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率多高?毛主席一語中的說了5個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諸葛亮秉承劉備的遺志,以匡扶漢室,恢復中原,發動數次北伐戰爭。

然而令人遺憾的,諸葛亮六出祁山,除了第一次關中震動之外,其他的基本沒有多影響,最終病逝五丈原。

但是在北伐過程中,大將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引起很大的爭議,那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率多高,有勝算嗎?

諸葛亮五次北伐,基本上穩紮穩打的謹慎態度,目標直指隴右,意圖奪取隴右戰略要地,以窺視關中。

但是由於每次都過於小心,基本上都遭遇失敗,尤其是在第一次北伐,形勢大好的情況下,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之策,向諸葛亮建議:「由其自己本人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但是諸葛亮覺得這條計策太過兇險,所以沒有同意,怕失敗之後,損傷蜀漢實力,甚至是影響士氣。

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的「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楙聞延奄至。

比東方相合聚。

」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率多高?在古代兵法之中,奇和正是相反相成的兩種用兵手法,若只採用一種手法,必然形單勢孤;只有兩者並用,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所以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偷襲計劃,在兵法上是站得住腳跟的。

但是是不是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呢?

答案很顯然是不符合的。

諸葛亮如果採納」子午谷奇謀「,無異於與曹魏在關中平原展開決戰。

以10萬攻擊20萬,以步兵攻打騎兵,長途奔襲、補給不足的蜀軍能有多少勝算?如果輸了,蜀漢無疑提前選擇了滅亡,縱然贏了,曹魏依然擁有幾十萬大軍,必將面臨曹魏的大舉反攻,根本就守不住。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穩妥的方式其實是無奈,他明白兩國實力的巨大差距不是一場兩場戰爭能夠扭轉的,所以採用進攻的戰略方針讓戰火燒在敵國境內,戰術上穩紮穩打步步蠶食,打下一點是一點,總是壓著魏國不讓他緩過氣來,等待時局有變再做進一步打算。

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從根本上就違背了這個戰略。

而且從實際情況來說,走子午道這條道路非常崎嶇的路,成功者太少。

曹魏大將曹真曾上表認為蜀漢多次犯境,建議數路大軍攻伐蜀漢。

曹叡採納,但司空陳群反對從斜谷進軍的計劃,認為出兵花費巨大。

後來曹魏從子午道入,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東晉大將桓溫出兵北伐,要收復被蠻夷禍亂的北方神州。

桓溫手下將領司馬勛從子午道出兵攻擊前秦,結果前秦丞相苻雄,率領七千騎兵在子午谷把司馬勛包了餃子,桓溫北伐也因此無功而返。

到了明末,闖王高迎祥率軍二十萬來到陝西,想從漢中進攻西安,走的路還是子午谷。

高迎祥差不多走通了子午谷,雖然用了十五天,比當年魏延預計的十天慢了五天,但也總算到了谷口。

比魏延悲劇的是,高迎祥僅僅走到了谷口,在黑水峪遇到了孫傳庭早就埋伏在此處以逸待勞的一萬兵馬。

幾乎全軍覆沒全高迎祥被押解到北京,凌遲處死。

闖王這個頭銜,從此歸李自成所有。

連我們偉大的戰略家毛主席也說過,兵貴謀,謀定而後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一場激進的博弈,戰場上形勢千變萬化,一切都是未知數。

也給出了「此計太懸危」的五字點評,由此可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率太低,勝算太低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歪讀三國52回 子午谷奇謀

公元228年,蜀軍在經過多年的準備之後,計劃向魏國發動大舉進攻,以完成劉備的遺願:北滅曹賊,光復漢室!在漢中蜀軍的作戰室,提交上來的有兩份作戰方案,一份為丞相諸葛亮親自擬定的作戰計劃,另一份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