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幼聰明屢出奇計,被統帥寄予厚望破格提為主將,為何卻被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的人才戰是如何決定成敗的?(2)

《三國演義》圖片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如何看待三國人才招募的問題,文中談到了禮賢下士的劉備、虛懷若谷的孫權和慧眼識人的曹操因為以貌取人慢待人才、失去人才、失去先機的內容,並告誡人們不要以貌取人,耽誤大事。

今天是第二講,筆者想和您談談關於人才培養方面的話題。

二、關於三國時代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一)諸葛亮培養的人才有哪些?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歷史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慧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雖有輔佐劉備三分天下的才能,對蜀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後蜀國時代,他也犯了幾個致命的錯誤,尤其是在用人方面就有極大的失誤,而且這幾個失誤不僅影響了蜀漢以後的歷史走向,還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

諸葛亮劇照

1.諸葛亮重點培養的人才首推馬良

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由於眉毛存在白毛,又叫做白眉馬良,是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馬謖的哥哥,馬家一共有五兄弟,個個都非常有才華,其中以馬良、馬謖是最高。

建安十四年,劉備出任荊州牧,讓馬良出任州從事。

馬良一開始就是跟隨劉備的,當時劉備身邊已經有了諸葛亮了,當時劉備等人走到荊州的時候,馬良善於抓住時機,向諸葛亮寫信說明了現在的戰事局面,提出了自己認為有用的觀點,之後諸葛亮讀完之後向劉備引薦了馬良,之後兩人一起為了劉備的天下出謀劃策。

馬良的一生中的戰績是有很多的,其中屬出使東吳是比較經典的。

當時出使東吳的時候馬良請求諸葛亮能夠起草一份推介書給孫權介紹自己的情況,但是諸葛亮是讓馬良自己寫的這封介紹信。

在這份介紹信中,馬良對於自己的評價是比較誠懇的,沒有用任何誇張的言辭來形容自己的才能,而是實事求是的介紹了自己,之後孫權看了之後十分恭敬的接待了馬良。

因此可以看出,馬良是諸葛亮重點關注和培養的人。

馬良劇照

後來劉備入蜀後,馬良作為謀士和關羽駐守荊州。

在劉備入蜀後,馬良作為謀士隨關羽駐守荊州。

當時副軍師龐統在雒城不幸中箭而死,劉備徵召諸葛亮來赴輔佐自己,馬良隨行而至。

就在劉備稱帝的時候馬良已經是官居侍中,關羽死後,劉備稱帝急調七十萬大軍討伐吳國,馬良被作為劉備軍師隨大軍一起出征,中途劉備派馬良平定並安撫武陵一帶的五溪蠻各部。

但正當馬良完成重託,馬不停蹄的趕往前線時回援劉備的時候,傳來劉備被陸遜火燒七百里聯營所擊敗的噩耗。

馬良在安撫部下不當,被刺身亡,年僅36歲。

馬良可以說是劉備討伐東吳時,損失最大的一位人才!之後劉備十分的思念馬良,在他死後進行了加封。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諸葛亮和馬良的情誼之深,自然也就不難理解「揮淚斬馬謖」這個故事了。

同時,馬良的一顆赤子之心也是無數後輩敬仰的楷模。

從劉備對馬良的任命當中可以看出,馬良擁有卓越的軍師才能,以及在蜀國的建立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對於馬良之死,我們既有嘆息,也有追憶。

希望我們可以從中受益匪淺。

2.諸葛亮重點培養的人才次算馬謖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

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馬謖從小才氣過人,喜好研究軍計,每次接見談論是從白天到黑夜,所以諸葛亮非常器重他,並任用他為參軍。

劉備臨終前曾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但諸葛亮並沒有認真聽取。

因馬謖對諸葛亮的貢獻是很大的,作為諸葛的參謀貢獻頗多。

馬謖的才華是絕對毋庸置疑的,不然諸葛亮也不會派其扼守咽喉要塞。

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力排眾議,堅持任命馬謖為先鋒,駐守軍事要塞街亭。

但是馬謖不聽副將王平建議,結果被魏軍張郃打敗,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

最後痛失街亭為世人笑柄。

馬謖劇照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為了服眾,只能揮淚斬馬謖。

馬謖之死,可以說讓諸葛亮非常的痛心和措手不及。

馬謖卻有其才,因為馬謖死後,諸葛亮突然陷入了後繼無人的境界,在加上他此時漸漸老去,在從新培養可用人才,顯得時間有點緊湊,所以致使蜀國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

3.諸葛亮重點培養的人才最後是姜維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

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

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

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

諸葛亮在北伐中已經看到了蜀國的沒落,巧遇姜維被上司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通過一系列的運作,收復了姜維,受到重用並重點加以培養他,可以說姜維是諸葛亮精心培養的軍事人才,並在臨終之前授予了兵法,但姜維並不是諸葛亮要培養的接班人。

因為當時諸葛亮北伐時,姜維剛剛投奔蜀國不久,並沒有什麼大的戰功,所以並不能服眾。

當時諸葛亮依舊掌握大權,不願意分權,姜維缺乏歷練和軍功,造成許多人內心不服姜維。

最終導致沒有真正把姜維扶持起來。

所以姜維只是諸葛亮臨終前培養的一柄利刃,主要就是讓蜀國以後的丞相可以好好利用這把利刃。

姜維劇照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往往是勝少負多,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可見姜維北伐不僅無功,而前還耗盡了蜀漢的國力。

不得不說,諸葛亮唯一培養的軍事人才,也沒有得償所願。

(二)諸葛亮培養人才方面的失誤

孔明在軍事上的才能是出神入化,令人難以望其項背。

但在培養和使用人才方面確實存在問題,我們進行客觀分析可以對當今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我們用一點篇幅來深究其中的內在因素:

1.培養馬謖不得法

馬謖可以說是諸葛亮培養的得意門生,因為馬良的緣故,孔明將馬謖培養準備作為自己以後的接班人。

但是馬謖一直忙於參與謀劃,也就是能紙上談兵,不具備實際領兵能力,而且劉備在去世前對孔明曾有過告誡,以致犯下致命的過錯。

其一、諸葛犯錯在先,雖然馬謖一直以來表現是才華過人,屢獻妙計,但諸葛亮大膽地讓馬謖轉化角色,從一個參謀人員擢升為鎮守一方主將,這種揠苗助長式的培養為馬謖的悲劇留下了致命的隱患。

馬謖劇照

其二、馬謖自身缺陷,有點自不量力,抑己長而放己短,也許僅僅是為了急於顯示自己的領兵能力,草率輕敵地就做了布局,恃才放曠之態盡顯,更聽不了副將王平的意見。

作為參謀馬謖是不可多得的,但作為一員主將,馬謖卻是缺乏歷練的。

最終敗在老辣的一代名將張郃手下。

由此可見對極具才華的人才的培養,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要大膽使用,不墨守成規,否則,到了關鍵時刻需要大用之時已是遲暮老矣,或者人才已憤然離去。

其次,要進行適度的歷練,揠苗助長式的培養也是不可取的。

否則,悲劇馬謖的教訓會再一次上演。

有此想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另一個天才的趙括,因其父趙奢是趙國的一代名將,趙恬的軍事辯論能讓趙奢處於下風。

這一切都似乎預示趙括將是不可多得的驚世軍事天才,然其父卻已斷言不堪大用,趙王力排眾議,將一個根本沒上過戰場,毫無領兵作戰經驗的黃口小兒直接一步到位地提拔為幾十萬趙軍統帥,悲慘的結局可想而知,也就驗證了趙奢的預言和告誡,貽誤了軍國大事。

2.培養自家子弟不用心

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遠,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

諸葛亮出兵武功,其間寫信給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

又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

諸葛亮病死,諸葛瞻襲爵。

鄧艾伐蜀時,他與長子諸葛尚及蜀將張遵、李球、黃崇等人防禦綿竹(今四川德陽),因不聽黃崇速占險要的建議而坐失良機,後來出城與鄧艾決戰,在交戰時陣亡,綿竹也隨後失守。

諸葛瞻劇照

在此可以看出諸葛瞻也是從小聰慧過人,對兒子諸葛瞻沒有給予培養是孔明的另一個重大失誤,正史和三國演義對作為孔明之子的諸葛瞻都有記述,稱其是非常具有一顆熱忱的愛國心的士人。

但是諸葛亮不注重對他的培養,從沒讓他帶過兵打過仗,最後在與鄧艾的戰鬥中根本不聽從部屬勸告沒有占據險位,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也許諸葛亮是存有防止別人說他培植自己的兒子為後繼的顧慮。

這方面司馬懿就做得比較好,把司馬師、司馬昭培養出來了,為後期的三國之爭占有了先機。

我們從三國演義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卻從未真正打出去過,反而被魏國一攻就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諸葛亮忽視了人才的培養與戰略上的生養。

在失去荊州大片土地,損失關張兩員大將,失去了「精神支柱」劉備,再平孟獲,出兵伐魏,國家資源根本無法支撐,而在此期間,魏國大力開辦學校,發展經濟,培養了眾多的人才。

蜀國主攻,國力虛耗,人才只損失無補充;魏國主守,養精蓄銳,人才輩出,勝敗之道一目了然。

人才與生養的問題不解決就急於大動兵戈,就難免結局不妙。

從整體上來說,蜀國除了五虎將外,幾乎無可用之將。

而五虎將何許人也,關羽、張飛是劉備磕頭拜把子的兄弟,趙雲是劉備借來的,黃忠是劉備哭來的,馬超是後來收復來的降將,幾乎都是前期隨劉備打天下的猛將,試想,自諸葛亮跟了劉備後,又冒出幾個人才?而且就算後期諸葛亮想盡辦法賺來的姜維,也不是由蜀國內部培養的。

相較之下,魏國在人才培養上就注重多了。

陳群就是幫助魏國補充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當然,這個人才不是陳群自己去招攬的,而是他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度。

有了這一套制度,魏國就可以不斷提拔新的人才,補充到國內的官員隊伍中。

在三國中人才往往是成就基業的關鍵。

陳群劇照

蜀國後期就因為局限於人才的匱乏,導致基業不斷凋零。

東吳也都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否則也撐不到最厚。

陳群推出的這套九品中正制,因為足夠領先。

所以在魏國以後,仍被使用下去。

當然外招人才當然不失為一條捷徑,但要與組織的融合需要時間,更會剝奪內部人才的晉升機會,而且生源始終有限,不是長久之計。

人才資源問題,只有從內部培養上著手,才屬上乘,否則,終究難成氣候,諸葛亮死後,蜀國迅速衰敗就是最好的例證。

現在不少企業的中高層管理幹部多是採用空降兵的方式,成功失敗案例一大堆。

如何把人才內部提拔和外部空降有機結合起來,這也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本文是作者對人才戰與三國勝負成敗的一點淺談,權當茶餘飯後的談資,不喜忽噴,也非常希望評論區能留下您的墨寶,供小編學習進步哦!謝謝您的觀看,我們明天不見不散。

(未完待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國名將姜維在歷史上是怎麼死的

姜維北伐了多少次在三國時期,蜀漢陣營先後有諸葛亮、姜維兩人數度北伐,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暫且避過不談,這裡就主要講述一下姜維的北伐,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姜維到底進行了幾次北伐,其中勝敗又是如何?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以後,事實證明他沒有看錯人

看過相關《三國》影視劇的朋友們應該都記得,諸葛亮,憑藉智慧,拿下了魏國名將姜維的故事,姜維字伯約,在諸葛亮之後成為了蜀漢政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而且手握蜀漢兵權,在電視劇中,諸葛亮是利用姜維的母...

三國悲劇天才:姜維的人生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