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成功教子的經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給子孫留下儘可能多的財產,這可以說是大多數人都有的思想。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誰不願意自己的後代生活得好一點呢?可是,愛之實是以害之,你不留下大筆的遺產還好,你留下的遺產越多,害他們就越深。

其中的道理何在?請看曾國藩的說法和做法。

曾國藩雖不是富可敵國,但也絕不是一位沒有財產的人。

還遠遠設有到臨終前,他就在思考如何處理遺產的問題。

曾家先祖星岡公在世時就認為積攢私財是敗家之兆。

對此,曾國藩十分信服。

他以為,與其給兒孫留下大筆遺產,不如教子孫走入正道。

他說,如果子孫誤入卑鄙自私的歧途,將來必定計較錙銖,心胸日益狹隘,到了那時就難以挽回了。

明朝錢琦說:「處貴而驕,敗之端也;處富而奢,衰之始也。

」左宗棠在教子上和曾國藩不謀而合,也以德性為本,他說:「爾曹能謹慎齊家,不至困餓。

若任意花銷,以豪華為體面;恣情流蕩,以沉溺為歡娛,則吾多積金,爾曹但多積過,所損不已大哉!」如果你們品行不正,我積的錢越多,你們犯的錯就越大。

曾國藩沒有左宗棠咄咄逼人的氣勢,他說的很平和:子孫之貧富,各有命定。

命果應富,雖無私家產亦必自有飯吃;命果應貧,雖有田產千萬畝,亦仍歸於無飯可吃。

我闖蕩了數十年,於人世的窮通得失,思之爛熟。

他相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為之。

做人要莊敬自強,走正大光明之路。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請弟弟國潢將自己在家鄉的田產設法出手,或作為星岡公的祭田,或轉售他人,所得的錢銀供家中日用之需。

他說: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惰氣。

我家中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

至囑。

1854年2月上甸,曾國藩的父親命曾國藩書一聯懸於廳中: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

曾國藩對此十分推祟。

他說:「身居京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

」他還在致澄弟的信中說:我覺得我們弟兄身處這樣的時代,名聲遠揚,應以錢少、產業少為好。

一則可以平日裡避免別人著了抱著掠取的期望,有動落時也可避免遭搶掠。

二則子弟之輩看到家中窘迫的狀況,也不至於一味講究奢侈了。

不給後代留下大筆錢財,主要是為了使他們能自立、成才。

為了這個目的,曾國藩在外做官,始終不忘對子女殷殷教誨。

從咸豐二年到同治十年這二十年中,他寫給兩個兒子近二百封信,包括教子如何讀書、作文、做人。

在家書中他不厭其煩地教育兒子,只求讀書明理,不求做官發財。

他教導兒子讀聖人之書,不可與自己的內心生活、日常言行不相關涉,而必須「體到身上去」。

他說明德行、做新人、辦好事,這都是我們分內的事情。

如果讀書不能落實到自身上,認為以上三項與我們毫不相干,那麼讀書還有什麼用處?儘管能寫文章、作詩篇,賣弄自己的高雅,也只能算得上一個識字的放牧仔,怎麼能夠說得上是深明大理的有用人才呢?

曾國潘又說:自身修養以及治理國家的道理,有四句話終身用之而受益民窮,這就是:「勤於政事,節儉治家,所說的話忠信可靠,行事誠懇無欺。

他教育兒子學習,做事貴在有恆:在子女遭遇挫折或失敗時,曾國藩沒有指責。

他說:今年初次下場,或中或不中,無甚關係。

榜後即當看《詩經註疏》,以後窮經讀史,二者迭進。

國朝大儒,如顧、閩、江、戴、段、王數先生之書,不可不熟讀而深思之。

光陰難得,一刻千金。

曾國藩不給後代留下大筆財產,而是努力培養他們讀書做人。

其用心是良苦的,方法是得當的,效果也是顯著的。

曾國藩的兩個兒子:曾紀澤與曾紀鴻雖屬「高幹子弟」,門庭顯耀,卻都未變成「衙內」和「大少爺」之流。

曾氏後人,先有曾紀澤文書畫俱佳,自學英文,成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曾紀鴻不幸早亡,研究古算學也已取得相當成就。

曾家的孫輩還出了曾廣鈞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現了曾寶蓀和曾約農這樣的教育家和學者,足夠讓人艷羨了。

曾家後人之所以如此爭氣,應該歸於曾國藩的教子有方,亦即「愛之以其道」。

總結其具體的成功經驗有以下三條:第一,對於孑孫,只求其讀書明理,不求其做官發財,甚至也不求其早日成名。

第二,絕不為子女謀求「特殊化」待遇。

第三,無論在讀書或做人方面曾國藩對子侄晚輩要求都及其嚴格,但又不是一味督責,而是視身教重於言教。

此外,《曾國藩家訓》的作者還認為,曾國藩在教育子女方面有以下幾點,足為世人取法:

一、欲提出希望,先做出表率;

二、欲提出要求,先給予表揚;

三、欲予以責備,先自我批評;

四、既指示目標,又指明方法;

五、既磨礪品性,又培養才學;

六、既明確規定,又切實檢查;

七、養其自尊,響鼓不用重錘;

八、定其方向,反覆訓誨叮囑;

九『鼓勵發問,耐心答疑;

十、重視保健,勞逸結合。

曾國藩集嚴父、慈父於一身,時時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愛子以其道」。

其教子成功的經驗,時至今日也頗具借鑑意義。

朋友們如有不同看法或成功經驗歡迎在評論區發表,討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