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司馬懿究竟誰更強,有兩點諸葛亮不及司馬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斗得不可開交,演繹了「彈琴退仲達」、「斗陣敗仲達」、「妝神惑仲達」、「上方谷火燒仲達」、「死諸葛走生仲達」等一幕幕傳奇故事。

在羅貫中的筆下,司馬懿才智遠遜諸葛亮,是被虐吊打沒有還手之力的菜鳥。

受《三國演義》的誤導,世人以為,如果不是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蜀漢一定會滅了曹魏政權,統一華夏。

真實的歷史卻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的子孫繼續執掌曹魏軍政大權,更加鞏固了司馬氏的地位,並滅了三國建立晉朝,延續拓展了司馬懿的功業。

歷史所以選擇了司馬懿,而不是諸葛亮,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首先,從司馬懿、諸葛亮二人身世家族中尋找原因。

司馬懿家族是豪強地主,實力雄厚,勢力龐大。

司馬懿父親司馬防曾任京兆尹,其兄司馬朗歷任成皋令、堂陽長、元城令、丞相主簿、兗州刺史等職。

其弟司馬孚歷仕魏國五代皇帝,累遷至太傅。

在高平陵事變中,幫助司馬懿控制京師,誅殺曹爽一黨,為維護家族政治利益傾盡全力。

司馬懿本人「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深受曹操器重,闢為文學掾,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後得到曹丕父子重用,為輔政大臣,官至侍中、尚書右僕射,封向陽侯改封舞陽侯,升任驃騎將軍、大都督。

不僅司馬懿博學洽聞,地位顯赫,而是後繼有人,他親手調教的兩個兒子也非比尋常,順利的完成了滅蜀、收吳、禪魏的統一大業。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說自己「躬耕隴畝」雖多少有點矯情,卻也去事實不遠。

諸葛亮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據史料記

載: 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

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

亮早孤……」

說難聽些,諸葛家族到了諸葛亮這一代,基本上就是破落戶了。

從父諸葛玄謝世後,更是一蹶不振。

諸葛亮兄長諸葛謹去了東吳謀求發展,弟弟諸葛均則選擇了仕魏。

諸葛亮最終選擇了追隨劉備,兄弟三人分屬魏、蜀、吳陣營,各為其主,成了政治上的對手。

出於避嫌,諸葛亮有意忽略了對兒子的培養,後繼乏人。

俗話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而諸葛亮兄弟三人既不能同心,也無法「上陣父子兵」。

更要命的是,諸葛亮事必躬親,疏於人才的發現培養,僅憑一己之力,想要挽狂瀾於既倒不亦惑乎?諸葛亮最終過勞死,隕落五丈原,統一大業隨著他的死,終成南柯一夢。

其次,性格決定命運。

性格既然可以決定人的命運,當然也可以決定國運。

諸葛亮做事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性格表現在軍事就是保守,步步為營。

穩妥固然好,但對於國力有限的蜀漢政權來說卻是災難。

因為謹慎,諸葛亮六出祁山走的都是一條進軍路線。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摸准了他脈門的司馬懿,只須駐軍要津以逸擊勞就可以了。

諸葛亮遠來利於速戰速決,而司馬懿偏偏堅守不出,故意與他打消耗戰、持久戰。

後人津津樂道的「木牛流馬」,其實是被司馬懿逼迫出來的發明。

即便是有了它,蜀道幽遠、劍閣崔嵬,諸葛亮的後勤補給仍是困難重重,計無可施的諸葛亮最後使出了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一套女裝。

哪知道司馬懿根本不為所動,直接笑納了。

司馬懿根本不按套路出牌,諸葛亮徹底抓狂了。

另外,諸葛亮性格上謹小慎微,間接導致了政治上的因循守舊,在其當權期間,蜀漢政權政治上因襲漢制,並無改良。

因而,蜀漢政權在諸葛亮死後,愈發腐朽沒落。

蜀漢之亡,諸葛亮難辭其咎。

與諸葛亮不同,司馬懿善於利用複雜的政治關係,審時度勢,然後一擊中的。

雖然每次都是諸葛亮率先發難,但戰爭的主動權始終牢牢掌控在司馬懿手中。

他明明可以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卻總是避其鋒芒,有意將戰事拖的曠日持久。

用最大惡意忖度歷史風雲人物,司馬懿此舉有養寇自重之嫌。

從某種程度來看,正是有了諸葛亮這樣的對手,才成就了司馬懿。

滅魏者,不是司馬氏,而是諸葛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