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收復一戰略要地,趙匡胤設立專項資金,並撂下這樣一句狠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959年,後周一代雄主柴榮病逝,統領禁軍的檢校太尉趙匡胤趁著北漢和契丹組團來犯的機會,上演「黃袍加身」,建立北宋。

趙匡胤雖靠欺負孤兒寡母上位,得位不正。

但客觀說,趙匡胤稱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而且,與其他開國皇帝相比,他是少數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皇帝,他沒有誅殺柴氏宗族,對待開國功臣,也是溫柔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接手的後周局勢圖)

趙匡胤接手後周后,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實現統一,其時,北有北漢、契丹,南有南唐、南漢,西有後蜀等,按照現今史學界的觀點,終宋一朝,軍事上之所以始終被北方遊牧民族壓制,很大原因在於,未能在遊牧民族尚未進入上升期前的太祖、太宗時代收復作為中原屏障的幽雲十六州地區,導致宋先天不足。

那麼這中間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知道,趙匡胤在位時,與趙普等人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既先平南方,再北定幽雲,但是實際上,一個很顯然的情況是,南方如南唐、南漢等都是據地自守,不思進取的政權,對於北宋不會構成威脅,而在北方坐擁數十萬精兵,虎視中原的河東軍和契丹人,則是關係生死存亡的大患。

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這一點,雄才大略的柴榮看到了,因而柴榮選擇先北後南,可惜天妒英才,他在北伐時病逝,留給歷史一個巨大的遺憾和想像空間。

而趙匡胤呢?

實際上,趙匡胤也看到了。

趙匡胤其實原本打算先北後南,即位後,馬上開始第一次北伐,不過可惜,北漢雖然已是行將就木,但是認了厲害的乾爹——契丹。

趙匡胤第一次北伐便吃了契丹人的虧,覺得這是塊硬骨頭,不好啃,這才決定先南後北。

在滅了後蜀後,趙匡胤又想起北方來,御駕親征太原,可惜就在北漢眼看要完時,契丹軍又來急援,一時難以攻克。

沒辦法,第二次北伐又作罷。

在基本統一南方後,趙匡胤又開始第三次北伐,五路大軍摧枯拉朽,殲敵萬人,直抵太原城下,可惜這一次,「燭影斧聲」,暴斃而亡。

未能完成北克幽雲的戰略規劃。

那麼,事情已經很清晰了,趙匡胤非常清楚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也從未放棄收復,可惜,先是時機不對,後是命運作對(亦或者是趙光義?)。

留下千古遺憾1。

實際上,趙匡胤對於幽雲十六州一直很重視,也一直在謀劃收復的問題。

為此,他還專門設立了專項基金。

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趙匡胤專門設立了叫做「封樁庫」的基金,每年將一定比例的財政收入存入庫中,打算等到「庫所儲滿三五十萬,既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盡庫充其贖值」,如果契丹不同意呢?「朕將散滯金,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贖的回來就贖,贖不回就打!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趙匡胤收復幽雲的決心還是很大的。

不過可惜的是,隨著趙匡胤的暴斃,封樁庫自然不了了之,繼任者趙光義比之趙匡胤差了太遠,兩次北伐皆慘敗而歸,這其中,趙光義的指揮問題是主要敗因。

之後,遊牧民族迎來迅猛上升期,而北宋則逐漸只能採取守勢了。

就像是宿命一樣,兩位雄主都在北伐時暴斃,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真的弱嗎?

近日小編看見很多關於北宋軟弱可欺的文章,有點不服。大唐軍攻強盛,安史之亂後也經常被異族打敗,首都附近都不得安寧。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宋開始就誰都可以捏著玩怎麼可以撐一百多年?小編為大家還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