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還有那麼多掌有兵權的劉氏宗親,卻不合力挽回大漢江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皇權旁落,軍閥割據。
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皇室宗親中還有很多是有權有勢的,他們握有兵權,雄霸一方,但可惜他們並沒有合力來挽回大漢江山。
除了後來發展起來的、很有可能是冒牌的劉皇叔劉備不說。
在東漢末年,在劉氏宗親中,就還有四位是雄霸一方的州牧。
第一位是揚州牧劉繇。
劉繇是劉邦庶長子劉肥之後,太尉劉寵之侄。
劉繇的能力很強,他在揚州時治理有方,聲望也頗高,但可惜的是,他在42歲時就去世了。
劉繇去世後,才使孫策有機會迅速占據江東。
孫策為攏絡劉繇的勢力,將劉繇安葬回故鄉,並善待劉繇的遺孤。
第二位是益州牧劉焉。
劉焉是漢景帝第四子魯恭王劉餘的後人,他以皇室宗親的身份拜為中郎,歷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職。
當時的益州刺史郄儉欺壓百姓,大肆斂財,貪婪成風,後來郄儉被黃巾軍所殺。
於是劉焉向朝廷上表要求擔任益州牧,以整飭益州吏治,朝廷答應了他。
劉焉進入益州後,派張魯占據漢中。
張魯斬殺漢使,截斷交通,從此益州與中央道路不通,劉焉就此割據一方。
劉焉對內打擊地方豪強,鞏固自身勢力,對外卻不管朝廷死活。
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劉焉也只顧自守,拒不出兵。
劉焉從自身利益考慮,還曾向朝廷提出過一個影響三國歷史的建議,那就是讓宗親和重臣擔任州牧,在地方上凌駕於太守、刺史之上,這樣可以安定百姓,史稱「廢史立牧」。
朝廷採用了劉焉的建議,但結果卻是造成了各地軍閥割據形成,包括劉焉自己在內的各州牧,朝廷基本上就控制不了了。
《三國演義》里的劉焉軟弱無能,但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當時蜀地士族非常排外,劉焉則在軍事上進行打壓,在政治上平衡本地士族和東州士族,軟硬兼施,最終打造了一個獨立於諸侯亂世之外的「天府之國」。
只可惜他的兒子劉璋太無能了。
第三位是幽州牧劉虞。
劉虞是漢光武帝之子東海恭王劉強的後裔,曾擔任過幽州刺史、甘陵國相等職。
公元188年,劉虞出任幽州牧。
他在任期間,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
他政績卓著,在地方上很有威信。
公元191年,由於皇帝年幼且被董卓控制,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以及山東諸將就想立劉虞為新皇帝,但劉虞堅決不當。
於是韓馥等人又請劉虞領尚書事,以便按照制度能對眾人封官,結果劉虞還是拒絕了。
其實劉虞如果聽從了韓馥等人的建議,漢室說不定還不會那麼快的滅亡呢。
後來劉虞和公孫瓚的意見不合,產生了矛盾,因而進兵攻打公孫瓚,結果兵敗被公孫瓚捉拿,慘遭殺害。
第四位是荊州牧劉表。
劉表也是魯恭王劉餘的後人,他長的溫厚偉壯,身高八尺,年少便已成名。
劉表早年跟隨大將軍何進,出任北軍中候。
李傕等人入長安後,劉表遣使奉貢,被任命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封成武侯。
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用,招誘有方,他愛民養士,開經立學,近結張繡,遠交袁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
劉表更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無能,他把控荊州數十年,手下人才濟濟,他殺了荊州刺史王叡,後來又殺了孫堅,還經常和曹操對抗。
劉表要不死的話,曹操肯定不敢南下,孫權也不敢西進,劉備也就無機可乘了。
但劉表的缺點是性格多疑,只願安居一隅而無四方之志,所以他也起不到挽回大漢江山的作用。
漢末六大宗室諸侯,一人加速了漢室的滅亡,一人延續了漢室的傳承
東漢末年,自董卓擅權專政後,天下諸侯並起,皇帝成為擺設和各方爭權的工具,無論是董卓之後的李傕郭汜,還是其後的曹操迎逢天子到許都莫不如此。雖說如此,但是忠於漢室的人還是很多,就連曹操身邊最信任的...
東漢末年,劉備以皇叔自居苦苦支撐,其他的漢室宗親幹什麼去了
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漢室宗親是劉備的旗幟。劉備也是高喊著興復漢室的口號,完成割據一方的事業。四百年大漢統治,劉姓天下第一大家族應該遍地漢室宗親才對,劉備的先祖劉勝光兒子就有120多個,但...
東漢末年,劉氏皇族有四人擔任州牧,為何還不能拯救東漢?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是漢高祖劉邦做了皇帝之後,與群臣以殺白馬的方式定立的盟約,又稱白馬之盟。目的是讓劉氏子孫永保江山。同理,如果劉氏子孫中,如果有德才兼備者,比之其他人,則更容易升遷;雖...
東漢末年,漢室之中有4人擔任州牧,能力不錯,卻並沒有拯救漢室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是漢高祖劉邦做了皇帝之後,與群臣以殺白馬的方式定立的盟約,又稱白馬之盟。目的是讓劉氏子孫永保江山。同理,如果劉氏子孫中,如果有德才兼備者,比之其他人,則更容易升遷;雖...
相比於劉備他們才是根紅苗正的漢室宗親,如若聯合必能興復漢室
東漢末年經過黃巾起義和董卓亂政徹底摧毀了漢王朝對於地方的控制,當時各地州郡的掌管儼然都是一方諸侯,漢獻帝只是成為了一種擺設,然而當時漢室宗親的力量還是很強大,在劉氏皇族裡還有四個漢室宗親擔任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