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莊宗痛失天下,是為伶人所累,還是被其背後的軍事集團所拋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河東勢力:殘唐五代時,河東節度使轄地包括太原府及其周邊軍州,是當時最為兵強馬壯的藩鎮。
因此,在時局動盪時,河東節度使的向背,往往會影響位於開封的中央政權穩定。
中央和河東地方的角力,貫穿整個五代時期。
唐李克用立像,故宮南熏殿舊藏
如果要列舉前期英明,後期糊塗或前半生與後半生反差特別大的歷史人物,後唐莊宗李存勖肯定會位列其中。
他在24歲的時候繼承父親李克用的晉王與河東節度使,之後於三垂崗、柏鄉連敗曾一直壓制其父親的世仇朱溫,讓後者發出「生子當如李亞子」的感慨與哀號。
他驍勇善戰,長於謀略。
成為晉王后的15年時間裡,他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
同光元年(923)四月,他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史稱後唐。
同年十二月,他突襲汴梁城,滅亡後梁,盡取河南、山東等地,定都於洛陽,終結了長達數十年的梁晉爭霸混戰,成為五代十國初期的中原霸主。
然而,僅僅3年後,這個本可提前結束五代軍閥混戰的皇帝,卻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並於同光四年(926)四月死於「興教門之變」,時年43歲。
「興教門之變」的緣起還要從後唐滅蜀開始說起。
同光三年(925),李存勖在荊南節度使高季昌的建議下出兵征討蜀地。
前蜀軍隊在後唐攻勢下不堪一擊,不過70日前蜀政權便告覆滅。
就此,後唐政權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領土達到極盛。
可謂東接大海,西括隴右,北靠長城,南至嶺南。
可是,正所謂盛極而衰,後唐滅蜀的輝煌勝利卻引發了一系列的統治危機。
首先,參與伐蜀的郭崇韜因宦官向延嗣、李從襲的讒言,被李存勖疑有異心,最終被劉皇后遣李繼岌誅殺。
在郭崇韜被殺後,西川節度使孟知祥隨後趕赴成都接管了軍務,穩定了局勢。
其後,大將朱友謙又被誣與郭崇韜合謀造反,其全家遭到唐莊宗的誅戮。
隨朱友謙歸降的河中兵聽聞朱友謙受誅,立刻譁變。
儘管其後河中兵譁變被迅速鎮壓,但後唐無疑在主力在外的情況下出現了軍事力量的損耗。
結果,在同光四年(926)二月,於後梁末期時轉投晉軍的魏博牙兵在貝州掀起了叛亂。
當時,其戍期已滿,即將返鎮。
李存勖恐因鄴都空虛而被魏博牙兵乘虛而入,所以拒絕其返鎮,結果引起了魏博牙兵的反叛。
之後,邢州、滄州也相繼發生兵變,河北大亂。
而莊宗遣派大將李嗣源率一支親軍(號「從馬直」)前往平叛。
結果,當李嗣源兵至鄴都時,城外的平叛軍也發生譁變,擁李嗣源入城,與叛軍聯合。
之後,李嗣源也加入叛軍,並搶占了汴梁城。
四月,在洛陽的李存勖決定親征平叛,結果指揮使郭從謙也發動叛亂,火燒興教門,李存勖在帶親兵攻擊叛軍時,身中流矢,死於絳霄殿,史稱「興教門之變」。
根據記載,李存勖死後,「帝之左右例皆奔散,唯五坊人善友斂廓下樂器簇於帝屍之上,發火焚之」。
一個曾威震中原的馬上皇帝,最後死的如此淒涼,自然引起了後世諸多的感慨與思考。
宋代的歐陽修就專門為此撰寫了《伶官傳序》:「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
《舊五代史》也批評李存勖,「忘櫛沐之艱難,徇色禽之荒樂」,「伶人亂政、靳吝貨財、大臣無罪以獲誅、眾口吞聲而避禍」。
顯然,歐陽修等古代知識分子將李存勖當成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反面典型了。
後唐莊宗李存勖像,故宮南熏殿舊藏
後世也為李存勖總結了多條敗亡的因素:
比如居功自傲。
李存勖滅梁後,荊南節度使高季興曾親自到洛陽朝覲。
他返回荊南後,對麾下將佐說道:「新朝百戰方得河南,乃對功臣舉手去,『吾於十指上得天下』,矜伐如此,則他人皆無功矣!」高季興認為李存勖會跟部下離心離德,自己也沒什麼可擔憂的了。
再比如縱容皇后干政,寵信宦官伶人,甚至被伶人打耳光都不生氣。
他還讓宦官、伶人奉命各地挑選美女充實後宮,曾一次性掠走青年婦女3000人,連魏博兵士的家屬也難以倖免。
當然,還有「昏君」必備屬性:猜忌排擠功臣,如猜忌李嗣源、冤殺郭崇韜、朱友謙。
這些原因羅列下來,看起來李存勖真的是活該敗亡。
但現代歷史研究者,卻通過對史料的再分析,得出一個觀點。
那就是李存勖快速敗亡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他快速敗亡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削藩,而被以河東沙陀軍事集團為代表的藩鎮勢力所拋棄!
其實,李存勖在滅掉後梁後,就開始著手對地方藩鎮進行限制和削弱了。
比如寵信宦官伶人,其實是讓依附於皇權的宦官與伶人去藩鎮給節度使當監軍,參與軍政決策,削弱節度使權力。
同時,李存勖還加強了租庸使(負責財務)的權力,讓他們在藩鎮繞過節度使執行公務。
「天平節度使李存霸、平盧節度使符習言:『屬州多稱直奉租庸使貼指揮公事,使司殊不知,有紊規程。
』」
而根據朱玉龍先生的《五代十國方鎮年表》考證,後唐莊宗朝的37個藩鎮中,除去定州、延州、夏州、鳳翔、涇州、靈州六個世襲藩鎮,鄜州有三年為高萬興所控制外,四年共150人次任節度使。
其中,大部分職位皆被李存勖親從及所接納的後梁節度使與降將占據。
河東沙陀軍事集團除李存勖親屬與親信外,僅有18人次出任過節度使。
顯然,李存勖刻意想壓制河東沙陀軍事集團,以免其尾大不掉。
而這些行為在史書里則更多被記載為猜忌和排擠功臣。
結果,河東沙陀軍事集團選擇了新的代理人李嗣源,而拋棄了李存勖。
《論後唐莊宗明宗嬗代事》一文就認為,這才是李存勖快速敗亡的根本原因。
由此看來,李嗣源的被猜忌,郭崇韜、朱友謙的被誅殺,未必如史書所記載的那麼無辜。
甚至有人認為,後唐攻滅前蜀的軍事行為,其實也是河東沙陀軍事集團的調虎離山之計。
因為按史書記載,當叛亂發生時,李存勖的長子李繼岌曾想率領駐紮在蜀地的後唐軍隊回援,結果因為路途遙遠和遭遇阻隔,而沒有及時趕到。
總體來看,李存勖敗亡的根本原因還是被河東沙陀軍事集團所拋棄。
而從之後的歷史看來,河東沙陀軍事集團確實有著這樣的能量與力度。
因為除李存勖之外的其他河東節度使,比如孟知祥(建立後蜀)、李從厚(即後唐皇帝位)、石敬瑭(建立後晉)、石重貴(繼後晉皇帝位)、劉知遠(建立後漢)、劉崇(即劉旻,建立北漢),往往也會成為五代時期的新皇帝。
這也使得五代亂世的後唐、後晉、後漢三朝,被稱為「沙陀三朝」。
簡單說,在五代亂世里有這樣一個現象,誰得到了河東沙陀軍事集團的支持,誰就能成為中原的霸主,甚至新的皇帝。
這一現象也被史學家們總結為「河東現象」。
這位戰神皇帝,中箭後為何暴斃身亡?只因喝了一碗奶酪
五代時期,烽火連天,戰神多,皇帝也多,但真正稱得上戰神皇帝的,當屬後唐莊宗李存勖。李存勖是唐末晉王李克用的長子,小名亞子,此人天生就是塊能打能殺的料。十一歲時,李存勖就曾隨父衝鋒陷陣,立下戰功,...
此皇后太貪財,蔬菜瓜果的生意都做,也不嫌利小,最終導致了亡國
李存勖,沙陀族人,公元885年出生於晉陽,唐末五代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後唐的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驍勇善戰,擅長謀略,在唐朝時就官至檢校司空兼晉州刺史。公元908年,父親李克用重病去世,...
皇帝的私人衛隊:揭秘唐宋時期的禁軍制度
禁軍是封建時代直轄屬於帝王,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親衛、近衛、御林軍等不同稱呼。
《畫江湖之不良人》人物之」通文館十三太保」(上)
看過《畫江湖之不良人》的小夥伴們一定為劇中的人物所吸引,其實其中不少人物都是歷史中有案可查的,裡面的劇情也與史實有些符合,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捋捋歷史中的「通文館十三太保」。
此人是軍事上的奇才政治上卻是白痴,隨意用人最後導致滅國
後唐莊宗李存勖,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於晉陽,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即晉王位後,積極整軍備戰,處處以李克用的「三個遺願」重要思想為指導,慢慢訓練出了一支精銳的沙陀...
歷史上的「十三太保」簡介
十三太保,為唐朝末年之節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兒子(包括義子),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符存審、十太保李...
此人打敗契丹破燕地滅後梁一統北方,最後卻被一個伶人焚屍
李存勖,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開國皇帝。出身於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世為沙陀酋長。祖父朱邪赤心因鎮壓龐勛兵變有功,被唐朝皇帝賜為李姓,編入宗室譜籍。父親李克用,官至河東節度使,封晉王,駐節太原,...
這個官職目的是抵禦外族,最後被外族霸占,還出了三個開國皇帝
中國歷史上的兩次大分裂時期,無不跟外族入侵有這千絲萬縷的關係,不說南北朝時期,北方大片土地都戰慄在外族人的鐵騎之下,就說五代十國時期,除了開啟五代十國歷史的後梁太祖朱溫和五代最後一代後周太祖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