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若要稱為奸臣實在是太冤枉了,其實我們都錯怪了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古代人物——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

講司馬懿,先說說他父——司馬防,司馬防字建公,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

東漢潁川太守司馬儁之子。

東漢末年的潁川名門"司馬氏"的代表人物。

有趣的是根據1952年出土的《司馬芳殘碑》中記載,司馬芳,字文豫,與史書記載的司馬防像是同一人。

因此,此人的名字成為了一個歷史疑案。

為了方便,我們就說成司馬防吧。

司馬防有八個兒子,當時號稱「八達」。

長兄,司馬朗字伯達;三弟,司馬孚字叔達;四弟,司馬馗字季達;五弟。

司馬恂字顯達,六弟司馬進字惠達;七弟司馬通,字雅達。

八弟司馬敏,字幼達。

而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

東漢末年,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

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接下來是司馬懿,司馬懿,三國時期輔佐曹魏四代君主的肱骨重臣,早年間被曹操視為不安於人臣的隱患,晚年又被曹叡臨終託孤,委以重任。

他用五十年的時間來證明自己是個忠臣。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司馬懿篡奪曹魏,是反賊,可若不是拿演義講,而說正史的話,忠奸可不一定。

從現有史料看,很難找出司馬懿背叛曹魏的證據。

對內司馬懿禮遇魏主及郭太后,對外建功討伐,除了高平陵誅殺曹爽黨族為人所詬病外,似乎沒有其他反叛跡象了,不過,曹爽並不等於皇室,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並為魏主麾下,司馬懿剷除曹爽就同等於曹爽排擠司馬懿一般。

若說司馬懿對同級輔政大臣的曹爽誣以犯上欺君,那為曹爽當初對同級輔政大臣司馬懿是否也能算的上是犯上欺君呢?

縱觀司馬懿一生,君主曹芳在位並未失去魏國大位,硬要說司馬懿篡奪曹魏的話,彷佛像是曹操篡奪了漢室。

事實上這些事皆為子孫所為,不應責備曹操及司馬懿,因為最後到底是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了。


司馬懿生平,一心為曹魏帝國守護方方面面。

他善謀奇策,且多次征伐有功,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也有重要貢獻。

就軍事而言,有討東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諸葛北伐、退東吳兩次入侵之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內有擒孟達、平定王凌叛變,再加上毋丘儉及諸葛誕合稱的淮南三叛,三次叛變皆被司馬家所平定,雖然那是後來司馬師以後的事了。

內政方面,司馬懿供應補給,使前線無後顧之憂,曹丕還認為內鎮百姓,外供軍資的司馬懿有當年劉邦的蕭何之風,比較起蜀漢有糧盡退兵的傳統,曹魏軍事占盡優勢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後勤保持不斷。

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鐵、灌溉國渠、引水廣槽渠,及建設晉坡及東南諸坡。

這些工程都灌溉良田廣達數千頃,魏國也因此得到國力充實。

在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就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有趣的是,曹丕享年四十,曹睿活了三十四,父子相加七十四,剛好比司馬懿多一歲。

而司馬懿光是從建安十三年就在曹操文學椽起算,到嘉平元年發動誅殺曹爽,獻身曹家長達四十一年。


人生七十古來稀啊,若是司馬懿在七十歲就死去,就沒有後來的誅殺曹爽之事了,因此司馬懿安內攘外的一生,我們該如何評價呢?

說他篡位,我們再次看曹爽對魏主曹芳的忠誠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與郭太后同住。

曹爽先是遷太后回永寧宮,分割郭太后與曹芳相隔兩地。

一方面擅權獨斷,除了廣布黨羽,還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都無法禁止,曹爽又何止功高以震主。

其二又廣納諸妾,連曹睿的後宮佳麗都不放過,又使用皇家專屬的技術員、樂隊、還有武裝禁兵,身為臣屬卻用君王節度,僭越之心昭然若揭,儼然以皇帝自居了。

雖然曹芳不是曹睿的親生兒子,但是曹爽既占曹睿的才人,又用曹睿的師工、鼓吹、禁兵,曹睿生前還是魏國皇帝之尊,曹爽忝為輔政大臣,才是真正的犯上欺君。

那司馬懿討伐曹爽正好是清君側,為魏國盡心,忠心耿耿啊。

再說曹操,曹操雖三辭丞相,但是後來還是接受成為漢相,但司馬懿對丞相、九錫、郡公等,在世時侯,堅辭不受,若有野心的話,早就欣然接受。

甚至於還上表呈現惶恐,說四面八方的人會怎麼評價為臣。

司馬懿沒有假辭而不受,放棄高官厚祿,終老一生。

曹操雖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環境布置好,大翦漢室,將機會留給曹丕;而司馬懿始終沒有對曹家作出設計,魏國後來發生不少叛亂,司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說,尚且言之過早。


陰謀論者常以南諸葛,北司馬稱之,其實不然,與其說是權臣奪占,不如說是君失人心。

君臣異位不是君弱就是臣強,這其來有因吶。

曹魏皇帝正如當年漢末的少帝及獻帝,國家政局非常不穩,諸臣虎視眈眈。

漢獻帝無力抵抗董卓、曹操的欺凌,正如曹芳無力對抗曹爽及司馬懿,大勢已去,曹芳已經不如當年的曹操、曹丕等強君之姿。

皇權的沒落正是司馬家興起的原因,興其說是權臣進逼,不如說是君弱敗象。

中央衰微而沒落,諸臣奮起有機會,正是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的現象。

曹魏君權旁落,宛如東漢君權弛敗,並非來自何進、董卓、曹操、袁紹及黃巾等臣民其中之一的崛起,正是因中央無力控制,地方紛紛脫幅而走。

曹魏君臣,宛如歷史重演一般。

再說曹爽先欺凌皇室在先,司馬懿不過反擊曹爽而已,對魏室而言,司馬懿剷除曹爽之行為,亦為清權臣而護皇位。

雖然司馬懿的出發點更多是為了自已,但是不可否認的,除去曹爽確實有益於皇帝曹芳被權臣而把持。

換言之,司馬懿不過是為了取代曹爽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罷了,但是與其憑空猜想,不如我們直接看看實際發生的經過,這其中的過程究竟如何。

首先,曹爽擁有封侯領邑、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等權臣之實,司馬懿拒絕取代皇室或九錫,甚至固讓相國、郡公不受。

其次曹爽侵凌皇室,僭越使用皇家人員及儀式,雖無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實,司馬懿則是恭敬地以臣屬事君,而且沒有任何對皇室的侵犯。

不管是虛偽也好、或有心也好,總之司馬懿護衛皇帝與曹爽欺凌皇帝的行為,兩相比較,可察出君臣分際的優劣。

毋丘儉、諸葛誕的叛變雖失敗,雖敗者為寇,但仍不乏有佳評;反過來看,司馬懿萬一在高平陵失敗了,就不是此番言論了,司馬懿若不幸失敗,以敗者為寇的眼光來看,坐實僭越罪。

但幸運的是,司馬懿在高平陵成功了。

而且若把罪名算到篡奪上,似乎就有點張冠李戴了。

實際上真正動手行篡奪另有其人,司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漢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歸於曹操,就是歸於司馬懿了。

若以篡奪來定罪,司馬炎與司馬懿之間還隔著司馬昭,司馬懿要稱為奸臣太冤枉。

而司馬懿高平陵事變的對象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權臣,就身分而言,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互斗政變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

後世帝王唐太宗下命編修晉書時,也不鼓勵效法司馬懿,所以對其評價也不高。

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

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

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

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

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

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

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

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

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

及魏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

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

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

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

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

』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

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

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

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

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但冤有頭,債有主:行廢帝之事為司馬師,命殺帝之事為司馬昭,就篡位之事為司馬炎,若要論奸說惡,還輪不到司馬懿。

除非依君君臣臣的觀念,既然事魏,終為魏臣,司馬家最後居然犯上不敬,追本溯源究底而波及司馬懿。

子孫連累祖先,責無旁貸,這恐怕令司馬懿死不瞑目吧。

況且後世評價何其嚴厲,正如任重而道遠,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萬事有好有壞,就司馬懿的一生而言,雖有晚年的高平陵事變,不過早年的貢獻卻可仔細推敲。

固然殺人罪孽必須譴責,但是對建設杜稷的讚揚,是否到了現代,就必須吝惜呢?

司馬懿固然有做錯的地方,也不乏有對的地方,在針對其錯事批評之餘,是不是也能以同等心態來看待造福功績,給點掌聲呢?這正是文章的感嘆之處。

去爭誰比誰強其實並無意義,事實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鑽死腦筋在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有沒有破解彼此之間的戰略或戰術,今人未必比當事人更清楚。

至於偶然與必然也不再多提,因為邏輯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多費唇舌。

就諸葛亮一生未曾打敗過司馬懿而言,這不過是一件事實的陳述,從另外的角度講則是司馬懿一生也未曾打敗過諸葛亮,事實同樣成立。

因此這不代表誰的能力強,抑誰的能力弱。

若非要扯什麼打敗的定義,戰爭的目的達到了,那冗事多餘。

以事實來陳述來推斷能力的評價,立論失足,正如魏延一生未曾打敗過夏侯懋,正是譏刺原來夏侯懋是一個魏延打不贏的英雄,說出來的事實固然正確,但是卻有未說出來的謬錯吧。

黑白分明並不因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否則就是偏見與局限。

若站在曹爽的立場來論司馬懿,當然是批判邪惡詐騙;若反觀站在司馬懿的立場,似乎反倒是為了保身自衛的不得已;所以結果無非附曹爽則非司馬懿,歸司馬懿則非曹爽,各為其人而結論不同。

當然,殺人滅門的事,不會因為處境不得已而變成正當合理;而被殺的受害者,當初真的無辜,罪不該死嗎?

高平陵事變怎麼說都是司馬懿的污點,不過司馬懿七十一歲以前的出將入相,不知又有多少人正眼端視過。

不要因為一片葉子長丑而批評整株樹的惡劣,更不能因此而說整個森林破敗不堪。

森林裡頭又不只一顆樹,一顆樹的葉子又何止成千上百。

雖然一粒老鼠屎可以敗壞一鍋粥,但是這不代表整鍋粥都是同樣的惡劣,要知道未受污染前的整鍋粥不是優良得晶瑩剔透嗎?

其實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

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所以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逐漸下降。

雖然《三國演義》的渲染造成了負面評價,但是司馬懿的惡名卻始於永嘉之亂的石勒,挾帶私恨摧毀司馬宗廟,再加上晉室南渡,士家門閥攏斷南北,民間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馬懿。

毛澤東曾評價司馬懿說: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歷來說他壞,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

毛主席評其為「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為魏國重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演技派司馬懿的逆襲

東漢末年,自從董卓亂政以來,群雄逐鹿,最後開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東漢的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成了傀儡擺設。魏、蜀、吳三國之中曹操占據中原地區,東吳安於江東,西蜀則在諸葛亮治蜀其間費盡力氣始終無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