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心臟(組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間一孔窯洞為瓦窯堡會議舊址。

南方日報記者 李強 攝

百歲老紅軍張來貴。

南方日報記者 李強 攝

延安,是革命聖地,是引航全民族抗戰的燈塔。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戰鬥生活了13個春秋,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懷著崇敬,南方日報記者近日來到延安,重走抗戰地標。

從瓦窯堡革命舊址到楊家嶺革命舊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再到延安革命紀念館,沿著先行者的腳步,記者一路追尋,重溫歷史,且行且思,聽那穿越70多年的迴響。

當地文史專家說,延安是全民族抗戰的政治指導中心,是照亮抗戰勝利的燈塔。

延安現存445處革命舊址和大量珍貴的文物、照片資料,僅市區內就有168處革命舊址,革命舊址保存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內容之豐富首屈一指。

南方日報記者 李強 通訊員 楊博 吳瑞 孫樂

瓦窯堡會議為抗戰勝利定乾坤

瓦窯堡在歷史上是一個商貿集鎮,享有「天下堡,瓦窯堡」的盛名。

同時,瓦窯堡也是紅軍長征的落腳地、抗日救國宣言的誕生地、中央紅軍東征的出發地。

記者從西安乘火車出發,經過5個小時抵達延安市子長縣。

位於縣城中心的瓦窯堡,最近剛剛由鎮改為街道辦事處。

在中山街一處林蔭道旁,筆者找到了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並由紀念館79歲的退休老館長王志厚帶領參觀。

「瓦窯堡是黨中央在陝北的第一個家。

中央紅軍到陝北初期,瓦窯堡一度成為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繼江西瑞金之後的第二個紅都。

從1935年11月進駐瓦窯堡,到1936年6月底離開,黨中央在此安家8個多月,這是中國革命由土地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轉變的劃時代時期。

」王志厚說。

筆者看到,展覽室里陳列著紅軍用過的槍、大刀、馬鞍,穿過的衣服、麻繩鞋,背過的布包,還有很多珍貴的歷史照片。

由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拍攝的一張被譽為「抗戰之聲」的照片,掛在顯眼處。

畫面上是一位年輕戰士昂首站立吹響軍號,後來成為《紅星照耀中國》中譯版的封面照片。

王志厚介紹,瓦窯堡會議後,為了直接實現對日作戰,中共中央和西北軍委決定紅軍東征,這位號手正是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一員。

這位吹著衝鋒號的戰士,名叫謝立全,1940年他曾帶著黨中央交代的歷史使命,機智地闖過敵偽的道道關卡,長途跋涉到達珠三角。

他先後擔任中共中心縣委廣州市第二游擊支隊特務中隊教官、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副指揮等職務,倡議並領導開闢五桂山抗日根據地,代表中心縣領導中山敵後游擊鬥爭,指揮戰鬥200多次,屢屢獲勝。

從展廳出來,繞到後院,便是毛澤東的一處舊居,有四孔窯洞。

王志厚介紹,毛主席的那篇《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就是在這裡起草的。

穿過幾道小巷子,記者來到了城關三村135號瓦窯堡會議的舊址。

小院子裡有5孔磚窯,瓦窯堡會議舊址在中間一孔,裡面並排放著兩張八仙桌,周圍是6張長條凳,牆上掛著參加會議人員的老照片。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就是在這孔窯洞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可以說是為最後取得抗戰勝利定了乾坤。

」王志厚說,「正是這次會議,分析了華北事變後國內階級關係的新變化,討論了黨的策略路線和軍事戰略問題,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和《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確定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楊家嶺運籌帷幄指揮全面抗戰

從子長縣出發,經過2個小時左右的車程,便可抵達延安市區。

對於來革命聖地參加紅色教育的學員們來說,楊家嶺革命舊址是必到之地。

楊家嶺革命舊址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

在這裡,中共中央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並為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

據楊家嶺革命舊址管理處副主任劉金林介紹,黨中央於1937年1月13日進駐延安城,在城內居住近兩年時間。

1938年11月日本飛機轟炸延安城後,中央各機關由城內遷往這裡。

楊家嶺位於延安城西北,四面環山,相對比較安全。

「在楊家嶺居住期間,中共中央繼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並領導了解放戰爭,領導邊區軍民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及延安文藝座談會。

」劉金林說。

進入楊家嶺革命舊址區域,首先看到的是中央大禮堂。

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這裡召開的,會議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指導思想。

以「中流砥柱」來概括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作用,也是在七大上正式形成。

劉金林介紹,在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第二天,中共中央立即發出通電,指出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才是中國的出路。

洛川會議制定了動員全國軍民開展民族解放戰爭,實行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方針,確定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任務及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會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

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打響平型關戰役,第一二師在雁門關伏擊日軍,第一二九師夜襲陽明堡……一場場大捷振奮人心。

全面侵華之初,日軍並未將共產黨所領導的隊伍視為對手,可人民軍隊高超的戰術素養和純熟果斷的戰鬥作風把日寇打得措手不及。

「延安正是全面抗戰的指揮中樞和戰略總後方,黨中央運籌帷幄,作出了關係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

」劉金林說。

在延安,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批判了各種錯誤論調,指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和奪取最後勝利的途徑。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初步克服了全國抗戰初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右傾錯誤,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推動了各項工作的迅速發展。

敵後戰場上升為全國抗戰主戰場

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張建儒告訴筆者,在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在延安對敵後根據地創建、發動動員群眾、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等的領導,主要通過三種方法實施:「一是發文件、發送信函;二是通過紅色電波;三是通過培養派出大批幹部、指戰員到各個根據地、前線工作,以及通過各地軍政幹部返回延安參加會議、參與決策等。

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共中央提出堅持抗戰、團結、進步三大方針。

1940年夏,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等共105個團20餘萬兵力,對華北地區河北、山西的日偽軍發動進攻。

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萬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軍民,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收復了大片國土。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解放區軍民開展對日全面反攻作戰。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記事

百歲老紅軍張來貴:

我們把日本人擋在黃河對岸

子長縣是民族英雄謝子長的故鄉,是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東征的出發地。

8月17日,筆者來到這裡採訪時,在瓦窯堡街道郭家崖窯村找到一位百歲老紅軍張來貴。

當老人回憶起河防保衛戰時,他說:「我們把日本人擋在了黃河對岸。

1934年,張來貴參加紅軍游擊隊,1937年隨部隊改編為八路軍。

在河防保衛戰中,他們殊死抵抗想要渡過黃河的日本侵略軍。

戰鬥的慘烈超乎想像,他說:「日軍想強渡黃河,進攻延安。

在和日本人的戰鬥中,我們村就犧牲了7個人。

八路軍留守兵團河防部隊,在陝甘寧邊區和晉西北人民支援及地方武裝配合下,在1938年至1942年間進行大小戰鬥100餘次,守住了千里河防。

張來貴老人回憶,河防工事構築在石山腰部隱蔽處,當時八路軍戰士們就以石頭、木料、沙土等為材料,以連為單位,一錘一鑿,夜以繼日地勞動了50多天,構築了一道有縱深的防禦工事。

1938年12月31日,張來貴所在的團守著馬頭關、涼水岩、泥金灘3個渡口。

凌晨,日軍突襲我陣地,用炮火、機槍隔河猛烈射擊,派飛機從天上投擲毒瓦斯彈,掩護日本兵登船強渡。

我軍部分指戰員中毒暈倒,多處工事被轟炸,但戰士們仍然堅守陣地,終於打退了日本人的進攻。

子長縣還有一位95歲的老兵白光耀。

他14歲參加陝北紅軍,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平型關戰役,曾在晉察冀軍區醫院擔任白求恩手術隊護士長。

1937年9月中旬,白光耀隨115師參加了平型關戰役。

白光耀說:「當時衛生隊就在山坡下,我們冒著日軍的槍炮,到前線運送傷員,我們把傷員送到隱蔽地方,就開始包紮,進行簡單的救治,再送到衛生隊進行治療。

採訪中筆者聽說,就在半個月前,子長縣一位96歲的抗戰老兵鍾彪不幸辭世。

他14歲參加紅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抗日軍政大學第八期學員,參加過平型關戰役。

老人生前接受了當地縣委宣傳部幹部的一次「搶救性採訪」。

嘹亮的歌聲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不怕轟炸「窯洞大學」 全世界或僅此一家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簡潔有力的歌詞,慷慨激昂的旋律,這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歌。

抗戰時期,抗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最高學府。

在這所大學裡,認字就在背包上,寫字就在大地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他的《西行漫記》中這樣描述這所「窯洞大學」:「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只有這麼一家。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為抗戰源源不斷輸送了大量人才。

延安抗大紀念館館長高慧琳告訴記者,抗大最主要的歷史功績,就是培養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備的抗日軍政幹部。

毛澤東親自擔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親自講授《實踐論》、《矛盾論》、《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哲學和軍事課程。

他風趣地對抗大學員說:「你們是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學習著當代最先進的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

你們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煉。

雖然條件非常艱苦,但抗大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急需的德才兼備的抗日軍政幹部。

辦學10年間,總校共開辦8期,並創辦了12所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1所附屬中學,先後培養了10多萬名軍政幹部。

這批幹部在新中國成立後又成為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棟樑。

對話

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張建儒:

延安為中國抗戰

提供強大精神支柱

南方日報: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有哪些「鎮館之寶」?

張建儒:我們紀念館館藏文物有4萬多件,其中有大量珍貴文物。

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實事求是」原刻石板(4塊方形石板組成)就在我們紀念館,可以稱得上是「鎮館之寶」。

因為「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

1943年中央黨校禮堂即將建成時,有人提議給禮堂上面寫幾個字,大家便請毛澤東題字。

毛澤東稍加思索之後就題寫了「實事求是」。

當時他是用毛筆將4個字分別寫在4張麻紙上,隨後將題字的紙分別裱糊在打磨好的4塊青石板上,由手藝最好的石匠師按照字樣仔細刻制到石板上,這樣題字的原件紙就毀掉了,現在保存的石碑就成了唯一的原件。

胡宗南部隊1947年進攻延安時,把黨校禮堂毀掉了。

老百姓在胡宗南部隊進攻之前,為保護這些石碑,就已經把「實事求是」這4塊石板卸下埋藏起來。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延安在修建師範學校和水廠時挖出了這些石板,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決定由延安革命紀念館永久保存。

此外,毛澤東起草東征藍圖、書寫《沁園春·雪》使用的小炕桌、他騎過的小青馬(標本)、還有他在長征剛到吳起鎮時贈給當地游擊隊隊長張明科的一把德制手槍等,總計有100多件文物都是國家一級文物,件件都十分珍貴。

南方日報:在抗戰過程中,延安發揮著什麼作用?

張建儒:延安是抗戰的政治指導中心,是總後方,是「燈塔」。

首先,中國共產黨在這裡提出並實施了全面抗戰路線,有效地動員組織了人民群眾抗戰,把人民群眾抗戰的自覺性、能動性轉化為抗戰能力,解決了全民族抗戰的動員組織問題。

其次,解決了全國抗戰力量的凝聚和整合問題。

第三,解決了奪取抗戰勝利的戰略指導思想問題。

毛澤東在延安發表的《論持久戰》,科學地論述和描繪出三階段抗戰藍圖,把持久戰的立足點放在「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實行人民戰爭上。

第四,開闢和發展敵後戰場,開展游擊戰。

第五,把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建成了持久抗戰的鞏固基地和社會發展的模範示範區,為中國發展指明了方向。

所以說,延安為中國的抗戰指明了方向,延安為中國的抗戰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

開國元帥陳毅的詩句「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

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正是歷史的結論。

總策劃:莫高義 張東明 王更輝 總指揮:王垂林 胡鍵 姚燕永 郎國華

總執行:梅志清 孫國英 張翼飛 劉江濤 執行:洪奕宜 謝苗楓

來源: 南方日報(廣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甘寧根據地,為何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 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抗日根 據地的總後方 。陝甘寧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陝西、甘肅和寧夏三省交界地區建立的抗...

中國共產黨為何能鑄造輝煌

2016年7月1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了95歲的生日。在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帶領中國人民開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