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新野,諸葛亮聰明反被聰明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是在博望坡燃那麼一把火,把夏侯惇10萬大軍燒掉了多半,輕鬆退敵。

夏侯惇10萬大軍大半成了燒烤,小半倉惶潰逃,卻引來了曹操50萬大軍的洶洶來襲。

殊不知,諸葛亮竟故技重施,來了個更加狠辣的火燒新野,同樣是贏得個乾淨利落,痛快淋漓。

火燒新野,曹劉雙方的每一步,盡在諸葛亮掌握之中。

戰鬥的全過程,曹劉兩軍似乎都在圍著諸葛亮的指揮棒轉,按照一個規定的作戰方案,一步不差地演著自己的角色。

過程、結果,都沒有任何意外。

戰鬥之前,諸葛亮早已洞察先機。

夏侯惇敗走,新野縣上上下下還在喜洋洋慶賀之際,諸葛亮已算定,曹操軍馬必然再次來犯,而他也早早謀劃了對敵之策。

戰端一開,安排孫乾、糜竺等撤退百姓,備下戰場;安排關羽到白河上流頭截水待淹敵軍;安排張飛博陵渡口設伏待敵;安排趙雲在城之四門設伏實施火攻;甚至,包括糜芳、劉封二人的疑兵與伏兵……步步相連,環環緊扣,起承轉合,又無不一一應驗。

這一仗,諸葛亮可以說是算無遺策,軍事天才表現得淋漓盡致。

取得新野作戰的重大勝利,就算是付出些比較大的代價,也是值得的。

因為戰爭,就是人、財、物的付出,就是資源的消耗。

而新野之戰,劉備方面,不過是消耗掉了新野的民房。

與重大的勝利相比,這個代價似乎並不算是太大。

但是,如果聯繫到其後一系列戰鬥進程,其後引發的戰鬥結果,火燒新野,也許可能算是一種失策。

因為火燒新野,自然就帶來了新野城百姓的安置問題。

在「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建安時期,只要有了人,土地的墾發,可能不是問題。

而人力資源,彌足珍貴。

所以,在劉備、諸葛亮,自然巴不得民眾能夠隨他們跑。

問題是,撤離新野,下一個落腳點,樊城,顯然也同新野一樣,是不可能守得住的。

那麼,也就同樣沒有時間和條件安置新野百姓。

荊州劉琮已經降了曹操,且因其篡位本來就對劉備充滿防範之心,多半不會或者不敢收容劉備。

帶著這批百姓,如何是個了局呢?

在當時安危未知、去向不定的情況下,顯然,準備打仗,才是第一要務。

對曹操要作戰,對荊州也可能作戰。

通過作戰,爭得立身之地,才可能作更長久的打算。

而就作戰來說,大批百姓的隨行,顯然是一大累贅。


後來的事實證明,劉備讓這些百姓一路跟隨,只是讓隊伍多受苦,百姓也多受苦,兩方面都沒有得到好結果。

而由於百姓隨行拖累,劉備人馬行動不靈,不僅襄陽沒能入駐,江陵也沒能到達,更直接造成當陽景山幾乎全軍覆沒的慘敗。

火燒新野之時,劉備的人馬,加上諸葛亮新招練的3000民兵,至少還在7000以上。

按照諸葛亮當時的調度,關羽、張飛,各帶有1000兵,糜芳、劉封帶有2000兵,趙雲帶去搞火攻的,有3000兵。

加上糜竺、孫乾帶去護送百姓的,劉備、諸葛亮身邊的,總兵力7000有多無少。

從襄陽向江陵進發時,除開關羽帶走500兵到江夏搬救兵,劉備身邊尚有本部精兵3000餘人。

其後諸葛亮又帶走500人到江夏搬兵。

劉備身邊2500人以上的本部精兵,基本上都葬送在當陽景山之戰中了。

如果關羽、諸葛亮不帶走那1000人馬,恐怕同樣也會葬送在景山之戰中。

假如不是景山之戰這樣束手束腳、顧此失彼、被動挨打的作戰模式,假如沒有百姓拖累,在正常的兩軍對壘中,即使戰敗,也不可能造成這樣慘重的損失。

假如沒有百姓的拖累,迅速趕到江陵,憑險據守,那麼多半不會有這樣的慘敗。

幸虧有了劉琦所借之兵,否則,劉備幾乎就沒有再起家的本錢了。

由此看來,火燒新野,幾乎可以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諸葛亮

當然,在其後的演進過程中,劉備堅持帶走百姓,在劉琮降曹之後,仍然固執己見地不願攻占襄陽,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而諸葛亮,作為軍師,對劉備團隊上上下下都必須有清楚了解的軍師,對劉備的做派自是有所了解,對可能發生的情形應該有所預判,從哪個角度說,也都負有責任。

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不得而知。

就像此前的火燒博望坡,202年由劉備導演的火燒博望坡,《三國演義》中成了208年諸葛亮的初出茅廬第一功。

其實,那時,諸葛亮還在隆中,過著「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的日子,劉備也還不認識他呢。

火燒新野,是否有弄巧成拙之嫌,亦不過姑妄言之而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深度揭秘火燒博望坡細節 三國迷們不可錯過

火燒博望坡,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場景。很多電視劇和連環畫都十分著重火燒博望坡這一場故事。火燒博望坡,有人說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的第一個計謀。關於火燒博望波這一計謀有多妙?一起往下看。大家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