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為什麼會失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董卓作亂,群雄並起,組成義軍一起討伐董卓,也就是關東聯軍,諸侯們一致推舉袁紹為盟主,一起盟誓,雄赳赳氣昂昂地討伐董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但是,最後卻失敗了,為什麼會失敗呢?

《三國志 武帝紀》記載: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

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

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

先看董卓到了京都,都幹了什麼事呢?廢掉皇帝劉辯為弘農王,立年幼的劉協為漢獻帝,京都大亂。

董卓讓曹操當驍騎校尉,準備一起幹事,曹操就隱姓埋名,逃走了。

董卓隨後殺了太后和弘農王。

這樣的做法,簡直大逆不道,非常殘暴,是真正的亂臣賊子。

於是,諸侯們就一起起兵,討伐董卓。

義軍都有誰呢?

《三國志 武帝紀》記載: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

太祖行奮武將軍。

群雄共同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擔任奮武將軍。

《三國志 武帝紀》記載: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

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

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

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

董卓知道關東聯軍來打他,於是把皇帝挾持到了長安,一部分兵士屯紮在洛陽,並焚燒了洛陽的皇宮。

當時,袁紹軍駐紮在河內,張邈、劉岱、橋瑁等一部分聯軍屯紮在酸棗,袁術屯紮在南陽,孔伷屯紮在潁川,韓馥屯紮在鄴城。

因為董卓的西涼兵很厲害,袁紹等聯軍不敢出擊。

曹操說,我們起兵討伐暴亂,大家都集合在一起,你們還遲疑什麼?趁現在機會應該趕緊出擊,可以一舉消滅董卓而定天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於是,引兵西進,在滎陽汴水遇到董卓部將徐榮軍,被徐榮擊敗,曹操也差點死在戰場上。

幸虧曹洪讓馬給曹操,他才得以逃脫。

曹操到了酸棗,聯軍兵力加起來有十多萬,但是每天飲酒取樂,不思進取。

其實,聯軍名為討伐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趁機發展自己勢力,大撈一筆。

曹操很生氣,把聯軍將領們一番痛罵,然後離開了聯軍。

《三國志 武帝紀》記載: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

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

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

本來聯軍加起來,有十幾萬人,如果一起同心協力,完全可以有希望打敗董卓,但是,這些人都自私自利,各自保存實力,不思進取,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撈取好處,最終一盤散沙,被董卓打散,成為歷史笑談,令人遺憾!

有人說,失敗是因為袁紹領導能力不行,如果曹操當盟主,還會失敗嗎?我覺得同樣會失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十八鎮諸侯討伐董卓:是勤王,還是割據?

《三國演義》中講到從京城逃出的曹操發出興義師討伐董卓的檄文後。頓時,十七鎮諸侯紛紛響應,再加上曹操自家形成了十八鎮諸侯。如果把兵力相加,有30萬之多。這裡面有袁紹、曹操、公孫瓚、馬騰等實力派,也...

關東諸侯聯軍(三國史話)

董卓進京後,採取廢少帝立獻帝、說服呂布反叛丁原、逼走袁紹、自立相國等一系列手段加強了對東漢朝廷的控制。為收納名望、平息儒家士族的反對,董卓重新任用黨人、並拜袁紹、韓馥、劉岱、孔伷等人為關東地區州...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發起人是這個小人物

臧洪,廣陵(今江蘇淮安)人,曾為即丘(今山東省臨沂)長。漢靈帝末年,辭官回家。廣陵太守張超聘其為功曹。董卓廢少帝後,天下沸騰。臧洪對張超說:「大人世代受皇恩,兄弟二人都為郡守(張超與陳留太守張邈...

董卓禍亂敗朝綱,諸侯討伐誅叛黨

董卓奉詔率軍開赴洛陽以後,燒殺搶掠,讓大漢王朝最後一點殘光變得更加昏暗了。當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昏庸無道,喪盡天良。在三國演義中,由曹操發起的反董卓聯合軍可謂聲勢浩大。瞬間集合了十八路諸侯,一...

「十八路諸侯」盟主不是袁紹,原來是他!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了「酸棗會盟」的故事:曹操逃出洛陽,來到陳留(今河南陳留縣),散盡家資,招募義兵,並向各州郡發出矯詔(假託皇帝的名義發出詔書),要求大家共同起兵討伐董卓。十七路諸侯收到矯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