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司馬懿究竟誰更強,兩個方面做比較就知道答案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斗得不可開交,演繹了「彈琴退仲達」、「斗陣敗仲達」、「妝神惑仲達」、「上方谷火燒仲達」、「死諸葛走生仲達」等一幕幕傳奇故事。

在羅貫中的筆下,司馬懿才智遠遜諸葛亮,是被虐吊打沒有還手之力的菜鳥。

受《三國演義》的誤導,世人以為,如果不是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蜀漢一定會滅了曹魏政權,統一華夏。

真實的歷史卻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的子孫繼續執掌曹魏軍政大權,更加鞏固了司馬氏的地位,並滅了三國建立晉朝,延續拓展了司馬懿的功業。

歷史所以選擇了司馬懿,而不是諸葛亮,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首先,從司馬懿、諸葛亮二人身世家族中尋找原因。

司馬懿家族是豪強地主,實力雄厚,勢力龐大。

司馬懿父親司馬防曾任京兆尹,其兄司馬朗歷任成皋令、堂陽長、元城令、丞相主簿、兗州刺史等職。

其弟司馬孚歷仕魏國五代皇帝,累遷至太傅。

在高平陵事變中,幫助司馬懿控制京師,誅殺曹爽一黨,為維護家族政治利益傾盡全力。

司馬懿本人「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深受曹操器重,闢為文學掾,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後得到曹丕父子重用,為輔政大臣,官至侍中、尚書右僕射,封向陽侯改封舞陽侯,升任驃騎將軍、大都督。

不僅司馬懿博學洽聞,地位顯赫,而是後繼有人,他親手調教的兩個兒子也非比尋常,順利的完成了滅蜀、收吳、禪魏的統一大業。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說自己「躬耕隴畝」雖多少有點矯情,卻也去事實不遠。

諸葛亮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據史料記

載: 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

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

亮早孤……」

說難聽些,諸葛家族到了諸葛亮這一代,基本上就是破落戶了。

從父諸葛玄謝世後,更是一蹶不振。

諸葛亮兄長諸葛謹去了東吳謀求發展,弟弟諸葛均則選擇了仕魏。

諸葛亮最終選擇了追隨劉備,兄弟三人分屬魏、蜀、吳陣營,各為其主,成了政治上的對手。

出於避嫌,諸葛亮有意忽略了對兒子的培養,後繼乏人。

俗話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而諸葛亮兄弟三人既不能同心,也無法「上陣父子兵」。

更要命的是,諸葛亮事必躬親,疏於人才的發現培養,僅憑一己之力,想要挽狂瀾於既倒不亦惑乎?諸葛亮最終過勞死,隕落五丈原,統一大業隨著他的死,終成南柯一夢。

其次,性格決定命運。

性格既然可以決定人的命運,當然也可以決定國運。

諸葛亮做事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性格表現在軍事就是保守,步步為營。

穩妥固然好,但對於國力有限的蜀漢政權來說卻是災難。

因為謹慎,諸葛亮六出祁山走的都是一條進軍路線。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摸准了他脈門的司馬懿,只須駐軍要津以逸擊勞就可以了。

諸葛亮遠來利於速戰速決,而司馬懿偏偏堅守不出,故意與他打消耗戰、持久戰。

後人津津樂道的「木牛流馬」,其實是被司馬懿逼迫出來的發明。

即便是有了它,蜀道幽遠、劍閣崔嵬,諸葛亮的後勤補給仍是困難重重,計無可施的諸葛亮最後使出了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一套女裝。

哪知道司馬懿根本不為所動,直接笑納了。

司馬懿根本不按套路出牌,諸葛亮徹底抓狂了。

另外,諸葛亮性格上謹小慎微,間接導致了政治上的因循守舊,在其當權期間,蜀漢政權政治上因襲漢制,並無改良。

因而,蜀漢政權在諸葛亮死後,愈發腐朽沒落。

蜀漢之亡,諸葛亮難辭其咎。

與諸葛亮不同,司馬懿善於利用複雜的政治關係,審時度勢,然後一擊中的。

雖然每次都是諸葛亮率先發難,但戰爭的主動權始終牢牢掌控在司馬懿手中。

他明明可以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卻總是避其鋒芒,有意將戰事拖的曠日持久。

用最大惡意忖度歷史風雲人物,司馬懿此舉有養寇自重之嫌。

從某種程度來看,正是有了諸葛亮這樣的對手,才成就了司馬懿。

滅魏者,不是司馬氏,而是諸葛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何諸葛亮是最忠貞經理人

事實上,這三個王國的政治格局也是一種家庭模式。曹的大格局下,陽光和劉,還有其他的姓氏,如諸葛家族、盧家族、Sima家族、賈家族等。在這三個國家的管理水平有相當的重量和諸葛家族在歷史上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