用、李茂貞、劉守光(劉仁恭之子)

對於滅唐的朱溫,這些割據勢力的態度可以分為兩類。

閩國、吳國、吳越、楚國、南漢、荊南、劉守光,承認後梁的正統地位,前提是井水不犯河水,後梁不得干涉本國內政。

前蜀、李克用、李茂貞依然奉唐為正朔,拒絕承認後梁的合法地位,視朱溫為逆賊,一度謀劃共同出兵,圍剿朱溫,然而因為各懷心事,圍剿一事最終不了了之。

之後,前蜀的王建自己登基稱帝,閉關自守,李克用和李茂貞依然不依不饒,宣布將與朱溫周旋到底,而在這二者當中,最讓朱溫頭疼的,依然是李克用。

908年,李克用含恨而終,其子李存勖承襲父爵。

整個五代十國,李存勖是最為璀璨的將星之一,朱溫或許並不是太畏懼李克用,但是他對李存勖是又敬又怕,曾經說生子當如李存勖,自己的兒子跟李存勖相比只是豬狗。

李存勖消滅後梁的過程,其他地方已說得太多,這裡也不再囉嗦,一筆帶過。

914年,李存勖消滅劉守光,隨後降服李茂貞,923年消滅後梁,登基稱帝,建立後唐。

——這是五代的第二代。

後梁對南方諸國的措施是安撫籠絡,後唐大體上延續了後梁的對外策略,同時也採取了一些硬性手段,於925年消滅了前蜀,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鎮守此地。

對於雄踞北方的後唐,南方政權的態度依然可以分為兩類:吳越、楚國、荊南承認後唐的正統地位,閩國、南漢、吳國拒絕稱臣,繼續保持獨立。

如果李存勖不沉溺聲色,而是勵精圖治,烽火連城的大混亂局面可能就會提前結束,可是,這只是假設。

因為寵信優伶,後唐帝國於926年發生叛亂,李存勖死於亂軍之中。

趁著局勢大亂,孟知祥割據蜀中,脫離後唐控制,把蜀地變成了私人領地(孟知祥後來稱帝,國號為蜀,史稱後蜀)。

——這是十國的第八個國。

三、936年—951年:屈辱的後晉、後漢

李存勖死後,後唐帝國幾經輾轉,又存活了10年。

936年,後唐帝國戰將石敬瑭聯合契丹人消滅後唐,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

——這是五代的第三代。

937年,吳國發生政變,權臣李昪(詞人皇帝李煜的爺爺)強迫吳主禪位,改國號為齊,後來又改為唐,史稱南唐。

——這是十國的第九個國。

南方諸國當中,南唐的勢力比較大,尤其是在945年消滅閩國之後,國力更是達到巔峰,成為南方第一強國。

(沒過多久,閩國的殘餘勢力奪回閩國東部,保留國號,但是向南唐稱臣,南唐只是占領了閩國西部。

石敬瑭在位期間,對契丹人奴顏卑膝,遭到了內部的強烈反對,他去世之後,新帝有意扭轉局勢,擺脫契丹人的控制,因此與契丹交惡。

947年,新帝成為俘虜,後晉被契丹人消滅。

契丹人原本打算入主中原,然而因為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致使中原百姓反抗不斷,眼見局勢不可收拾只好撤離,盤踞在太原的劉知遠(原為後晉大臣)趁機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這是五代的第四代。

五代十國所有的政權當中,後漢的壽命最短,從立國到亡國,只有短短4年。

說到這裡,該說說後晉、後漢這兩個正統政權與南方諸國的關係了。

之前,後梁和後唐雖然勢力有限,但是它們對南方政權都有一定的威懾力,後晉和後漢不同,把這兩個政權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它們的對外政策有共同特點:對南方政權的影響力極為有限。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們都籠罩在契丹的陰影中,受制於人,自顧尚且不暇,遑論經略南方?南方諸國了解後晉和後漢的軟肋,紛紛和契丹交好,還時不時利用契丹敲打一下它們,比如閩國的使者某次被後晉扣押,閩國屢次交涉無果,請求契丹出頭,迫於契丹的壓力,後晉只好乖乖放人。

四、951年—960年:崛起的後周

951年,郭威發動政變,顛覆後漢,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

——這是五代的第五代。

不久,後漢殘餘勢力在太原一帶建立新政權,仍然沿用後漢的國號,史稱北漢。

——這是十國的第十個國。

同年秋季,南唐消滅楚國,腳跟還沒有站穩,就被楚國殘餘勢力驅逐出境。

這一股殘餘勢力的領頭人沒有復國,而是選擇投靠後周,被北周封為武平軍節度使。

至此,除了後周,南方政權還有5個:後蜀、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北方政權還有1個:北漢。

對於蒸蒸日上的後周,這6個政權的態度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吳越、荊南積極向後周靠攏(因為南唐的威脅太大);

南漢地處偏遠,拒絕介入紛爭;

北漢、南唐聯絡契丹,堅決抵制後周;

後蜀閉關鎖國,隔岸觀火,一度有過與北漢、南唐夾擊後周的念頭,卻因三方各懷鬼胎而作罷。

後周帝國創立的頭幾年裡(郭威在世期間),以穩定內部、積蓄實力為主,把北漢和契丹作為主要防範對象,不惹事,不怕事,北漢勾結契丹幾次南下,都鎩羽而歸。

國內局勢穩定之後(柴榮在世期間),後周開始經略南方,在吳越和荊南的協助下猛攻南唐,迫使南唐國主去掉皇帝尊號,不敢再以皇帝自稱。

緊接著,柴榮又出師北伐,攻打契丹,一路勢如破竹,打得契丹連連敗退。

然而,就在此時,39歲的柴榮卻忽然染病,英年早逝。

第二年,也就是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迫使柴榮幼子退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宋,這也就是至今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大宋。

五、960年—979年:收拾舊山河:亂世結束

結束亂世的道路上,郭威和柴榮已經做了相當出色的鋪墊,接下來,大宋該做的就是四個字——摧枯拉朽。

963年,荊南、武平節度使歸降;

965年,後蜀被滅;

970年,南漢被滅;

975年,南唐被滅;

978年,吳越歸降;

979年,北漢被滅。

至此,五代十國真正結束。

文/閱過邊界(簡書作者)

雲分享頭條號,每篇文章精心編制,有其獨特視角,從不濫竽充數~感謝您的訂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唐末-宋初 簡史

中國歷史上,存在著有兩個可謂最混亂,最動盪的時期,一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直到隋初這400多年的亂世,另一段就是我們今天所主要敘述的唐末的五代十國,這兩個時期能亂到什麼程度呢? 首先在五胡亂華時期,中...

帶您了解五代十國是怎麼回事

五代十國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

五代十國簡記:亂七八糟的歷史合成兩條線

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大亂世,僅次於春秋戰國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僅從延續時間來看,五代十國才五十餘年,遠遠比不上數百年的兩位前輩,但其混亂程度卻並不低上多少,而且造成的後果也不小。

五代十國歷史簡介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891年~979年 )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

五代十國,一個讓越南獨立的時代

五代十國(907--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重要重要階段,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越南(靜海軍)自此永久脫離中國

歷史上的五代十國,究竟是哪五代哪十國

說起中國歷史,經歷過三段大的分裂時期,一是春秋戰國時期,二是南北朝時期,三是五代十國時期。大一統的朝代大家都能記住,例如漢唐元明清。那麼經常說的五代十國究竟是哪五代,哪十國呢?五代十國(9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