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成為曹魏第一將非因逍遙津大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曹操最擅用人,手下文臣武將群星燦爛。

除去諸夏侯曹因為親屬原因備受恩寵外,異性武將中最有名的是曹魏五子,也就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那張遼為何備受曹魏恩寵,成為五子第一人呢?

說起排名,在中國一向有講究。

首先是論親疏,於是才華平平的夏侯惇成為僅次於曹操軍中統帥,斤斤計較的大款曹洪也可以擔任驃騎將軍;其實是論資歷,在五子之後曹魏其實還有不少驍將,比如李典、臧霸、文聘之流,說起武功和五子差別並不很大。

尤其是李典,頗受陳壽推崇,反倒是五子之中的于禁、樂進戰功平平,缺少獨當一面的成功戰例。

不過於禁和樂進是董卓之亂時期就追隨曹操的老人,資歷擺在那裡。

打仗的時候就算沒有建立大功,但是幾次大戰也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曹操又是個比較重感情的人,於是進入五子也可以理解了。

五子之中,張遼來到曹操的身邊比較晚,經歷也比較複雜。

於是在一直在掃平袁紹之時,張遼的排名依然在;樂進、于禁之後。

等到平定荊州時,張遼征討陳蘭有功,名位漸漸超越樂進。

於是,當曹操率領大軍征討張魯之時,把南方守衛邊疆的重任就交託給了張遼、樂進、李典三人。

然後,孫權抓住時機進攻曹魏要塞合肥,於是張遼於是人品爆發,以逍遙津之戰威震天下。

在逍遙津之戰中,張遼表現神勇,以八百人大敗孫權十萬人,在張遼死後多年,魏文帝曹丕還感念張遼,特別下詔褒獎張遼:「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確實,張遼晚年多病,但是只要張遼在合肥,孫權就不敢輕舉妄動,孫權還特別交代手下將領:「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一朝被蛇咬,多年之後孫權依然顫慄,可見逍遙津之戰張遼無敵情狀。

不過,曹魏諸臣中,難道就沒有人的功勞可以蓋過張遼嗎?有的。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曹魏第一功臣是荀彧,荀彧猶如漢之蕭何,幫助曹操打理國政,建立各項制度,可是如此大功的荀彧最終被曹操逼死。

原因很簡單,荀彧曾經反對曹操稱魏公,在曹魏的霸業蒸蒸日上的時候選擇了皈依沒落的漢朝,既然道不同那不相為謀,曹操這個人可以容忍手下有各種毛病,但是絕對不允許有別樣的想法,於是曹操殺荀彧,殺崔琰,殺孔融。

而在五子之中,徐晃在破劉備、破呂布、破袁紹時皆有大功,尤其是在剿滅馬超的時候提出率軍奇襲馬超後方,居功至偉。

之後在關羽圍攻樊城、襄陽時有率軍救援,曹操大讚徐晃有輔漢名將周亞夫之風。

可以說,徐晃的功勞絕對不弱於張遼。

即便是在五子之後,駐守江夏的文聘,也曾經施展空城計獨立對抗孫權五萬大軍的突襲,在孫權猶疑撤退時更主動出擊大敗吳軍,捍衛國土,名震敵國。

為何張遼名位卻遠在他人之前?

我看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張遼的忠誠,由於張遼事事以曹操為先,把曹魏的天下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重,這才是他受到曹操和曹丕欣賞的最重要原因。

在袁紹被滅之後,張遼和夏侯淵奉命平定郡縣,在東海和悍將昌豨交手,昌豨能征慣戰,幾個月下來,隨軍攜帶糧草吃盡,也不能攻破城池。

於是夏侯淵考慮撤軍,可是張遼不同意。

張遼依據自己對昌豨的了解,覺得昌豨很可能和己方一樣筋疲力盡,此時放棄,必將讓昌豨重新壯大。

加上張遼觀看昌豨,覺得昌豨似乎有想要歸降的意思,建議由自己出面去勸服昌豨。

於是,張遼單人獨騎拜訪昌豨,果然成功招降昌豨。

事後曹操得知,非常感動,也非常生氣。

曹操批評張遼:「這可不是一個大將應該做的啊。

」張遼說:「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豨必不敢加害故也。

張遼不簡單,戰場上,衝鋒陷陣,於百萬軍中橫行;帷幕中,機巧決斷,隻言片語勝過十萬雄兵;就算是在官場,在政壇,應對辭令也絕不輸於那些謀臣策士。

收服昌豨,張遼沒有沾沾自喜,更沒有居功自傲,而是把所有的功勞都推給主公曹操,因為曹操的威名,自己才獲得成功,功歸於主上。

曹操聽後自然更加高興,得將如此,如何不視為腹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助曹操逐鹿中原的五子良將,誰才是第一

「五子良將」是指曹操手下的五位將軍,曹操在行軍作戰時,進攻時常常用這五個人為先鋒,撤軍時常用這個五個人斷後。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將這五個人列為一傳,在進行總評時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

魏國十虎將

 三國時曹魏名將,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不但曹姓、夏侯姓人才輩出,外姓將領更是國士之才。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多名將的存在,赤壁之後魏武才敢和蜀吳同時三線作戰而不落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