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個步驟,讓你更加有效的閱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更有效的閱讀》,基於這個主題,我將給大家分享這些內容:

關於選書,我認為最大的誤區在於盲目的挑選,我傾向於構建自己的讀書清單,即將自己想讀的書加入到一個清單中,另外,偶爾會進行主題閱讀,比如這個月我想看學習關於「網際網路」的知識,我就會選幾本網際網路相關的書,然後在這一個月里,針對這個主題進行閱讀。

選書的工具,首選豆瓣,豆瓣有一個讀書頻道,幾乎所有書,豆瓣里都有記錄,我們可以在這裡來根據書名、作者或書籍的主題來挑選書籍。

另外,豆瓣還能看到大眾對一本書的評分,這本書內容質量好不好,一目了然。

這裡分兩種情況:紙質書和電子書。

紙質書有著更好的閱讀感受,這是不能輕易改變的閱讀習慣,但相比紙書,我認為電子書也有很多優點:

  1. 走哪可以帶著,一個電子書也就兩三百克,隨便一本書都不止這個重量。

  2. 做筆記方便,電子書上的筆記,能直接導出到印象筆記進行保存,隨時可以看。

  3. 能夠充分利用碎片時間。

首先我們說說買紙質書。

我一般會在亞馬遜買,因為亞馬遜的大部分書價格比其他電商網站更便宜。

另外提醒一下,亞馬遜經常會有優惠活動,比如我曾買過滿300減150的書,真的很便宜。

接下來是電子書,這裡推薦大家購買一個Kindle設備,輕便好用,入門版558。

使用Kindle買書,推薦大家購買正版,閱讀體驗會好一些。

但現在Kindle的電子書越來越貴,偶爾也會用盜版。

對於有Kindle的朋友,我推薦一個公眾號「Kindle電子書庫」,可以直接在公眾號里搜索電子書,並直接推送到你的Kindle設備。

另外,我有一個習慣,會把自己購買的書記錄下來,像這樣:

基於這個記錄,我做過一個有趣的分析:

購書數量及花費:共購書102本,總花費1080元。

購書形式分析:所購紙質書31本,總花費812元;所購電子書71本,總花費268元。

如此分析,得出比率:

  1. 紙質書占總購書量的30.4%,但花費占總購書金額的75.2%;

  2. 電子書占總購書量的69.6%,但花費占總購書金額的24.8%。

在讀書環節,我們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1. 如何更有效的閱讀

  2. 如何閱讀更多的書

核心在於「事先規劃、分散閱讀場景」。

3.1 事先規劃

事先規劃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橫向規劃,二是縱向規劃

3.1.1 橫向規劃

首先是橫向規劃,即制定全年的讀書計劃。

我提倡大家制定針對整年的閱讀計劃,制定年閱讀計劃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根據自己今年的個人成長規劃,列出希望閱讀的書籍,並制定一個數量目標,比如我的目標是閱讀24本書。

  2. 在豆瓣讀書中找到每一本書,並建立一個「2016閱讀計劃」的豆列,將這些書都添加到豆列中。

    此時添加的書籍有可能達不到你規定的量,別急,留一部分供以後添加。

  3. 為每一本書建立分類,每個人的分類方式都不一樣,而我使用的分類方式是比較籠統的,比如:職業技能、個人提升、經營管理、育兒教育等。

3.1.2 縱向規劃

其次,是縱向規劃,即針對即將閱讀的每一本書,做閱讀進度規劃。

之所以在每閱讀一本書之前都需要做規劃,是因為我們遇到過太多次一本書需要閱讀數月,或者不了了之的情況。

在閱讀一本書之前,先別急著閱讀正文,花一兩分鐘的時間,過一遍目錄,了解這本書的框架,主要講述的邏輯是怎樣的、一共幾章、每一章大概多少內容,如果我要在一周內讀完此書,需要如何按天分配進度?

做好這一步,再開始你的閱讀之旅吧!

3.2 分散閱讀場景

要實現高效閱讀,你還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對你的閱讀場景進行分類。

例如,我一般的閱讀場景分為三類:

  1. 每天1-2小時的固定時間閱讀

  2. 乖車、等餐等碎片時間閱讀

  3. 開車或長時間步行(我每周有兩天時間走路上下班,來回10公里,耗時近兩小時)的時候被動接收

  1. 每天的固定閱讀時間,用來閱讀技能、個人提升等需要做筆記的專業書籍

  2. 碎片時間用來閱讀專業性不那麼強,甚至是休閒讀物的書籍

  3. 開車或長時間步行的時候,使用喜瑪拉雅App閱讀有意思的書籍,被動接收

通過這樣分散閱讀場景的方式,現在我的閱讀效率基本是這樣:

平均每2周讀完一本專業書籍;平均每1周讀完一本休閒讀物;平均每1.5周聽完一本有聲書,最近都在聽《羅輯思維》

另外,閱讀時,我會配合番茄工作法,將閱讀時間切割成「25+5分鐘」的時間片段,配合計時器,每閱讀25分鐘,休息五鍾。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

你可以統計出閱讀每一本書所花的時間,甚至一個時間段內,在閱讀這件事情上所花的時間。

所謂記錄,即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將自己覺得重要的地方勾畫下來,並在需要時,寫一句簡單的評價或想法。

記錄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而我的記錄場景,可以分為閱讀紙書和閱讀電子書時。

閱讀紙書

在閱讀紙書時,我會做兩件事情:

  1. 將重點勾畫出來,有些地方寫下自己的想法和評語。

  2. 將有勾畫或筆記的地方從書的上方進行折頁。

    說到這個方法,很多人會問:這樣會不會損壞書?是的,肯定會,但我認為,從書中學習及方便自己以後查找關鍵信息才是閱讀的價值,損壞的書,消耗的只是書原有的價格,價值和價格,你如何選擇?另外,這樣折的頁數如果很多,會導致書最終的厚度超過原書的兩倍之多,這就是所謂的「把書讀厚」。

    <(▰˘◡˘▰)>

閱讀電子書

閱讀電子書的時候就簡單多了,選擇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勾畫出來即可。

我一般不會在閱讀電子書時寫評語——因為我一般使用Kindle設備閱讀,打字體驗真是讓人抓狂。

在Kindle里,能夠直接看到所有畫線的地方,很是方便。

在閱讀專業書籍時,我一般會在本子上畫思維導圖,為什麼是本子,而不是電腦?因為一邊閱讀,一邊用電腦,很容易分心。

在閱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會把思維導圖用電腦再整理出來。

所有的閱讀筆記,我都會記錄在印象筆記中,這樣隨時都可以閱讀。

我做了一張讀書記錄表,記錄了閱讀每一本書的起止時間,以及閱讀所花的番茄時間等信息。

每次讀完一本書,我都會將這本書在豆瓣進行標記,並填入這張表格,成就感爆棚!

對於優秀的書,可不僅僅是保存一份筆記這樣簡單!還有重要的一環,即總結。

曾在《槓桿閱讀術》中看到一個理念,將二八法則運用到讀書這件事上,就是:一本書中真正有用的內容只有20%,而我們能從一本書中真正吸收到的知識,最多也只有20%。

如何將所吸收到的知識比例增大,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對書的總結。

對於總結,我的方法是:

  1. 先看一遍所保存下來的筆記。

  2. 離開筆記,花1-2個番茄時間回顧書本中的內容,憑自己的記憶和理解將整本書的框架列出來,並列出每一章里重要的點,這裡推薦使用思維導圖來進行梳理。

  3. 翻開書的目錄,再進行回想,並和第二步里製作的框架進行對比,完善框架。

  4. 思考三個方面的問題:這本書的核心理念和價值、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什麼、我所學到的這些東西,在我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如何運用。

    並將思考的結果用文字表現出來。

  5. 將思維導圖框架和思考的文字,一併保存到這篇讀書筆記中。

花幾個小時甚至今天的時間閱讀一本書,再花幾個番茄時間來整理筆記和總結,既然耗費如此多的時間,就一定要更大程度的發揮這些時間的價值,因此,建議大家在每閱讀一本書後,再花一個番茄的時間,將讀書筆記與大家進行分享。

為什麼要分享?

不知在哪看過一句話:願意分享的人是最高尚的。

我很認同,不僅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分享者,更是因為分享行為能夠給自己帶來的樂趣,並且,將內容分享出來,可以與更多的人交流,交流過程中會有新的理念吸收。

很多人會想,我辛辛苦苦做的筆記,就讓其他人唾手可得,是否太不公平?

我不這樣認為,這裡不展開多說,但請相信,堅持將你的筆記分享出來,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看 的 不 過 癮?關 注 我 的 公 眾 號:xiaobutingweixi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掌握選書、讀書、記書的三大技能

文/慕容九兒作為思維導圖的培訓師,已經給很多學員進行過培訓,在培訓的過程中,卻發現有無數學員對於閱讀充滿了困惑。有時候感覺很奇怪,我們從小學一年級認字之後,就開始看好多的書,但是即使是工作了這麼...

用這個方法,他每年閱讀500本書

前段時間知道一個學霸姐姐回國開了家書店,她說有了孩子後才發現讓孩子在書的氛圍中長大有多重要。這個姐姐擁有開掛的人生,本科北大碩士哈佛,在知名律所工作過在北大任教過,嫁給帥哥外國人還生了個混血小寶...

讀書怎麼樣讀的更好?聽聽他怎麼說

據說比爾·蓋茨每年可以讀完 60 本書,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 個人博客 Gatenotes 上分享讀過的好書。毫無疑問,蓋茨是一位優秀的讀書愛好者,他本人也在 一次訪談 中提到了他對讀書的 4 ...

碎片化閱讀時代,你真的會閱讀嗎?

現代社會,高度連接。我們時刻被干擾,時間被劇烈的碎片化,閱讀也難逃碎片化的趨勢。碎片化閱讀的趨勢下,回想一下至今為止,你讀過多少本書,到底記住了多少內容?你的生活是否因為書籍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