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明明可以抵禦外敵,為什麼清朝不修築萬里長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守御邊防的傳統,而這個傳統就是從秦始皇那裡繼承而來的,秦始皇對於駐守邊疆仿佛有著別樣的執著,甚至有了修築萬里長城的千古壯舉。

而後來的歷朝歷代仿佛繼承了秦始皇的思想,除了清朝沒有修長城之外,其他朝代都有修長城的記載,這也是長城能夠保存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於修築長城的原因應該就是防禦匈奴了,秦始皇32年,有燕人盧生向秦始皇進言說,亡秦者胡也。

這句話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當時秦始皇已經統一了六國,國家也處於平穩發展階段,秦始皇隱約覺得該是到了處理外患的時候了。

匈奴的隱患一日不除,秦始皇就飲食難安,他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會亡與胡人之手,那他萬世萬代子孫為皇的心愿就落空了,他那麼自負的一個人怎麼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

於是他派出了他最信任的大將軍蒙恬率領30萬精兵強將,駐守邊疆,向匈奴發起了最強烈的攻擊。

蒙恬也沒有讓秦始皇失望,他帶領士兵收復了河南和榆中的廣大地區,第二年又收復了高闕,一直到達了陰山和黃河河套以北地區,可以說是打的匈奴屁滾尿流。

秦始皇在位期間匈奴一直都是老老實實的,甚至有很多匈奴為了逃命躲到了漠北地區。

按理說,這樣的結果已經算是非常完美的了,可是秦始皇還是不滿意,他總是覺得這些匈奴會捲土重來,為了防患未然,他不惜血本,徵用70萬勞工,歷時多年,在西起臨姚東至遼東這綿延萬里的疆土上,大規模修建長城,以此試圖杜絕胡人亡國之患。

我上學時課本上就是這種「修長城抵禦外患」的說法。

這也是現在人們最普遍認為的一種說法,歷史教科書上就是這樣教我們的。

但其實修城禦敵這種方法並不是秦始皇的首創,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前後,各個諸侯國就開始用這種方法來抵禦敵方的進攻了,那個時期修建的高城也可以算作是長城了。

公元前四世紀前後,燕,趙。

秦等國為了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也相繼修建了長城,這就有秦始皇的祖先,秦始皇的這種想法很有可能收到了他祖先的影響。

雖說這個方法並不是秦始皇首創的,但是他卻是真正將這種方法發揚光大的人,「修長城抵禦外患」的防禦理念就這樣流傳給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他們一代接著一代不斷的修建這萬里長城,一直到了清朝才停止了下來。

清朝的皇帝為什麼不想其他皇帝一樣修長城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的皇帝明白;修長城並不能抵禦外患,漫長的歷史讓清朝的開創者明白了「修長城抵禦外敵」是一種錯誤的說法,長城的存在並沒有抵擋外敵的入侵,這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罷了。

康熙曾經說過「民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也。

」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歲月中,到了清朝統治者才懂得了人民的重要性,是可喜也是可悲。

秦始皇為什麼就明白不了這樣的道理呢?他太過於頑固了,固執的把國家的興衰放在了修建長城上,以至於忽略了治理國家的根本,所以才說秦朝二世而亡是歷史的必然。

秦始皇死後,本應是扶蘇的皇位卻落到了胡亥手中,胡亥本來就是一個暴虐之人,再加上朝中還有一個大奸臣趙高,兩人為非作歹,很快就把秦始皇打下的江山給玩沒了。

不過這倒是印證了燕人盧生的那句話「亡秦者胡也」,原來讓秦朝滅亡的不是胡人,而是秦始皇自己的兒子胡亥,這也真是諷刺。

從古至今不少帝王把抵禦外敵的希望寄托在修建長城上,但是也並沒有那個朝代真正做到了萬年不倒,歷史本來就是分分合合不可言說之事,與其想一些旁門左道還不如真真正正的為老百姓考慮,這才是治國之本。

這些皇帝為我們做的貢獻大概也就是現在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長城了吧!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守國之道,不在於修長城而在於修民心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說起萬里長城,人們自然就聯繫到秦始皇。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的大軍攻占了河南...

秦始皇嬴政竟然因一句謊言而修築萬里長城

長城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傑作,它盤踞在重巒疊嶂之間,蜿蜒在沙漠之上,氣勢磅礴,堅固雄偉,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曾有權威人士做過統計,修築長城所用的磚石,如果用來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長牆,這道...

秦始皇為什麼要修築萬里長城?目的是什麼?

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被古往今來的人們說成是曠世罕見的一大創舉,也為今天的中國留下一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還有幸榮膺世界第七大奇蹟。其實,當年秦始皇在啟動修築萬里長城的時候,原本也並沒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