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首席軍師進曹營,真的是一言不發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與關羽、張飛在桃園三結義後,便一起出山逐鹿中原,但一直到四十多仍然一事無成,不得不投靠荊州牧劉表。
按說,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趙飛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為什麼就一直被曹操攆著跑呢?拿水鏡先生的話來說,左右不得其人。
說白了,劉備身邊缺個出主意的。
後來,徐庶從水鏡先生這裡得知劉備手下的軍師職位空缺,就前往新野應聘,倆人一見面,言談甚歡,劉備當即把他留在身邊並委以重任。
這個徐庶確實也有兩把刷子,先是派人打敗了曹操的部將呂曠和呂翔,又來又打敗了曹仁和李典,還派關羽取了樊城。
曹操接到戰報一看,咦,這劉備打仗換風格了啊,必有高人相助。
叫人一打聽,原來是招聘了個軍師徐庶,不行,得想辦法把他挖過來。
謀士程昱獻計說:「徐庶是個大孝子,丞相可使人把他母接到許昌,然後寫封信給徐庶,他一定會來的。
」曹操當即派人去新野,俘虜了徐母。
徐庶聽說母親被抓,果然方寸大亂,跑過來向劉備請辭。
劉備雖然捨不得徐庶離開,但他向來以仁義而著稱於天下,於是就批准了徐庶的辭職,與他揮淚而別。
據說,徐庶離開劉備之前曾向他發誓,「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這就是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
當然,從徐庶後來的官職來看,徐庶在曹操身邊還是出了不少主意的。
等曹丕當皇帝的時候,徐庶在魏國已經是右中郎將、御史中丞了。
其實,不光三國,不光中國有這樣的感人故事,很多朝代,很多國家也有這樣的故事,但是下面的文章被頭條閹掉了。
抗戰時,蔣介石身邊也有人被迫進曹營,未向鬼子吐露半句抗日計劃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與關羽、張飛在桃園三結義後,便一起出山逐鹿中原,但一直到四十多仍然一事無成,不得不投靠荊州牧劉表。按說,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趙飛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為什麼就一直被曹操攆...
曹操絞盡腦汁得到謀士徐庶,為何不設法加以重用反而將其「雪藏」
劉備的一生可謂命運多舛,雖然貴為皇室後裔,前半生卻總是顛沛流離四海飄零,沒過上幾天安穩日子。不過總算還有一點打草鞋的本事,勉勉強強能夠餬口,不至於餓肚子罷了。就算和關張桃園三結義後,拉起人馬鬧革...
諸葛亮是徐庶推薦給劉備的嗎
劉備送徐庶劉備一生雖然知人善用,但是也錯過了不少的英才,比如陳宮、張遼等人,他們大多都是呂布手下的,但是也是劉備可以爭取的,然而這些人的錯過還不算什麼,最遺憾的就是原本就是劉備重要軍師的徐庶的離開。
徐庶離開劉備幕後不簡單,關羽為何看不起諸葛亮?
曹操派出大將曹純追殺劉備,曹純率領所部「虎豹騎」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終於在當陽長坂地方追及劉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劉備的兩個女兒被曹軍擄獲,同時被俘的還有徐庶母親。對徐庶的才幹,曹操也有所了解...
最尷尬的各為其主:關公:立一功便走,徐庶:不為曹操謀一計
忠臣都講究各為其主,劉備陣營的關公和徐庶都有過投奔曹操的經歷。當一個忠臣「身在曹營心在漢」時如何自處,關公和徐庶做出了教科書般的示範。關羽封金掛印尋皇叔其實
徐庶為什麼離開劉備後推薦諸葛亮出山相助劉備
大家大概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吧,最後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先是占據荊州,隨後又攻下西川,晚年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國。在這期間諸葛亮功不可沒,他也被歷代人認為是智慧的化身。那麼...
「三顧茅廬」——諸葛亮的自我營銷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方諸侯若想雄霸一方,除了需要自己有遠見卓識之外,還需要謀士,勇將的鼎力相助。大家還記得劉備第一次聽說諸葛亮是什麼時候嗎?對,是從徐庶徐元直口中得知的,當時,劉備在徐庶的幫助...
徐庶和諸葛亮的才能相比真的如徐庶講的那樣嗎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經歷徐州戰敗被盧馬帶到了水鏡先生的住所,水鏡先生,指出劉備之所以沒有成為大事,是因為劉備他只有武將關張趙,但是他沒有,軍師,劉備此時也意識到自己之所以一直失敗是因為他只有一隻翅...
徐庶離開劉備投靠曹操的真相是什麼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人士,本來是劉備帳下之人,後來被迫歸附了曹操,為曹魏政權效力。徐庶曾經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並且幫助劉備破了八門金鎖陣,是歷史上的一個英雄人物。
解密:三國謀士徐庶與名相諸葛亮誰更勝一籌?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人士,本來是劉備帳下之人,後來被迫歸附了曹操,為曹魏政權效力。徐庶曾經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並且幫助劉備破了八門金鎖陣,是歷史上的一個英雄人物。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真實來歷:徐庶不是最出色,關羽表現也不拔尖
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身在曹營心在漢,用來比喻某人雖然身子在此,心裡卻是想的另外一個地方,只是他身不由己而已。那麼,問題來了,這句話的出處到底是在哪兒呢?歷史上真正有此經歷的又是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