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斬馬謖這個故事可謂是千古傳誦,源於《三國演義》,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調度,在山上紮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陝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

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馬謖就非死不可嗎?

馬謖簡介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

影視劇中的「馬謖」

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可是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馬謖失街亭的原因

話說蜀軍經過諸葛亮幾年嚴格訓練,陣容整齊,號令嚴明,士氣十分旺盛。

而馬謖這個人確是讀了不少兵書,平時很喜歡談論軍事。

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來,他就談個沒完,也出過一些好主意。

因此諸葛亮很信任他。

但是劉備在世的時候,卻看出馬謖不大踏實。

他在生前特地叮囑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幹大事,還得好好考察一下。

」但是諸葛亮沒有把這番話放在心上。

這一回,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到了街亭,張郃的魏軍也正從東面開過來。

「街亭戰役」地理圖

馬謖看了地形,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形險要,街亭(今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旁邊有座山,正好在山上紮營,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堅守城池,穩紮營壘。

在山上紮營太冒險。

但是馬謖沒有打仗的經驗,自以為熟讀兵書,我行我素,根本不聽王平的勸告,堅持要在山上紮營。

王平一再勸馬謖沒有用,只好央求馬謖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紮。

張郃率領魏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紮在山上,馬上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築好營壘,把馬謖紮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

馬謖幾次命令兵士衝下山去,但是由於張郃堅守住營壘,蜀軍沒法攻破,反而被魏軍亂箭射死了不少人。

結果,蜀軍在山上斷了水,連飯都做不成,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

張郃卻看準時機,發起總攻。

蜀軍兵士紛紛逃散,馬謖要禁也禁不了,最後,只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

王平帶領一千人馬,穩守營盤。

他得知馬謖失敗,就叫兵士拚命打鼓,裝出進攻的樣子。

張郃懷疑蜀軍有埋伏,不敢逼近他們。

王平整理好隊伍,向後撤退,不但一千人馬一個也沒損失,還收容了不少馬謖手下的散兵。

孔明揮淚斬馬謖

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點,又喪失了不少人馬。

諸葛亮為了避免遭受更大損失,決定把人馬全部撤退到漢中。

諸葛亮回到漢中,經過詳細查問,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於馬謖違反了他的作戰部署。

馬謖也承認了他的過錯。

諸葛亮按照軍法,把馬謖下了監獄,定了死罪。

馬謖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監獄裡給諸葛亮寫了封信,說:「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我也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

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後,丞相能夠像舜殺了鯀還用禹一樣,對待我的兒子,我死了也沒牽掛了。

諸葛亮殺了馬謖,想起他和馬謖平時的情誼,心裡十分難過,流下了眼淚。

以後,他真的把馬謖的兒子照顧得很好。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認為王平在街亭曾經勸阻過馬謖,在退兵的時候,又用計保全了人馬,立了功,應該受獎勵,就把王平提拔為參軍,讓他統率五部兵馬。

諸葛亮對將士們說:「這次出兵失敗,固然是因為馬謖違反軍令。

可是我用人不當,也應該負責。

」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給劉禪,請求把他的官職降低三級。

劉禪接到奏章,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有個大臣說:「既然丞相有這個意見,就依著他吧。

」劉禪就下詔把諸葛亮降級為右將軍,仍舊辦丞相的事。

諸葛亮就非斬馬謖不可嗎?

勝敗乃兵家常事,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諸葛亮是真的糊塗了嗎?

首先,諸葛亮出師北伐其實並非是為了光復中原。

劉備在蜀地稱帝之後,國家的主要領導力量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

而大多數「本地人」,實權很少。

這自然會引起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

荊州丟掉以後,這伙荊州人馬,更是成了無源之水,難以持久。

孔明也深知這個道理,可怎麼才能鞏固住荊州集團的地位呢?諸葛亮便以數次北伐為其攬權的手段。

其實,孔明伐魏的動機,就是為了掌控權力。

諸葛亮

其次,諸葛亮在蜀地治理,很是有成就的,不然也不會為蜀國七出祁山提供如此浩大的開支。

從楊儀魏延之爭,我們可以知道內部矛盾是一直存在的。

就是因為有諸葛亮在,才使得這一矛盾一直沒有成為蜀國社會中的主要矛盾。

直到其死後,這一矛盾才浮現明朗出來。

也就是諸葛亮最賢的一點,他很好的協調了兩集團的關係。

所以,諸葛亮是賢相這一點毫無疑問。

綜上所述,諸葛亮是一個要「為自己攬權」的「賢相」。

感覺這兩點是相悖的,但是仔細看看,諸葛亮自身擁有超人的能力,所以這又是不矛盾的。

所以說諸葛亮有能力控制集團內矛盾,防止內部分化是他攬權的充分條件。

那麼再來說說馬謖的死和諸葛亮的關係,諸葛亮不但把權利從四川幫手裡奪回來,還要從荊州幫手裡奪回來,所以他需要協調雙方的力量,諸葛亮北伐,被後主召回,已經說明,矛盾在激化,因為所有人都沒有充分認清諸葛亮的「攬權賢相」,都認為他是荊州幫的成員,魏延也不例外,所以他才氣憤諸葛亮不用他的奇謀,因為他不知道諸葛亮伐魏的真正目的,其目的是為了以魏國和蜀國間的外部矛盾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內部矛盾。

我們再分析以下這次戰爭,這一從戰爭確實是失敗了,雖不嚴重但卻徹底。

所以,諸葛亮要自貶三級,來表明自己要為失敗負責任。

所以如果我們假設諸葛亮不殺馬謖,那麼孔明和屬下的矛盾將發展的不可控制。

部下都會認為諸葛亮偏袒馬謖。

這樣,軍心會動盪。

最後,只留下這麼個場景「馬謖無語,孔明揮淚。

」一個什麼都不說了,一個已是傷痛欲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為什麼非死不可

馬謖,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生於190年,卒於228年,享年39歲。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今為湖北宜城南),為三國時期蜀漢侍中馬良之弟。馬謖共有兄弟五人,並在五人中年齡最小,但五兄弟個個都才氣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