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東吳大都督周瑜原來是這樣死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風流人物,著名儒將周瑜是怎麼死的?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病死說。
周瑜,字公瑾,東吳大都督。
為東吳立下彪炳千古的赫赫戰功,曾在赤壁一把火燒了曹操八十萬大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同時,周瑜也是古往今來風流人物之一。
在三國裡面,當數周瑜最風流。
吳地流傳:曲有誤,周郎顧。
說明周瑜精通音律,就是喝醉的時候也能分辨出來有誤的樂曲。
當時,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已乘機攻占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駐在公安。
荊州刺史劉表舊部多依附劉備。
劉備為了進一步擴大地盤,則去京口會見孫權,並提出江南四郡地少,故不能安民為理由,請求孫權把南郡借給他,使他得以控制荊州地區的局面。
這就是著名的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
周瑜藉機會上疏給孫權,在奏書中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
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當時,孫權認為曹操雄霸北方勢力太大,東吳為了保全自己,應該廣泛招攬英雄人物才能與之抗衡;而劉備又絕非可以輕易制服之人,具備共同對抗曹操的潛質,因此,孫權並沒有採納周瑜提出的建議。
周瑜算計劉備的計謀未被採用,心裡很不甘心,於是再次向孫權獻上了另一計策。
當時,劉璋仍任益州牧,張魯在北部又不斷生事滋擾。
周瑜對孫權說:「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其實,周瑜這一計劃,在現代人看來,非常具有戰略眼光。
而且,孫權也當即拍板表示同意。
周瑜想趕回江陵,做出征的準備工作。
半途染病,死於巴丘(今湖南嶽陽。
一說死廬陵巴丘,今峽江縣巴邱鎮),死時年僅三十六歲。
因此,周瑜是病死的。
第二種說法:被諸葛亮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氣死的。
按通常的人道講,智慧與度量是成正比的。
智慧越高,智力越發達,知識越淵博,閱歷越豐富,心胸越寬闊,思想越寬廣,理想越遠大,度量越寬宏。
同時代的奇才曹操、諸葛亮均都做到了這一點兒,惟獨周瑜絕頂聰明,卻沒有做到,這實在是周瑜悲劇的根源。
為將者,就應有大將風度。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作為一方將領,尤其是很有才華的將領,定要與對手爭個高低,見個分曉。
從哪裡見高低呢?應從戰場上見,從智上勇上膽上識上見,要贏就贏得光明正大,讓人口服心服,要輸也輸得清清白白,自己口服心服,甘拜下風。
赤壁之戰,與曹操鬥智鬥勇斗膽斗識。
周瑜是勝利者,且勝得偉大,贏得痛快,曹操是失敗者,且敗得狼狽,輸得窩囊。
從此周瑜名聲大震,威震中原。
而周瑜就有點兒勝得太自服,贏得太驕傲,還不如曹操敗得大度,輸得樂觀。
也可以說,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能屈能伸。
然而,周瑜的度量實在小得可憐,周瑜與諸葛亮之間本是聯盟軍,是抗力曹軍的合作者,孫劉聯合抗曹是既定方針,又是戰略同盟。
然而,周瑜與諸葛亮之間的鬥爭卻始終貫穿整個赤壁戰爭。
諸葛亮的大度也在赤壁之戰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諸葛亮並沒有與周瑜一般見識,他常常以大局為重,堅決執行既定方針和政策,堅持原則,沒有使聯和的局面破裂,面對周瑜每一次的加害都以智來破之,始終沒有撕破臉皮。
在赤壁之戰中,《三國演義》把周瑜與諸葛亮刻畫的都入木三分,兩個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照。
周瑜與曹操鬥智屢屢得手,一方面顯示出其才華不凡,大智大勇;另一方面,周瑜與諸葛亮鬥智卻次次受搓,表現出其心胸狹隘,不能容人的小家子氣的性格。
一方面得手,一方面受挫,均具有其必然性,與曹操是敵對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關係,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因而,東吳上下同仇敵愾,同心同德,每施計謀,必定齊心協力全力以赴,故而大獲成功。
而與諸葛亮是內部矛盾,是聯合協作關係,目前沒有利害衝突,目的是一致的,組成了統一戰線,所以,周瑜不敢明目張胆的加害,總想找些無須有的罪名為理由,施些障眼法掩人耳目。
試想,若周瑜與諸葛亮不顧利害得失,不顧臉面輿論,不顧及與劉備的統一戰線,想加害一個單槍匹馬深入周營的白面書生,那還不易如反掌嗎?也正基於這一點兒,諸葛亮才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周瑜加害的陰謀詭計。
其實,周瑜與諸葛亮的鬥爭,諸葛亮並算不上勝利者,只是諸葛亮不占地利,卻占了天時與人和,如果沒有友人的幫助,更加上這等非常時期,諸葛亮是無論如何逃不脫虎口的。
從劫糧、借箭到借東風都是被周瑜相逼無奈想出的脫身之計,這不能說明諸葛亮在智慧上比周瑜高出多少,實際上二者是旗鼓相當的,比如在抗曹的重大決策上都是不謀而合的。
周瑜與諸葛亮鬥爭的受挫,其因即是其心胸狹窄,心懷叵測,心術不正,不得人心之故。
在赤壁之戰後,周瑜與諸葛亮爭奪荊州等地時,周瑜勞民傷財損兵折將得不償失。
周瑜在前攻打廝殺浴血奮戰槍林彈雨流血犧牲,而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不傷一兵一卒,坐享其成,坐收漁利,占據荊州等地,周瑜也著實生氣。
然而這周瑜之氣源還得從自身找起。
聯合抗曹取得初步成就,周瑜怎麼能不容盟友有個立錐之地,而苦苦相逼呢?諸葛亮力單勢弱,更兼有北方的曹操,絕不敢與周瑜撕毀合作協議,刀對刀槍對槍針尖兒對麥芒兒地面對面地干,也只得將計就計搶來個立足之地,這倒算不上諸葛亮的手段毒辣行為卑劣不仁不義背信棄義,實在是沒辦法的辦法呀!
在諸葛亮占據荊州之後,周瑜也斷然不敢像打曹操一樣來打諸葛亮的,元氣大傷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周瑜深知孫劉兩家開火,那曹操定會趁機乘虛鑽空來洗赤壁之恥來雪赤壁之恨來報赤壁之仇,只得暫時忍氣吞聲忍辱含垢用計謀來換取荊州了。
這計謀就是使東吳自我蒙上奇恥大辱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計」了。
這個計謀一開始就註定周瑜的失敗,諸葛亮的勝利。
從歷史上看,從現實來講,用「美人計」的例子確乎不少,其間勝利者還居多。
遠的如西施,近的如貂禪,均是「美人計」得逞的典範,但是,周瑜的「美人計」是十分草率,很欠周密的。
西施、貂禪做為美人計的主角都是心甘情願捨死忘生的,並且設計謀劃了一整套的實施方案,然後按照密謀的步驟一步步落實,最終成功。
而周瑜和孫權卻沒有與女主角及國太商議,只想把劉備賺了來行事,這種既不想捨棄孩子又想逮住狼的如意算盤實欠妥當。
如果事先與女主角商議好,說服其甘願為國大義捨身捐軀,那「美人計」還有不成之理!可惜的是這「美人計」女主角並不配合,更何況當時孫劉兩家正在合作期間,孫權把妹妹許配劉備結成秦晉之好,永誓結盟聯合抗曹也確實順應天時人意,無怪乎吳國太、喬國老等代表民意堅決擁護,而孫夫人更是美女愛英雄,把劉備愛得死去活來,看你周瑜這「美人計」如何實施,怎樣收場。
這「美人計」失敗後,把周瑜氣個半死,也是情理之中事。
可悲的是周瑜並不死心,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又用「假途滅虢」之計,「虛名取川,實取荊州。
」這計策更難瞞過諸葛亮,周瑜再次受挫,丟盡了面子,再無面目更無勇氣面見世人和江東父老,而苟存於世,只得恨恨而死。
「既生瑜,何生亮,」雖是這樣說,但周瑜的真正死因恐怕並不在此。
他決非單單嫉妒諸葛亮的高明,處處勝己一籌,而是悔恨自己執行了錯誤路線,太急於求成,低估了諸葛亮的力量;他後悔不該把精力放在與諸葛亮的爭鬥上,錯把朋友當敵人,混淆了敵我矛盾;他痛悔沒有真正與諸葛亮聯合起來,大力發展國力,加強軍備,以待時機聯合諸葛亮挺進中原,發起北伐戰爭,消滅曹操,然後再圖劉備,統一全國,建立大統,或許是另一番景況。
大家想想看,這位自恃才高自命不凡的周瑜如何能原諒寬恕自己的呢?
周瑜之死,是死於狹小的氣量,是死於對自己錯誤路線的無法原諒,是死於再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的悔悟和悔恨,還死於更無顏面面對冤家對頭諸葛亮。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周瑜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
後來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又主動投奔孫策。
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周瑜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
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
公元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權繼位後,也是十分信任周瑜。
公元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並給孫權下戰表:約與將軍會獵於吳。
孫吳朝野震動,張昭為首的文臣紛紛勸孫權投降,而以周瑜為代表的武將則主張抵抗。
孫權戰和未定。
周瑜正好及時從鄱陽湖趕回,向孫權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做出決定與曹操一決雌雄。
周瑜自身為水軍大都督,又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歷史上十分有名的赤壁之戰。
在赤壁之戰不久後,周瑜率軍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
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
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
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歷史上東吳大都督周瑜究竟是怎麼死的呢?小編認為,周瑜病死的可能性最大。
孫策死時,周瑜為何要將兵奔喪?
孫權與周瑜,在民間一向被認為是君明臣賢、琴瑟和諧之楷模。兩人合力,一主政事,一主軍事,將江東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動如山。建安十三年,曹操挾大軍南下,迫降劉琮,收取荊州,直逼江東。孫權與周瑜君臣定議...
天妒英才,英雄氣短——叱吒風雲風流倜讜周公瑾
周瑜,字公瑾,吳國大都督,廬江舒縣人,出生士族,與孫策是好朋友。喬國老之長女為孫策之妻,次女為周瑜之妻。二人交情甚密,結為昆仲。孫策臨終前曾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由此可見...
歷史上魯肅的才能真的比諸葛亮差嗎?
魯肅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戰略家、外交家。作為東漢末年東吳都督,魯肅死的時候,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來為他弔喪,可見魯肅的重要性。智者之間是惺惺相惜的,而君主與臣子之間也能像魯肅與孫權一樣。 魯...
三國中最讓人遺憾的七件事,尤其最後一件,讓我們惋惜了幾千年!
人生漫漫,難免會有讓自己遺憾的事情。有些遺憾還可以彌補。但是有些遺憾可能會讓人抱憾終身,甚至永遠無法翻身。三國中也有很多這樣遺憾的事情,在我們後人看來也會為這些遺憾深深地惋惜。要是沒有這些遺憾說...
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揭秘歷史上真正的周郎
周瑜(公元175-210年),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今安徽訪廬江東南)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 幼年與孫策相識...
東吳四代謀主,誰更勝一籌?孫權至死仍念念不忘他,卻被小說醜化
三國時期,魏國文成武將數不勝數,綜合實力絕對第一;蜀國也有小說中吹的五虎上將,無人能力,文有空前絕後宇宙第一的諸葛亮,那也是牛得不行!但是東吳就很尷尬了,明明就是一個小受,文不成武不就,似乎一直...
為成功阻擋劉備借荊州周瑜都用了什麼樣的計謀
周瑜得知劉備去京口向孫權借荊州,馬上發出書信給孫權,堅決反對。信中稱:"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
話說三國 揭秘東吳大都督皆短命的真相
作為三足鼎立唯一一個既可以向漢也可以背漢的集團,東吳一直處於顛簸的狀態,但是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這與統治者的英明決策息息相關,而出風頭的一直都是大都督,東吳大都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為什麼坐...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大不同
《三國演義》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結果他的計謀被諸葛亮一一識破,自己反中了諸葛亮的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氣...
那些最讓人痛惜的人物。
羅成怎麼死得?羅成是隋唐英雄譜上排名在第七的英雄好漢。隋朝末年,天下局勢大亂,亂世出英雄,羅成在這個群雄奮起的年代,成為了一顆閃亮的星。羅成此人十分的英勇,武藝高強,是個用槍高手,而且他長的還非...
此人若不早逝,諸葛亮出不了那麼大風頭,不是郭嘉
一部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捧成神了,只要有他的存在,什麼司馬懿孫權的,都統統是陪襯,諸葛亮一出,天下誰與爭鋒!也有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是後來人說的,也有巧合,因為郭嘉是207年病逝的,而劉備...
既生瑜,何生亮?夢三國周瑜真是小肚雞腸嗎?三氣周瑜是假?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句詩詞大家應該很熟悉,寫的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大都督——周瑜,人們對他的了解似乎並不多,因為他走的早,年紀很輕就去世了,而且由於羅老爺子的關係,周...
此人是三國最完美儒將,演義中卻成了小肚雞腸被孔明打壓致死之輩
我們看過的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里,有一出眾所周知的情節: 東吳大都督周公瑾,風流倜儻,能征善戰,多次禦敵以不敗之地。可惜卻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因不忿諸葛亮比自己才高謀遠,多次和孔明明爭暗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