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論讀書與做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泛讀分子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對後世思想影響極大,世尊稱為朱子,受儒教祭祀。
朱熹為「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
論讀書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讀書之法無它,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後之人則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
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
所謂共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若說到透徹處,何止十年之功也。
自古無不曉事底聖賢,亦無不通變底聖賢,亦無關門獨望底聖賢。
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
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也。
學者須先立志。
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學問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則且胡亂恁地打過了,此只是志不立。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
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是要多讀遍數,自然上口,永遠不忘。
小有疑處,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冊子,逐日抄記,以時省閱,俟歸日逐一會理,切不可含糊護短,恥於咨問,而終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
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
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做人
《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
涵養、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
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
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亡。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
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慾自累。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人之作孽,莫甚於口;言語尖刻,必為人忌。
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蕕之不相入。
才既難得,而又難知;則當博採,多而蓄之。
自古聖人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信。
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