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重要的城門,導致曹植錯失太子,曹爽丟了國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總會發現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三國一個小小的地方,在不同的事情發生不同的事件,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比如曹植魏國錯失太子之位,而曹爽乾脆丟掉了曹魏這個國家。

那麼這個地方到底在哪裡?

其實,這個地方就叫司馬門。

司馬門,漢置。

據清代學者黃以周的考訂,史書中所泛稱的司馬門其實有三門,宮外門稱司馬門,以守宮司馬得名,由司馬管理,屬執金吾;宮內門稱司馬殿門,殿外門稱殿司馬門;司馬殿門、殿司馬門皆以公車司馬得名,由公車司馬管理,屬衛尉;漢人一般所指的司馬門是宮外門。

其實無論是司馬門還是司馬殿門、殿司馬門都是宮廷門禁所在,地位重要,特別是宮外司馬門規模宏大,可以屯兵,是禁軍保衛宮廷的核心,顯得格外重要。

建安二十二年,這裡發生一次事件,簡稱「司馬門」事件 ,曹操本來有意讓曹植擔任世子,然而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間,借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遊樂到金門,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曹操大怒,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

從此加重對諸侯的法規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漸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寵愛。

《三國志》記載:「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

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

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 不久,曹丕就成為魏國太子。

另外一件事件,這是正始十年的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氏掌握曹魏政權的起點。

這個事件之中有個非常關鍵點,就是占領司馬門。

發起高平陵之變時,因為力量極其有限,司馬懿和司馬師的主要安排策略如下:由宣王親自將兵占據武庫;由司馬師、司馬孚帥死士控制司馬門,由司馬昭將兵控制二宮;司徒高柔行大將軍事,領曹爽營,太僕王觀行中領軍,領曹羲營。

以上事協,再由司馬懿與太尉蔣濟屯兵洛水浮橋,防止曹爽反撲。

司馬師占領了司馬門,導致內外無聯絡,內部禁軍沒有武器,只能束手。

司馬懿控制司馬門,主要是為了控制郭太后。

司馬懿需要挾太后之命來為這次政變染上合法的色彩,但這一任務的實現有賴於成功地控制司馬門,打開進入宮中的道路。

而郭太后本與曹爽不睦,所以明顯處於劣勢的司馬懿逆襲,曹爽敗亡,司馬家族控制中樞政權,進而開啟了亡魏成晉的歷史進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司馬懿為什麼沒有自立為帝呢?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司馬懿不僅是一流的謀士,也是頂級的將軍。在漢獻帝在位時期,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

司馬師:一千八百年前的殺妻狂魔······

行天下,會名人,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我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