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歸司馬氏究竟是陰謀還是無奈?∣魏晉風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一章講到曹爽對司馬懿漸起猜忌,上疏朝廷,似褒實貶,暗指司馬懿功高蓋主,司馬懿稱病避其風頭,幾經沉浮。

然而司馬懿的避讓讓曹爽越發趾高氣揚,肆無忌憚。

他任用寵信自己的親眷兄弟,「皆以列侯侍從,出入禁闥」。

而自己則是飲食車服,皆如皇家;家中珍玩遍地,妻妾盈戶,十分驕奢。

不僅如此,為了享樂,他竟然作假詔,「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台,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把曹叡的嬪妃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等人一道作為自己的私人伎樂,又「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作窟室,綺疏四周」,與何晏等人在其中尋歡作樂。

何晏更是因公報私,他素與廷尉盧毓不合,因此找了個藉口,命人先收了盧毓的印綬,而後才奏聞朝廷。

如此先斬後奏,如此大不敬,令朝中大臣十分不滿,連曹爽的弟弟曹羲都覺得自己的哥哥行為太過,「深以為大憂,數諫止之」,然而曹爽不聽。

不但不聽,他還在何晏等人的勸說下,打算伐蜀以建立功勳。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西至長安,征六七萬人為兵士,不顧民怨沸騰,大舉伐蜀。

屢次與蜀漢交鋒的司馬懿認為當初曹操入漢中,幾至大敗,而如今蜀漢又占據險勢,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曹爽出兵,無一滿足,反倒是蜀漢搶了先機,曹爽「若進不獲戰,退見徼絕,覆軍必矣」,以為不可。

但曹爽當然不會聽從司馬懿的勸告,執意出兵,最後果然大敗而歸。

曹爽的行徑當然是司馬懿所不能容忍的。

然而此時曹爽炙手可熱,善謀略的司馬懿當然不會選擇明目張胆地與之抗爭,更何況曹爽時時關注司馬懿,恐怕他做出什麼威脅自己的舉動來。

司馬懿故技重施,採用了當年對付曹操的辦法——裝作一病不起以示弱。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曹爽的爪牙李勝出任荊州刺史,曹爽命其前去拜訪司馬懿。

這一次拜訪,在歷史上相當有名,也成為司馬懿「狡而多詐」的一個典型事例。

司馬懿「令兩婢侍邊,持衣,衣落;復上指口,言渴求飲,婢進粥,宣王持杯飲粥,粥皆流出沾胸」。

不僅如此,即便李勝多次重複自己出任本州,但司馬懿都假裝自己年老耳聾,以為李勝將任并州刺史,後又以「令師、昭兄弟結君為友,不可相捨去,副懿區區之心」相托,李勝不由長嘆,回去復命時對曹爽說:「太傅大概已經不行了,那副模樣看上去真令人愴然」。

曹爽這才放下心來。

但事實上,司馬懿與司馬師已經在籌備誅殺曹爽了。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拜謁曹叡的陵墓高平陵的時候發動政變。

事發前夜,司馬懿告知兩個兒子此事,司馬昭大驚失色,夜不能寐,而早已參預此事,並陰養三千死士的司馬師則沉著應對,安然就寢,第二日根據司馬懿的布局屯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

曹爽聞訊十分驚慌,後不顧大司農桓范的反對,聽從了侍中許允、尚書陳泰的勸告,向司馬懿請罪,以為自己還能作一富家翁。

桓范對曹爽短淺的政治才能感到痛心疾首,大罵「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曹爽仍然心存幻想。

對於曹爽的不加防備以至於高平陵事變後的侷促,以及「可做富家翁」的幻想,有人認為其實曹爽對司馬懿並無加害之心,我以為這樣的觀點可能稍顯片面。

因為曹爽之侷促反應,包括之前對司馬懿權力的架空(他將司馬懿轉為太傅,然而卻並沒有過多削弱他的兵權),加上自己為政不良,以至於當時有童謠說「何、鄧、丁,亂京城」,其實都是其缺乏足夠的政治才能與政治經驗的體現。

回到洛陽後,曹爽被軟禁起來。

家中無糧,他寫信給司馬懿後,司馬懿看到書信後假裝大驚失色,回復曹爽說,我竟然不知道這件事,實在非常抱歉,並命人給曹爽送了一百斛米,及肉脯、鹽豉、大豆等吃食。

司馬懿的舉動讓曹爽再次以為自己有活命的生機。

與他同樣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的,還有何晏。

司馬懿將諸人關押下獄後,何晏將所交遊的黨羽係數供出,希望能獲得寬宥。

司馬懿並不滿意,說參預者有八姓;何晏數來數去,都只有七個,最後被逼急了,便說:「難道還有我嗎!」司馬懿然之。

事實上,司馬懿既然籌劃已久,決意起兵,又怎麼會輕易放過他們。

不久,便以曹爽身受輔命之大任,卻肆意妄為,與何晏等人共行大逆不道之事為由,「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范、當等,皆伏誅,夷三族」,司馬師因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不久後加衛將軍,而司馬懿則被擢為丞相,增封潁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並前八縣,邑二萬戶,屢加九錫,固辭不拜——在這個時候,曹魏已不再是從前的曹魏,司馬氏的天下,漸漸拉開了帷幕。

雖然曹爽死後,朝中大權漸漸一歸司馬氏,但我並不贊同後世皆以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必為曹魏之反臣這個說法;還是那句話,後來讀史,難免以結局推斷之前的人物行徑心理,其實十分主觀。

縱觀司馬懿一生,北抗巴蜀,又平遼東,協助曹丕登上帝位,兩次託孤受命輔政,除了發動高平陵事變以外,並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有謀篡之心,而高平陵事變,從政治角度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曹爽諸人在朝中橫行霸道,視皇權於無物,早已引起諸多不滿,加上對司馬懿的壓制,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司馬懿又怎麼會甘心自己被奪取權力呢?但反過來說,司馬氏對曹爽諸人夷三族的處罰,的確過重,因此我們可以再次推測,在被免官不任的十年內,司馬氏與諸人之間的確是發生了一些事情,以至於最後雙方關係不可挽回,從後來的夏侯玄之死也可略窺一二。

不過很顯然地,司馬氏一掌天下大權,打破了各方勢力之間的平衡,甚至可以說,還讓人同樣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想法。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空王凌率眾起兵,打算廢黜曹芳,以楚王曹彪為新君。

若是只對司馬懿諸人不滿,又怎麼會想要另立新君呢?王凌的兒子王廣也認為不妥,以為「凡舉大事,應本人情」,高平陵事變,其一是因為曹爽驕奢橫溢,而其黨羽如何晏等人雖有改革之心,卻因為法典數變,「所存雖高而事不下接」,百姓都已經習慣了舊制,因此不願意接受新的改變,如此便失卻了民心,因此雖然高平陵事變名士死亡甚多,幾近減半,但對百姓卻沒有任何影響。

而反觀司馬懿之為政,他擢用賢能,以民為先,加上父子兄弟都手握兵權,並不是那樣輕易就能被扳倒的。

這一段話,裴松之認為前史沒有任何記載,應該是後來習鑿齒擅加上去的,然而其論認為曹爽諸人是罪有應得,而司馬氏雖然大權在握,但能秉公辦事,任用賢能,因此王凌起兵違和人情,必然失敗,是很合乎當時的情形的。

而所謂的「民心」,在很大程度上代指的其實也是曹魏故臣。

何晏等人的改革引起了他們的不滿,也因此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才會對參與事變的高柔說,「君為周勃矣」,以為這是一次安邦定亂的舉動。

不過王凌起兵的原因本來就不是那麼單純地只是想討伐司馬氏,反對其專權,因此當然不會聽從手下的諫言,後來果然兵敗,司馬懿因功被封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孫及兄子各一人為列侯,前後食邑五萬戶,侯者十九人。

但即便平定了王凌之叛,朝中對司馬氏執政抱有異聲的,仍有許多人。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馬懿因病去世,時年七十三,朝廷以司馬師為撫軍大將軍輔政。

第二年春正月,司馬師升任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這個時候,「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鄧艾、石苞典州郡,盧毓、李豐裳選舉,傅嘏、虞松參計謀,鍾會、夏侯玄、王肅、陳本、孟康、趙酆、張緝預朝議,四海傾注,朝野肅然」。

在這一份名單中,以李豐為首,反對司馬氏執政的人不在少數。

相較於自己父親是受命託孤,司馬師執政,一無名正言順的政治託付,二無足夠的政治經歷,第三,取曹魏之心已昭然若揭,因此朝中的曹魏故臣必然心懷不滿。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師只好通過建立軍功來為自己立威。

恰好也是在這一年,東吳大帝孫權去世,以諸葛恪為大將軍領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領少傅,與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等人輔政。

諸葛恪輔政後,同樣迫切地需要立功揚威,因此開始重建吳黃龍二年(公元229年)興修的東興堤,「左右結山俠築兩城,各留千人」,一方面曹魏認為吳軍侵疆,另一方面,司馬師也想趁孫權新喪,諸葛恪與孫弘不合,東吳局勢未穩而出兵伐吳,便命胡遵、諸葛誕等人率七萬士兵破壞堤壩。

然而當時天降大雪,魏軍不察,被吳軍偷襲,「驚擾散走,爭渡浮橋,橋壞絕,自投於水,更相蹈藉,樂安太守恆嘉等同時並沒,死者數萬」,大敗而歸。

諸葛恪的這次勝利,可說天氣原因占了很大的因素,並非兩國之間軍事謀略之長短相較,然而諸葛恪卻因為這次勝利而洋洋自得,並在第二年謀劃主動出擊攻打曹魏。

眾人紛紛反對,諸葛恪固執己見,以為「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王者不務兼并天下而欲垂祚後世,古今未之有也」,恐怕此時不伐,將來曹魏勢力更大,不可複製,堅決發二十萬兵甲伐魏。

然而這次好運不再眷顧諸葛恪,正如司馬師所說,諸葛恪新得政於吳,加上前一年的勝利,因此心懷僥倖,認為這次也能速戰速決,司馬師反其道而行之,「命諸將高壘以弊之」,與之相持數月,諸葛恪果然力屈,將士疲勞,兼以水土不服,死傷大半。

司馬師命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等人趁勢共擊,大破吳軍,斬首萬餘級。

而兵敗的諸葛恪回朝以後,被政敵孫峻所殺,並夷三族,一如他父親諸葛瑾對他的評價——「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

而對於這次伐吳失利,司馬師雖然做出了自責的姿態,「我不聽公休(諸葛誕),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但他對這件事其實是非常避諱的。

按仇鹿鳴先生考王隱《晉書》,「 司馬文王為安東,(王)儀為司馬。

東關之敗,文王曰:『近日之事,誰任其咎?』儀曰:『責在軍師』。

文王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邪』?遂殺之」,司馬昭當時是持節、都督、安東將軍,可擅殺無官位之人,在戰爭狀態下,其權利與使持節相同,可擅殺兩千石以下。

然而誅殺王儀,一是戰事已經結束,其次王儀為司馬,乃是軍府上佐,加上王儀的父親王修,乃是曹魏元老。

因此司馬昭之殺王儀,足見司馬氏對這次戰敗的避諱。

這次戰事過後,嘉平五年(公元253年),司馬師又命陳泰討伐胡人,同樣無功而返,這給予了司馬師沉重的打擊,也造成了曹魏內部的再次動盪。

上一期:為政治殺妻,遭貶十年,在走向政治中心前的沒落貴公子

糖小晚:白羊座女子,好讀書,好旅行,此生惟願寄情魏晉,手不釋卷,天涯浪跡,濁酒酹棋局。

關於時拾史事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時拾史事(點擊連結關注我們:http://dwz.cn/2epd7s)。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時拾史事讀者群號535858375,歡迎喜歡歷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

投稿請發[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的碎片之四 「高平陵之變」背後的人與事

一高平陵之變,發生於公元249年,是三國後期曹魏集團內部一場重要政變,它的發生,標誌著曹魏軍政大權開始從曹魏親族手中旁落到以司馬氏為代表的世家大族手裡,而這也為日後的司馬代魏,三家歸晉打下了基礎...

為了給篡位鋪路,司馬氏將諸葛誕生生逼反

司馬昭大家都很熟悉,那句歇後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說的他。諸葛誕大家都不是太熟悉了,但是他的兩個堂兄大家卻很熟悉:諸葛瑾和諸葛亮。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豐之後,諸...

司馬師:一千八百年前的殺妻狂魔······

行天下,會名人,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我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