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背叛劉璋時,為什麼沒有選擇東吳孫權,而是選擇了劉備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安十三年,曹操領大軍南下,討伐荊州。

當時荊州牧劉表逝世,劉表的次子劉琮在蔡瑁等地方士族的擁護下繼承了劉表之位。

只可惜劉琮生性軟弱,加上蔡瑁等地方士族不願荊州受到戰火的荼毒,因此極力慫恿劉琮投降。

最終劉琮接受了蔡瑁等人的意見,將荊州對曹操拱手相送。

得知荊州盡歸曹操手中後,據守蜀地的益州牧劉璋惶惶不安,他當即派出益州別駕張松作為使臣,到曹操面前示好。

只不過張松個子矮,相貌又很不出眾,因此新得荊州的曹操自然看不上他。

而張松又是一個性子高傲的人,他見曹操對他不理不睬,因此一怒之下返回劉璋身邊,待曹操在赤壁之戰兵敗之後,張松便力勸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並慫恿劉璋與劉備結為同盟。

後來張松作為內應,引劉備入川,最終幫助劉備奪得了益州。

說起來,當時張松決心背叛劉璋時,為什麼不選東吳孫權,而是選擇了劉備呢?

首先,張松在與曹操見面後,受到了曹操極大的侮辱,心高氣傲的張松自然義憤填膺,而就在這個時候,劉備的出現讓張松感到了溫暖,讓他覺得他的才學還是有人看得上的。

或許是劉備見過了貌不驚人,但才學出眾的龐統,因此劉備同樣不嫌張松醜陋,並將張松視為上賓。

張松認為自己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心頭一熱之下,自然願意真心投靠劉備。

他惟恐劉備不能成事,於是親手繪製地圖,把益州的地形地物、山川險要,以及兵器府庫、兵力部署等等軍事機密都一一告之劉備,內應工作做得極為出色。

而張松並不知曉孫權是怎麼樣的人物,自然不會投靠孫權。

更為重要的是,張松清楚的了解到劉璋不能成事,而他自己又是一個極有才學的人,他不願意自己的才學被劉璋埋沒,自然要找一個明主。

而劉備不僅是漢室宗親,還是漢獻帝口中的劉皇叔,今後定能大有作為,更為重要的是,劉備的事業剛剛起步,而且正處於上升期,張松若能輔佐劉備成事,今後的地位將大有提升。

而孫權有江東六郡作為根據地,事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算張松此時過去投靠,也沒有太多的晉升空間,相比之下,張松自然更願意投靠還是潛力股的劉備了。

筆者認為,張松的眼光還是十分獨到的,只可惜張松的哥哥出賣了他,使得他最終沒能看到劉備的成功,實在可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就算不肯投劉表,為何不去輔佐孫權?

諸葛亮不肯投奔曹操,是因為曹操構成對漢室的威脅,而且太殘忍。那麼他為何不就近投奔劉表呢?劉表當時擔任荊州牧,作為漢室宗親,當年是孤膽取荊州的英雄人物,他占據的荊州,包括今天湖南、湖北兩省和廣東、...

「劉備入川」

赤壁之戰以後,周瑜把曹操的人馬從荊 州趕了出去。在荊州的歸屬問題上,孫、劉 兩家發生了分歧。劉備認為,荊州本來是劉 表的地盤,他和劉表是本家,劉表不在了,荊州理應由他接管;孫權則認為,荊州是靠 ...

庸弱的劉表,居然也有生猛的創業史

說起劉表,給人的印象總是庸庸弱弱,膽小怕事,也沒有太大的能力,完全是個軟耳根子,被蔡夫人、蔡瑁左右。「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最終卻落得拱手讓與曹操的結局。但這可能都是三國演義給人的誤解,打開...

周瑜與魯肅,二分天下還是三分天下?

三國裡面,魯肅是一個謀略家。他較諸葛亮早提出三分天下,與諸葛亮的三分之策不同,變成了曹操、孫權、劉表。而周瑜更多的是一個軍事家,他的目標是二分天下,取荊州、益州與漢中,與曹操共分天下,而且可以結...

劉備和劉璋翻臉的真正原因,只因此人被殺

劉備對劉璋翻臉,是在劉璋殺掉張松的時候。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曹操在建安十七年十月,大舉南下,集中在長江北岸的濡須口(安徽無為縣之東,濡須水進入長江之處),聲勢浩大,有消滅孫權之意。孫權派人送信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