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靠花錢拉關係加官進爵的董卓,憑什麼能掌握朝政廢立漢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 。

東漢末年獻帝時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

董卓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

後隨張奐平羌亂,又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等戰役,頗著威名。

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卻借何進被殺之機,得以掌握朝政。

他隨後廢除漢少帝,改立獻帝,引發不滿。

次年,袁紹聯合關東各地刺史、太守起兵討伐董卓。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孫堅擊敗,退守長安。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為其親信呂布所殺。

《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加官進爵是靠花錢拉關係,獨霸朝綱是靠各路人馬的內訌,這樣無才無德的人何以能夠達到獨霸超綱、廢立漢帝?董卓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

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

——《後漢書》。

《三國志.董卓傳》的開篇便說「少好俠,嘗有羌中。

盡與豪帥相結。

」就是說董卓這個人,年少時就行俠仗義,與羌胡之地的各族首領和豪傑之士都有很深的交情。

據說即便是一面之緣的舊友來到董卓的家中,他也殺牛宰羊的熱情款待。

這一舉動讓羌人對董卓的深情友誼頗為感動。

等回到部落後,他們又以牛羊馬共計幾千頭回贈給董卓。

由此可見董卓在羌胡之地的威信是很高的。

董卓在西涼的威信很高,這也是董卓死後,羌人要侵犯長安,為董卓報仇的一大原因。

陳壽在為漢末諸侯作傳時,將董卓排在了第一位。

袁紹、袁術、劉表都排列其後。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引注《吳書》,涼州刺史、并州刺史還有司徒袁隗也就是袁紹他大爺,都曾先後招安董卓,對羌人作戰,而且頗有戰果——大破之,斬獲千計。

董卓自小跟邊境上這些羌人豪帥來往甚密,回頭打起來一點也不手軟,已經然可見是個狠角色。

因為有功果,董卓很快就混上編制了,最開始當了個軍司馬。

劉備當平原相的時候,關羽張飛就是「別部司馬」,也就是個基層軍官。

基層不要緊,關鍵是有機會,他繼續跟著打羌人、平并州,又升任為郎中,獲得賞賜九千匹縑。

這個「九千匹縑」值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董卓「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

這一時期的董卓,已經有了一些功績,也聚攏了自己的團隊,但是在官場上並不如意。

《三國志》只用了一個字:「免」,《後漢書》詳細點兒:「坐事免」。

坐事,就是攤上事兒了。

但是他將很快崛起。

論業務水平,皇甫嵩打不下來的仗,他打下來了;其他部隊都跪了,他滿血撤下來了。

論軍隊威望,小時候分牛,長大了分錢,下面人怎麼能不跟隨?論政治履歷,內有刺史太守,外有校尉將軍,職務覆蓋面非常廣。

董卓是個武功很高,而且才智過人,《三國志》記載「卓有才武」。

據說董卓身手矯健,他常常箭袋雙背,在飛奔的馬上左右馳騁射箭。

這一形象很有呂布「飛將」的感覺,和我們以往印象中,那個大腹便便的董卓截然不同。

董卓很聰明,據《九州春秋》記載,董卓剛到洛陽的時候,騎兵步兵加起來一共才三千人。

董卓自覺兵少,不能讓人震服,就想了個點子。

他讓這些士兵們白天進城,到夜晚再讓他們悄悄出去,第二天再大張旗鼓進一次城。

連續四五天,結果洛陽的百姓與官員都以為董卓的人馬不可勝數。

董卓就憑有限的兵力,獲得了無限的威力。

其才智由此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是,董卓手下的西涼軍隊,是真正上過漢羌大戰場的正規軍,而內地的漢朝中央軍還有各大家族的部曲,戰鬥力真要比起來也就是交通協管員水平。

這就是為什麼在三國前期的中原大戰中,呂布開始逮誰治誰,因為他麾下有西涼軍的殘部。

但是這些並非精銳,精銳在李傕郭汜手裡,所以呂布打不過李傕郭汜撤出了長安。

而李傕郭汜那些還不是最精銳的,是董卓女婿牛輔的手下散了之後重新整合起來的,就這批兵力,仍然打敗了呂布,打敗了馬騰韓遂。

所以早期董卓手下一個徐榮,能打爆當時的曹操孫堅,這很好理解,單兵素質和指揮水平都不在一個層次上。

六年,征卓為少府,不肯就,上書言:「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飢凍。

』牽挽臣車,使不得行。

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復上。

」朝廷不能制,頗以為慮。

說的具體內容不重要,反正就是一個「不肯就」。

及靈帝疾,璽書拜卓為并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

卓復上書言曰:「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

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

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

及帝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謀誅閹宦,而太后不許,乃私呼卓將兵入朝,以脅太后。

卓得召,即時就道。

公元188年,漢靈帝為了遏制董卓勢力的膨脹,徵召他為少府。

由於諸葛亮《出師表》的關係,桓靈二帝總是被並稱為昏君。

其實靈帝相比他的前任差的太遠,單從這件事上來說,少府在九卿中排名第九,名義上相當於大內總管,宦官和尚書台都歸少府管,可實際上成天圍在皇帝身邊的宦官和尚書們根本就用不著向這個領導匯報工作,後來曹操給孔融安排的最高職位的就是少府這個差事。

靈帝簡直是拿董卓當傻子耍。

董卓兩次公然拒絕中央調令,他此時已經有想法了。

「於是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其實即便史書不寫這句話,僅從行徑上已經非常明顯,在地方上經營多年、享有國際知名度又手握重兵的董卓,在面對皇帝兩次徵召的時候,表示「呵呵」,你說他想幹嘛?東漢中央不是沒有察覺,第一次詔敕說的還很委婉,征你為少府。

第二次就很露骨了,讓你把兵權轉交給皇甫嵩同志。

如果靈帝晚死幾年,或者繼承人問題上平穩過渡,董卓要麼是繼續擁兵自重最後被抓,要麼交出兵權改為別任。

公元192年,董卓死了,死在祝賀皇帝陛下大病初癒的路上,死於他一手提拔、深為信任的王允和呂布之手。

董卓對得住的人很少,對不住的人很多,但他不該死在這兩人(尤其是呂布)的手上。

王允官至司徒,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從中層幹部到位列三公是出於董卓的提拔呂布的確勾搭了董卓的婢女,董卓也確實向他扔過手戟,但這恰恰說明他們的關係無比親近,董卓直到臨死前還指望呂布來保護他。

東漢皇帝繼位時,普遍年齡很小。

因此出現了外戚黨、宦官黨輪流把持國家最高權力的局面。

這也很好理解:小皇帝繼位之初,需要依靠太后來管理朝政,太后為了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牢固,開始在朝廷中安插家族勢力,逐漸形成了外戚黨,比如王莽、梁冀、何進都是外戚黨卓越代表。

當皇帝年齡大了,不甘心當傀儡,就要尋思奪權,而此時能皇帝能利用的資源只有身邊的宦官了。

當皇帝依靠宦官奪權成功時,閹黨就開始把持朝政,比如十常侍就是閹黨的代表人物。

直到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繼位,又開始重演外戚掌權的戲碼。

從漢和帝開始,基本上在上演這種輪迴,當然這兩黨之間,還夾著一個「士族」,不過他基本上外戚黨與閹黨鬥爭的犧牲品。

由此來看外戚、宦官、士族,他們已經率先上演了一場「三國演義」。

直到董卓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一輪迴,他既不是外戚,也不是閹黨,連士族都不是,他是徹徹底底的寒族出身。

董卓的出現預示了一種新興的力量"地方豪強"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他的出現釋放出了一個非常具有誘惑力的信號,即便你不是士族,你不是外戚,你不依靠宦官,只要你有能力,同樣能夠把持朝政,呼風喚雨,從而引出了無數的權謀家,野心家紛紛登場,開始了三國將近一個世紀的亂世紛爭。

這場亂世紛爭的勝利者曹操、劉備、孫權,他們只不過是董卓的一個「優良進化版」,本質並沒有改變。

曹劉孫既不是外戚,也不是閹黨,最終通過自己努力成為地方豪強,三分天下,魏蜀吳也都是「非士族」政權。

董卓給曹劉孫提供了一個成功模板,也提供了一個失敗案例。

董卓是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英雄」與「魔鬼」這兩個屬性,在董卓身上並不矛盾。

作為一名地方的豪傑,如果沒有一些義氣的舉動,是不能讓屬下服從的。

但正是這種草莽英雄的性格,也給他日後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把曹操當做「反一號」活多或少有些冤枉,但董卓這「反二號」卻是名副其實。

董卓很像《水滸》裡面的晁蓋,晁天王在地方上還算是個一代豪傑,如果真讓他執掌朝政了,那也是禍亂天的主。

董卓死後還有一段「蔡邕哭董卓」公案。

蔡邕就是「中國第一位女詩人」蔡文姬的父親,他書法、作詩、琴藝樣樣精通。

當初董卓為了請蔡邕進朝為官,不惜威逼利誘。

蔡邕出仕後,董卓更是對其「三日之間,周曆三台」。

識才愛才惜才,這是成為英雄的必備素質。

按三國志的記載,董卓是有這個基本素質的,有這樣素質的執政者是有一定人格魅力的。

所以董卓死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也算回報了董卓對他的知遇之恩。

董卓一生殘暴,滿懷私慾和野心。

他從隴西發跡到率軍進京操縱中央政權,始終考慮和盤算的是如何滿足私慾和野心。

為了達到目的,董卓不擇手段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經濟,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給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東漢政權日趨衰敗、最終傾覆,雖然是由多種複雜因素所致,但是,董卓無疑加速和促進了東漢政權的滅亡。

陳壽評曰: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

李世民:至如趙高之殞二世,董卓之鴆弘農,人神所疾,異代同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里董卓為什麼那麼厲害?

一、少年遊俠「雙帶兩鞬」就是兩邊各掛一個箭筒,以便於左右開弓。遊戲《三國志IX》中董卓有【飛射】這個兵法,是非常貼切且有根據的。但是蔡文姬也有這個技能,讓人感覺有些惡搞(因為有匈奴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