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當如孫仲謀?吳國就是敗在孫權手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其中三人最為突出,一曹操,二劉備,三孫權。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曾在他的多首詞中就表達了對英雄孫仲謀的景仰,其中一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這樣寫的:「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也正是這個吳國開國皇帝孫權,屬任賢將,抗衡中原;審機察變,持保江東。

但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最後間接把雄據東南的孫氏吳國給斷送了。

赤烏四年五月(241年),孫權長子孫登逝世。

孫登死後,太子之位懸空。

當時最年長者為孫權三子孫和(次子孫慮在232年就過世了),孫和幼年時因天資聰慧和母親王夫人的緣故非常受孫權喜愛 。

當時皇后之位亦懸空,此前被認為是皇后的步練師也於3年前過世,步皇后無子,其女為全公主和朱公主,其中大女兒全公主與王夫人的關係非常惡劣。

從側面來看,當時吳國內部政治氣氛十分浮躁,史載"今之小臣,動與古異,獄以賄成,輕忽人命,歸咎於上,為國速怨;官寮多闕,雖有大臣,復不信任;諸縣並有備吏,吏多民煩,俗以之弊。

"自234-244年這十年時間,天災小戰事不斷,也損傷了吳國的元氣,亦有大錢、科令修改等等的反饋經濟下行的處境出現。

赤烏五年(242)正月,孫和正式被立為太子。

百官同時上奏要求立皇后及令四子為王,孫權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寵妃妾皇子為由拒絕了。

早在229年的時候,丞相顧雍等就提議升孫慮為王爵,不過被駁回了。

胡綜的《請立諸王表》 表示這是孫權的謙虛的美德,但另一方面也提出批評,認為國家這樣顯得不重視禮制。

同年八月,一些官僚再次提出相關要求,最終孫權同意立四子孫霸為魯王 。

孫權最初立太子和魯王時,孫和和孫霸還是一樣受到寵愛,仍然居於同宮殿中,並沒有正式區分等第和品級。

群臣諸如太常顧譚、太子太傅吾粲等表達了反對意見,認為太子和國王應該有嫡庶之分,禮制應該有所區別,甚至要求魯王出鎮地方。

太子和魯王自此分宮別僚,這卻由此造成了矛盾的開端。

魯王認為自己地位下降是太子及其黨羽所害。

現在有了自己的侍御賓客後,便共同詆毀太子及相關支持者,欲除之後快,取而代之 。

另外,孫和為太子後,孫權本打算立孫和的母親王夫人為皇后,全公主多番使出手段阻止。

孫權一度臥病在床,派孫和到宗廟為祭祀,孫和太子妃之父張承的弟弟張休的住所靠近宗廟,便邀請孫和到家中,被全公主派人監視看到,於是就說孫和不在宗廟,而是在妃子家暗謀大事,又說孫權生病時王夫人面有喜色,因此孫權憤怒責罵王夫人,王夫人因鬱悶突然而逝,孫權與太子之間關係自此逐漸冷淡。

244年(赤烏七年)起,孫權聽到不和的風聲,命太子和魯王二人禁止和賓客的往來,讓他們認真學習,不過招致了羊衟等大臣的堅決反對,認為太子和魯王在外名聲遠聞,突然改變舉措會造成鄰國心存疑慮,議論紛紛 。

另一方面,太子賓客和魯王賓客矛盾愈演愈烈,除卻一些原本就關係惡劣的人物,其他年輕人參與則是希望藉此機遇,快速提升地位 。

朝廷內外的官員,爭相派遣子弟侍奉孫和或孫霸,因為這層家族關係的緣故,矛盾漸漸蔓延到了朝堂之上。

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

據《殷基通語》記載,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滕胤、施績、丁密(丁固)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持魯王 。

許多太子黨寄希望出任地方的頭號重臣陸遜上書擁護太子,因此不斷傳遞消息給陸遜,希望他擁護太子,如吾粲,陸胤,亦有魯王黨希望他出面穩定局勢,如全琮。

陸遜早期對南魯黨爭持中立態度。

後來卻先與全琮交惡,傾向太子方。

孫霸見孫和不像以前那樣得寵,更加覬覦太子之位,讓賓客楊竺為自己說情。

孫和得僕從偷聽來的密報,此時太子賓客--陸遜之族子陸胤正要前往武昌。

孫和與陸胤秘密商議,打算讓陸遜上表勸說孫權。

陸遜認為太子地位極度不穩後,屢次上書堅決擁護太子,孫權發覺事件流傳至武昌地方而感到驚異,陸遜因此招致強烈批評,陸遜憤怒交加卒死 。

傳遞消息之事敗露後,楊竺、陸胤、吾粲接連下獄,除吾粲在監獄裡去世以外 ,雖然另一傳遞消息者是陸胤,不過楊竺反倒率先認罪,陸胤後來出獄復官 。

大臣方面,此時鬥爭也冷清了很多,一些激進者特別是重要人物的下台導致權利真空,由一些態度溫和的太子派和魯王派人物分別填補,如246年(赤烏九年)起,諸葛恪升大將軍,呂岱升上大將軍分管武昌,步騭升為丞相等。

這些人物並無正面發生衝突的記載。

具體而言,被視為太子派的諸葛恪僅除去支持魯王的兒子,施績則僅僅拒絕孫霸的巴結,並無有熱烈支持太子的舉動。

步騭、呂岱、滕胤、丁固等重臣儘管被認為有所傾向,但在他們他們本人傳記上甚至全無提及黨爭之事,以上緣由,也源於他們身處地方,對朝中本身影響力和了解度也不夠。

思索多年後,孫權認為兩黨內鬥的結果已經讓朝廷產生了裂痕,如果再讓二人即位,會造成朝廷更加不安,引發進一步內鬥。

下定決心在兒子中另立太子 。

赤烏十三年(250年)秋,孫權幽禁孫和,驃騎將軍朱據與尚書僕射屈晃率眾將領官吏以"泥頭自縛"方式請孫權釋放太子,孫權登上高台看到這些,指責二人不要沒事找事,二人被杖一百。

屈晃被遣回鄉里。

朱據又作書勸諫而遭貶為新都郡丞,及後更被中書令孫弘作詔所害 。

朝中有數十人受到牽連流放。

七月,孫權正式廢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將其曾參與謀害太子的魯王黨羽全寄、吳安、孫奇誅殺。

十一月,正式立孫亮為太子 。

太元二年(252年)春正月,孫和被復立為南陽王,孫權病重期間,感到後悔,曾一度打算再召回孫和,由於被孫魯班、孫峻、孫弘等人阻止而作罷 。

除卻孫權較為猶豫的判斷外,《韋昭傳》《陸遜傳》紛紛凸顯出時人"貪小藝無實才""、"尚毀謗""文官近利"的特點 。

二宮之爭離吳國建國時已過去25年(從222年算起),建國元老實幹一代(如諸葛瑾、顧雍)都已故去,大量新世代正好在這一時間段進入,同是年青一代的太子/魯王的支持者(顧譚、全寄、楊竺等),在二宮的問題上表現得過於狂熱和熱情,也是導致二宮矛盾激化的一大重要因素。

這場長達八年的爭鬥,讓吳國的朝堂混亂不堪。

因為太子被廢,魯王被殺,最終孫權死後孫亮登基。

不過因為孫亮年幼,又出現了諸葛恪、孫峻、孫綝先後專權的局面,後來孫亮也被廢了。

《吳子》中說:「用兵之害,猶豫最大。

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這就是孫權晚年最大的錯誤,優柔寡斷、猶豫不決,還不聽別人的規勸。

在他身後,吳國的內亂、衰落雖說是內鬥所為,但這一切也都是他本人所造成的。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得。

很多時候,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只會讓自己想得多,做得少,自然也就無所成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講講三國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孫權篇

今天來講講孫權,孫權作為國君,家事兒和東吳錯綜複雜的政局糾纏在一起,挺難寫的。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