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兆文化——歷史朝代人物精編之宋、遼、夏、金(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

涿州(今河北涿縣)人。

後周時因隨世宗北征遼朝有功,任掌管禁軍的殿前都點檢。

恭帝繼位後,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駐防京師。

顯德七年(960年),發動陳橋(今河南開封東北四十五里)兵變,廢恭帝柴宗訓為鄭王,自立為帝,國號宋,史稱北宋。

他實行「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先後攻滅荊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對北方的遼朝則取守勢。

在內政方面加強中央集權,削奪禁軍宿將和藩鎮的兵權,派文官出任州縣長官,設轉運使掌地方財權。

在中央增設副相(參知政事),以樞密使掌兵,以三司使(戶部、度支、鹽鐵)理財,分割宰相的權力。

這些措施對鞏固統一、制止分裂割據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他重文輕武,「守內虛外」,不抑兼并,濫施恩蔭等方針,對宋代的「積貧積弱」也有重大的影響。

《宋史》卷一有紀。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匡義(939—997)

宋太祖弟,曾改名光義,即位後又改名炅。

後周時任供奉官,策劃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

建宋後任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後又加封晉王。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繼位。

三年,迫使吳越王錢俶削去[團號,獻所據兩浙十三州之地歸降,統一了南方。

四年親征,攻滅北漢。

但其後兩次北伐遼朝,均告失敗,從此放棄收復燕雲的計劃,對遼轉取消極防禦。

在位期間,社會生產雖有發展,但剝削日益加重。

在他統治的晚年,四川地區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

《宋史》卷四有紀。

宋太宗趙匡義

趙普(922—992)

字則平。

洛陽人。

後周時為趙匡胤幕僚、歸德軍掌書記,參與策劃陳橋兵變,擁立太祖有功。

宋初任樞密使。

乾德二年(964年)起任宰相,曾針對唐末以來「節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向太祖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強化中央隼權的建議,被採納實行。

太宗時兩度任相,對遼主張消極防禦,曾以「興不急之兵,涉無名之議」反對北伐。

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辭職,封魏國公。

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有傳。

趙普

石守信(928——984)

開封人。

後周時官義成軍節度使,擁立太祖有功,任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參與平定潞州(今山西長治)李筠、揚州李重進的叛亂。

建隆二年(961年)秋,在所謂「杯酒釋兵權」的事件中,與王審琦、高懷德等禁軍宿將一起被迫辭職,交出兵權,出為天平軍節度使。

後任中書令等職,封衛國公。

《宋史》卷二百五十有傳。

石守信

王小波(?一994)

青城(今四川灌縣西南)人。

小茶販出身。

淳化四年(993年)春,因反對博買務與榷茶法.與李順率「旁戶」百餘人在青城縣起義,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這是我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均貧富」的口號。

不久,有眾萬餘人。

攻占眉州彭山縣時,殺貪贓枉法的縣令齊元振,以錢實其腹,表示義憤。

同年十二月(994年二月),在江原戰役中為流矢所傷夕他帶傷奮戰,陣斬宋西川都巡檢使張玘。

不久因傷重犧牲。

王小波

李順

王小波妻弟。

小茶販出身。

王小波犧牲後,繼任義軍首領,接連攻克蜀州、邛州,並把「均貧富」的口號付諸實踐,所到之處,命鄉里富人大姓具報所有財粟,除留其家用外,一切調發,賑濟貧民。

淳化五年(994年)正月,攻克成都,稱大蜀王,年號應運,發行「應運元寶」(銅錢)和「應運通寶」(鐵錢)。

義軍稱為「應運雄軍」控制了北起綿州(今四川綿陽),東達巫峽的大部分州縣,眾至數十萬人。

後因北攻劍門失利,圍攻梓州(今四川三台)不克,戰局陷入被動。

同年五月,成都被宋軍攻破,李順下落不明(一說城陷時犧牲,一說輾轉至廣州,三十多午後在廣州被捕就義)。

李順

楊業(?一980)

又名繼業。

河曲(今屬山西)一帶人,初為北漢建雄軍節度使。

歸宋後,以熟悉契丹情況,任知代州(今山西代縣),曾以輕兵擊敗遼十萬大軍於雁門,被遼軍譽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年)宋第二次北伐時,任西路軍副統帥,曾收復雲、應、寰、朔四州。

後因東路軍兵敗涿州,西路軍被迫撤退,由於統帥潘美和監軍王侁的指揮錯誤,他在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陷於孤軍作戰,重傷墮馬被俘,拒不降遼,絕食三日亡。

《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有傳。

楊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太祖趙匡胤的傳奇一生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著名軍事統帥、軍事家,祖籍涿州人(今屬河北)。後周殿前都點檢,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

北宋開國十大名將

1、石守信 太祖的好哥們。後周末,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後周恭帝時建節,兼任殿前都指揮使。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中第三個建節的,成為後周的高級將領。「陳橋兵變」時在京城裡為內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

飯局也瘋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也是一個著名的飯局。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得到皇位的途徑和其他朝代開國皇帝有所不同,他的得位過程基本上是和平的。趙匡胤原本是後周的大將,官拜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

趙匡胤當皇帝真的是被迫黃袍加身嗎?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

北宋「十大開國元帥」的人品和最終結局

宋太祖的好哥們。後周末,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後周恭帝時建節,兼任殿前都指揮使。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中第三個建節的,成為後周的高級將領。「陳橋兵變」時在京城裡為內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

新鄉市封丘 陳橋驛兵變的背景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

趙匡胤義社十兄弟的結局,令人意想不到

趙匡胤發動兵變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是以他為首的所謂"太祖義社兄弟",也稱為"義社十兄弟",即趙匡胤、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後周世宗初年,各人...

宋朝十大開國元帥的最後結局

一、石守信   「義社十兄弟」成員。後周末年任殿前都指揮使,成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 「陳橋兵變」時為京城裡的內應,對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進城,確保了太祖登極起到了重要作用。建隆元年已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