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長征精神,遠超悲情意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長征途中,面對數倍於己敵人的圍追堵截,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紅軍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史料統計,四路紅軍長征出發前共有將近20萬兵力,到達陝北時只剩下五六萬人,損失至少15萬名紅軍指戰員。

犧牲烈士名單中,包括大量的以紅軍高級指揮員為代表的共產黨員。

挫折和錯誤一方面損害黨的事業、損害人民利益,另一方面又從反面教育了黨、教育了紅軍,使我們黨獲得寶貴精神財富,使紅軍獲得更強的戰鬥力

■紅軍到達陝北後,建立陝甘寧根據地,使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實現了中國革命重心從「紅土地」到「黃土地」的戰略轉移,最終將延安建設成為中國的「紅色之都」。

以此為基點,將革命輻射到全國,為黨和紅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長征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今天對長征精神的理解,不只有悲情意識,不只是悲傷感懷,而更多地蘊藏著樂觀精神和奮鬥精神

■徐光壽

紅軍長征,是震驚中外的大事件,是人類歷史的壯舉。

據《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統計,黨所領導的紅一、二、四和二十五軍共四大主力,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歷時兩年多,轉戰6.5萬餘里,不僅粉碎了國民黨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實現大會師,而且勝利完成中國革命重心的戰略大轉移,開闢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

紅軍長征有悲亦有喜,由悲轉喜自有其內在的歷史邏輯,值得分析和總結。

挫折之一: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長征初期的嚴重失利,使中國工農紅軍、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遭受巨大損失。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形勢的急轉直下和紅軍長征的匆忙開始,更由於長征初期「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指揮,僅中央紅軍在強渡湘江後就損失了半數以上,給中國革命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導致除陝甘以外各主要根據地的丟失和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組織的嚴重破壞」。

中國革命形勢跌入低谷,中國共產黨再次遇到嚴重失敗的考驗。

在血與火的考驗、煎熬中,若非毛澤東同志等人一路上與教條主義的堅決鬥爭,「左」的錯誤還會延續,危害還會擴大,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是紅軍一次重大挫折,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一大挫折。

挫折之二:長征途中嚴酷的軍事鬥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吞噬了無數戰士的寶貴生命,紅軍再次蒙受巨大損失。

長征途中,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的圍追堵截,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紅軍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史料統計,四路紅軍長征出發前共有將近20萬兵力,到達陝北時只剩下五六萬人,損失至少15萬名紅軍指戰員。

犧牲烈士名單中,包括大量以紅軍高級指揮員為代表的共產黨員。

軍事科學院軍史研究所研究員翟清華介紹,共有35名師以上指揮員在長征中犧牲。

陽光總在風雨後。

挫折和錯誤一方面損害黨的事業、損害人民利益,另一方面又從反面教育了黨、教育了紅軍,使我們黨獲得寶貴精神財富,使紅軍獲得更強的戰鬥力。

首先,遵義會議上毛澤東同志進入黨的領導核心,逐步確立領導地位,為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組織保障和政治基礎。

沒有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長征初期的嚴重挫折,就沒有廣大幹部戰士對「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和危害的清醒認識、堅決抵制,就沒有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就沒有毛澤東同志進入中央領導核心層,就沒有獨立自主精神的恢復和實事求是思想的回歸,就沒有紅軍長征、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其次,長征在沿途撒下革命的種子,創建紅色政權,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長征不是潰逃,紅軍更不是流寇。

黨和紅軍把由失敗引起的戰略退卻變為北上抗日的戰略進軍,一路宣傳黨的主張、創建紅色政權、組織地方武裝。

長征路上播下了無數革命的種子,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喜訊。

最後,長征鍛鍊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使之成為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長徵結束後,保存下來的紅軍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黨的精華,構成了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的骨幹。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的軍事力量在長征前曾經達到過30萬人,因為犯錯誤,後來剩下不到3萬人,不到十分之一。

重要的是在困難的時候不要動搖。

3萬人比30萬人哪個更強大?因為得到了教訓,不到3萬人的隊伍,要比30萬人強大。

長征途中湧現出三位獨臂將軍賀炳炎、余秋里、晏福生,長征的熔爐使他們的軀體不再健全,但理想和信念更加堅定。

余秋里在晚年回憶錄中說:「是理想和信念的力量,鼓舞我戰勝難以想像的困難。

經過艱苦的磨練,進一步堅定了我的革命信念,鍛鍊了我的革命意志。

經過長征,我更加堅信,任何艱難困苦都阻擋不了有堅定信念的共產黨人。

長征的勝利,把黨中央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在西北、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前沿陣地。

這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紅軍到達陝北後,建立陝甘寧根據地,使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實現了中國革命重心從「紅土地」到「黃土地」的戰略轉移,最終將延安建設成為中國的「紅色之都」。

以此為基點,將革命輻射到全國,為黨和紅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陝甘寧根據地的建設經驗,對全國有著積極的指導和示範意義。

解放戰爭期間,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建設和鞏固「三三制」原則的確立、土地改革的進行,一方麵糰結了最廣大的中間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為我們黨後來取得政權、進行政權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些都是長征帶給我們的另一種意義上的勝利,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喜悅」。

沒有長征中吃過的虧,就沒有我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節節勝利。

就此而言,長征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今天對長征精神的理解,不只有悲情意識,不只是悲傷感懷,而更多地蘊藏著樂觀精神和以苦為樂的奮鬥精神。

美國著名記者斯諾曾說過,長征是「驚心動魄的史詩」。

他對長征的理解是深刻的——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和膽怯、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

斯諾使用了一系列充滿讚美的詞彙,來讚揚紅軍的戰鬥精神,不僅客觀,而且蘊含著對長征從「悲劇」到「喜劇」的某種情感轉換的深刻理解。

眾所周知,毛澤東同志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詞,歷來膾炙人口、鼓舞人心。

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彩色音樂片《紅軍不怕遠征難——長征組歌》,其實也傳遞了一種革命浪漫主義精神。

這部組曲以深刻凝練的語言、優美動人的曲調、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熱情謳歌紅軍在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歌頌了紅軍指戰員艱苦卓絕、英勇奮戰的英雄氣概,頌揚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這些高雅藝術給了我們永遠的藝術享受和不盡的喜悅歡樂,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長征精神超越悲情意識的見證和記憶。

(作者為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在新長征中弘揚長征精神

80年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嚴酷的革命形勢,英勇的紅軍戰士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最終取得了長征這一戰略轉移的偉大勝利。長征的勝利,不僅宣告了...

陝甘寧根據地,為何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 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 據地的總後方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陝西、甘肅和寧夏三省交界地區建立的抗...

長征雄辯地說明:紅軍戰士是英雄好漢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兩萬五千里長征,八十年崢嶸歲月,一部人類精神的不朽詩篇。時值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回望歷史,感慨萬千,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