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官渡之戰勝利,不僅靠奇謀,更靠陽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

自春秋戰國開始,兩軍對壘就不再限於正面戰場的交鋒,依靠奇謀一舉奠定勝負的例子數不勝數。

不過,一味依仗計謀也不可取,正所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方為王道。

這一點,在三國戰役中尤為凸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史稱官渡之戰。

這場戰役作為一場被載入史冊的「以弱勝強」戰役,曹操在戰場上的表現堪稱經典,是奇正相合的經典代表,正所謂「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在建安四年,曹操分派臧霸、于禁、劉延等大將集中兵力,鎮守關隘要地,以爭取戰略上的主動。

曹操非常清晰的明白己方兵力劣勢,全線作戰實不可取,因此選擇了扼守要道,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戰略規劃。

建安五年四月,曹操勢力先出一「奇」,謀士荀攸獻策聲東擊西,先以佯攻分散袁紹兵力,再以輕騎進攻白馬,斬袁紹大將顏良。

在撤退的途中,面對袁紹追兵,曹操再出一「奇」,令士兵將輜重丟在路邊,果然引起袁紹軍的哄搶,曹操趁勢出擊,又斬袁紹一員大將文丑,首戰告捷。

不過,雖然曹操靠奇謀取得了局部的勝利,但是面對袁紹數倍於己的大軍,處境仍然十分艱難。

建安五年九月,在於袁紹軍相持半年後,曹軍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甚至有了退兵的打算。

幸而此時曹操的核心謀士荀彧力勸曹操,認為此時已經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局勢已經明朗,正是出奇制勝的關鍵時刻,千萬不可坐失良機。

曹操採納了建議,繼續等待戰機的出現。

建安五年十月,曹操苦等已久的戰機終於出現,袁紹方謀士許攸因家人犯法被抓,一怒之下投奔曹操。

曹操聽聞許攸前來,大喜之下,連鞋子都來不及穿趕忙出去迎接。

許攸先是試探曹操,詢問他兵糧還能撐多久。

曹操在兩次試探後如實相告:僅剩本月的兵糧了。

許攸一見曹操竟能坦然告知,便知道他是英雄。

因此為曹操出了一計:火燒烏巢。

曹操聞言大喜,依計而行,果然大破烏巢,盡燒袁紹糧草,成為了官渡之戰最大的轉折點。

回顧曹操在官渡之戰的表現,前有制定戰略,謀定而後動,派遣大將扼守關隘;後有半年相持,據守官渡。

都是堂堂正正的用兵之法,而在此基礎上,屢施奇謀最終克敵制勝。

可以說,若無前期布局,也難有奇襲白馬的大捷,若無半年據守的經歷,也不能熬到許攸來投一舉奠定勝局。

反觀袁紹陣容,許攸在袁紹方時,就曾向袁紹獻策:曹操兵力本來就少,當前全部用來與我軍對抗,許都內部防衛必然空虛,只要我們直搗黃龍,攻占許都,那麼就立刻掌握了戰事的主動權。

而袁紹卻拒絕採納。

因此雖然袁軍正面戰場依靠兵力優勢占優,但是遍觀正常戰役,竟無一次奇謀,其失敗的命運,恐怕也是註定的了。

現實中的官渡已經風平浪靜,但在秉承三國歷史,模擬真實戰爭的遊戲網易全自由三國策略手游《率土之濱》的世界中,官渡仍然在上演著奇正相佐的大局戰爭。

在最新劇本群雄討董的背景中,董卓方不光占據富饒的兗州、豫州、雍州,更有強力的國家技術作為支撐,武將帶兵量遠超群雄勢力。

如同一個「反過來的官渡之戰」就這樣在著名關卡上演。

群雄勢力居於冀州,雖然地理位置是袁紹家大本營,但是兵力上卻是弱勢的一方;董卓軍盤踞兗州,地處曹操大本營,但卻兵強馬壯,掌握前期優勢,雙方據此開戰了一番龍爭虎鬥。

面對兵多將廣的董卓軍,群雄一方苦戰未果。

而董卓軍也如同袁紹一般,雖占兵力優勢,卻難越雷池一步。

當此時,董卓軍夜襲烏巢,打開了進入冀州的大門,令冀州的群雄勢力頗為被動。

不過與歷史不同的地方在於,群雄一方尚有援軍,隨著徐州、益州等地群雄紛紛突進資源州,董卓軍選擇了收縮戰線,冀州勢力趁勢突破官渡直逼延津,並在延津與敵軍開戰猛烈交鋒。

最終,董卓軍雖然戰力無雙,怎奈雙拳難敵四手,在群雄游擊戰術的牽制下,前期遲遲無法殲滅敵軍,因而在後期群雄發育一波後慘遭滑鐵盧。

一樣的劇本,不一樣的歷史,下一個在官渡爭雄的人,又會是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官渡之戰:一手好牌是怎麼打爛的

兩萬兵力對十萬兵力,四面楚歌對無後顧之憂,這就是官渡之戰前曹操與袁紹的力量對比與形勢差異,但是,官渡之戰的結果卻是袁紹慘敗,曹操則一舉奠定了自己的霸主之位。那麼,這一戰究竟是怎麼打的呢?東漢末年...

官渡之戰,狼煙四起

官渡之戰,從建安五年(200)二月開始,到十一月結束,歷時9個月,它是漢末群雄混戰和三國鼎立形成時期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次大戰,也是曹操統一北方之戰中最重要一戰,官渡之戰讓混亂的中國北...

袁紹本來有一手好牌,被他自己作死了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古代高富帥是也,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