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源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瓦窯堡是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是中國革命的紅都。

早在1924年,以謝子長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就在這塊土地上從事革命活動。

1934年,陝北第一個縣蘇維埃政權——赤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

1935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駐西北代表團、中共陝甘晉省委、西北軍委移駐於此;11月7日,中共中央機關抵達瓦窯堡;12月13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進入瓦窯堡,結束了艱苦跋涉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找到了中共中央落腳的地方。

因此,瓦窯堡成為聞名遐邇的中國革命的「紅都」。

瓦窯堡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源地,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系統完整形成和成功實踐的重要基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就為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懈努力,一直到1935年夏,日本帝國主義以吞併華北五省為直接目的,加緊侵略華北,中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

這時,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從土地革命戰爭向民族革命戰爭轉變的新形勢。

面對日益危機的中華民族,迫切要求中國共產黨對國內形勢作一次正確的分析,制定

黨在新形勢下的策略和政策,糾正嚴重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

於是,中共中央於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陝北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即「瓦窯堡會議」。

會議由張聞天主持。

參加會議的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和其他有關人員有: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劉少奇、秦邦憲(博古)、彭德懷、鄧發、凱豐(何克全)、李維漢、吳亮平、張浩(林育英)、楊尚昆、郭洪濤等10多人。

會議主要分析了華北事變後國內階級關係的新變化,討論了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抗日聯軍和國防政府等問題,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那種認為不可能爭取民族資產階級與中國工人、農民聯合抗日的「左」傾關門主義的觀點,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

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

指出,黨的策略路線,是在發動團聚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並且提出「關門主義是黨內的主要危險」。

為了適應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的要求,決議規定將「工農共和國」改為「人民共和國」,同時改變不適

應抗日要求的部分政策。

會上,毛澤東作了軍事問題的報告。

他在報告中,對於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和利用地主買辦營壘內部矛盾的可能性問題,作了精闢的分析。

他指出:黨的基本策略任務,就是要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

」根據毛澤東的報告,會議通過《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提出紅軍行動的戰略方針是:把國內戰爭同民族戰爭結合起來,準備直接對日作戰力量和猛烈擴大紅軍。

會後,中國共產黨積極宣傳抗日主張,向國民政府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與東北軍和西北軍達成了「三位一體」的聯合抗日局面,將「反蔣抗日」策略轉變為聯合各階層、各階級團體一致、共同抗日的「逼蔣抗日」策略。

隨後開展的一系列抗戰工作,促成了西安事變的發生與和平解決,迫使蔣介石於1937年9月23日在廬山發表談話,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

其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政策的制定,都是在對瓦窯堡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經驗的借鑑和發展基礎

上形成的。

瓦窯堡會議是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遵義會議只對當時最迫切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作出決議,而瓦窯堡會議則解決了政治路線問題。

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時期,是中國革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

中共中央進駐瓦窯堡後,迅速恢復成立了西北軍委後方辦事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西北中央局等黨和蘇維埃國家機構,一切工作重新轉入正軌。

恢復了同共產國際的聯繫,召開了黨的歷史上極為重要的瓦窯堡會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實現了中國革命偉大的戰略轉折。

指揮東征、西征,鞏固和擴大了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了紅軍。

宣傳了黨的抗日主張,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紅軍長征與統一戰線

紅軍為什麼被迫進行長征?紅軍長征為什麼能取得勝利?紅軍長征勝利後為什麼能夠很快形成全民抗戰的局面?要回答這些問題,都離不開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統一戰線。★紅軍為什麼被迫進行長征?毛澤東同志曾多次...

瓦窯堡會議:吹響民族抗戰的號角

我們都知道,中國共產黨的崛起是在延安時期。陝北子長縣,是當年陝甘寧邊區的發祥地,黨中央落腳陝北後曾在此辦公。1935年底,在中華民族面臨嚴峻現實的歷史重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在這裡召開了瓦窯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