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悉心培養的姜維,最後卻舉城投降?真實原因令人憤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轉自百度暢談歷史長河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姜維明明文武雙全,也是有著雄才大略的人,受到了諸葛亮的青睞,留在身邊著重培養,可偏偏還是失敗了,結局的慘死真是令人感到惋惜。

那麼姜維真的像標題那樣不堪一擊嗎?其實不是的,對於姜維最後的失敗也是出於很多的無奈,導致最後的無力回天。


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的時候,選擇了蔣琬為其接班人,快速的穩定了蜀國形式。

這時候的蜀國在諸葛亮生前多次北伐,致使其國力迅速的下降,財政虧空,糧草不足,士兵疲憊,急需生養生息,蜀國雖小,但是軍事能力強悍,國家經濟發展迅速。

蔣琬接班後積極的練兵,造船造箭,準備經漢水水路繼續北伐,但是,可惜的是還沒來得及出兵,就病逝了!可能連諸葛亮也沒有想到吧。


隨後接班的是費禕,小編個人感覺,蜀漢後來衰落跟他也有很大的關係,竟然會選擇這麼一個人來接班,費禕是屬於保守派的,輕易不出兵,可謂跟諸葛亮,蔣琬相比,真是天差地別,這個時期偏向於保守,不亞於在等死。

在費禕當政期間,錯過了多次北伐的最好時機。

姜維從多次提出北伐,但費禕最多給出姜維一萬兵馬,只能有小的收穫,大的戰績就別想了,當初諸葛亮每次出兵可是傾盡全國之力來打魏國,到了費禕這裡就給一萬,這帳還怎麼打?姜維能有奈何?

後來,費禕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身亡。

由尚書令陳袛執掌蜀國朝政,開始支持涼州刺殺姜維的北伐政策,全力攻打魏國。

要知道,這時候魏國,國力各方面已經得到了迅速的提升,無論是財力、兵力、人才、還是糧草都是準備充足,畢竟費禕錯過太多次攻打魏國的最佳時機,在這二十年里,除了興勢之戰外,都是些無所謂的小仗,就這樣,讓魏國很大程度的得到了喘息,迅速的提升國力,以及軍事力量,這時候的魏國的軍事力量已經不是蜀國能比的了,對於這次姜維的北伐,似乎也是無力回天。

但自己沒有行政的權利,白白浪費二十年的時間,換來了魏國的日益強大,姜維能有奈何?

到了這時候,不只是蜀國想要北伐了,魏國也開始計劃伐蜀了,最後又鍾會率領十二萬大軍開始了進攻關中,這時候的姜維在沓中屯田鎮守,魏國派了三萬兵馬攻打姜維,姜維看出此舉應該是兵分兩路,魏國是要大舉伐魏了,於是上書劉禪,馬上增兵陽安關口與陰平關,加強防守。

其實這時候的蜀國內政已經是小人得志,病入膏肓了,劉禪收到上書,竟然沒有上朝商量對策,去找了宦官小人黃皓,最後竟然荒唐到黃皓占卜說是魏國不會來攻打蜀國,劉禪可笑的是竟然信以為真,回去繼續享樂去了。


鍾會攻打漢中,久攻不下,於是遷移到陽安關口,並且順利的拿下此城,於是越過陽安關口,攻克關城,直奔劍閣而去。

姜維得知陽安關口失守,立即擺脫鄧艾大軍的糾纏,前往漢中支援,姜維以五萬兵馬頂住了鍾會的十二萬大軍,可見一斑,這時候鍾會的大軍久攻不下劍閣,糧草又是即將斷絕,無奈之下只好退兵關中。

這時候的漢、樂二城依然牢牢地掌握蜀軍手中。

姜維看到此形式,於是策定了「聚兵斂谷」計劃,眼看就要成功,卻收到了一條很不好的消息,就是綿竹被鄧艾擊滅!

姜維立即率兵往成都趕,只要迅速進入成都堅守,並堅壁清野,即將缺糧的鐘會、鄧艾大軍在蜀地最終將無所作為,只能退兵,蜀漢不會亡,並依然能夠重創魏軍。

可是,天不作美,就是回成都的途中,姜維收到了劉禪的投降詔書,士兵們氣的是拿刀砍石,可見心中的憋屈,加氣憤,但是君命難違,只好投降。

同時也宣布了蜀國的滅亡,在隨後的鐘會之亂中,姜維連同家人一起死在戰亂之中。

姜維,一代英才,軍事才能出眾,對蜀漢忠心耿耿,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其「聚兵斂谷」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本來即將重創魏軍卻終未能力挽狂瀾,無力回天, 蜀漢之滅亡,姜維獨木難支,非姜伯約之過,最終只能留下深深的嘆息。

多次錯過北伐時機,養虎為患,讓魏國慢慢恢復元氣。

也許,蔣琬在多活幾年,或許,結局也不會是這樣,姜維亦不會到最後的被動,內防小人,外無支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為何在三個月內就滅亡?

諸葛亮七年內五次大舉伐魏,未竟其功,兵疲民困。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基本停止大規模戰爭,休士養民。不過,姜維掌權後,又開始大舉北伐。

蜀漢後主劉禪投降曹魏之前,姜維在幹什麼呢?

東漢末年,朝政崩壞,群雄四起,天下大亂。漢室宗親劉備,奮然起兵,志在興復漢室,匡正天下。最終曹操雄霸北方,孫權盤踞江東,劉備屹立西蜀,最後成了魏、吳、蜀三國鼎立之勢。劉備死後,後主劉禪繼位。丞相...

後諸葛時代——繼承者的面壁計劃

對中國歷史的敘述,不外乎以人物為主線的紀傳體和圍繞時間軸展開的編年體。然而這一篇文字若採用紀傳體,則有很多三位主要人物共同經歷的歷史事件不得不重複敘述。若採用編年體,則無法講述人物的早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