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收復一戰略要地,趙匡胤設立專項資金,並撂下這樣一句狠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959年,後周一代雄主柴榮病逝,統領禁軍的檢校太尉趙匡胤趁著北漢和契丹組團來犯的機會,上演「黃袍加身」,建立北宋。
趙匡胤雖靠欺負孤兒寡母上位,得位不正。
但客觀說,趙匡胤稱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而且,與其他開國皇帝相比,他是少數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皇帝,他沒有誅殺柴氏宗族,對待開國功臣,也是溫柔的「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接手後周后,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實現統一,其時,北有北漢、契丹,南有南唐、南漢,西有後蜀等,按照現今史學界的觀點,終宋一朝,軍事上之所以始終被北方遊牧民族壓制,很大原因在於,未能在遊牧民族尚未進入上升期前的太祖、太宗時代收復作為中原屏障的幽雲十六州地區,導致宋先天不足。
那麼這中間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知道,趙匡胤在位時,與趙普等人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既先平南方,再北定幽雲,但是實際上,一個很顯然的情況是,南方如南唐、南漢等都是據地自守,不思進取的政權,對於北宋不會構成威脅,而在北方坐擁數十萬精兵,虎視中原的河東軍和契丹人,則是關係生死存亡的大患。
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這一點,雄才大略的柴榮看到了,因而柴榮選擇先北後南,可惜天妒英才,他在北伐時病逝,留給歷史一個巨大的遺憾和想像空間。
而趙匡胤呢?
實際上,趙匡胤也看到了。
趙匡胤其實原本打算先北後南,即位後,馬上開始第一次北伐,不過可惜,北漢雖然已是行將就木,但是認了厲害的乾爹——契丹。
趙匡胤第一次北伐便吃了契丹人的虧,覺得這是塊硬骨頭,不好啃,這才決定先南後北。
在滅了後蜀後,趙匡胤又想起北方來,御駕親征太原,可惜就在北漢眼看要完時,契丹軍又來急援,一時難以攻克。
沒辦法,第二次北伐又作罷。
在基本統一南方後,趙匡胤又開始第三次北伐,五路大軍摧枯拉朽,殲敵萬人,直抵太原城下,可惜這一次,「燭影斧聲」,暴斃而亡。
未能完成北克幽雲的戰略規劃。
那麼,事情已經很清晰了,趙匡胤非常清楚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也從未放棄收復,可惜,先是時機不對,後是命運作對(亦或者是趙光義?)。
留下千古遺憾1。
實際上,趙匡胤對於幽雲十六州一直很重視,也一直在謀劃收復的問題。
為此,他還專門設立了專項基金。
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趙匡胤專門設立了叫做「封樁庫」的基金,每年將一定比例的財政收入存入庫中,打算等到「庫所儲滿三五十萬,既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盡庫充其贖值」,如果契丹不同意呢?「朕將散滯金,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贖的回來就贖,贖不回就打!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趙匡胤收復幽雲的決心還是很大的。
不過可惜的是,隨著趙匡胤的暴斃,封樁庫自然不了了之,繼任者趙光義比之趙匡胤差了太遠,兩次北伐皆慘敗而歸,這其中,趙光義的指揮問題是主要敗因。
之後,遊牧民族迎來迅猛上升期,而北宋則逐漸只能採取守勢了。
就像是宿命一樣,兩位雄主都在北伐時暴斃,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
大宋之前最有可能收復幽雲十六州的皇帝,只活了五年,但是邊疆安寧,千年來無一人指責批評他
在中國歷史上,有的帝王功績巨大但是也有很大的爭議,比如秦始皇和隋煬帝,有的帝王雖然人品極佳,但是功績實在是不夠顯赫,比如宋仁宗和明孝宗,雖有治世之名,但是沒有征伐之功相匹配,但是有這樣一位君主,...
古代最好皇帝,僅僅當了五年,卻被無數人敬仰,千年來無一人指責批評
在中國歷史上,有的帝王功績巨大但是也有很大的爭議,比如秦始皇和隋煬帝,有的帝王雖然人品極佳,但是功績實在是不夠顯赫,比如宋仁宗和明孝宗,雖有治世之名,但是沒有征伐之功相匹配,但是有這樣一位君主,...
此戰失敗後,漢人失去此地統治權長達四百年,毛主席一語道破原因
幽雲十六州,也稱燕雲十六州,位置就是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區,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北部的一個屏障,中原王朝如果控制住此地,將依靠山脈遏制住遊牧民族騎兵的南下。反之,北方遊牧民族得到此地,那...
宋太宗趙光義乾的最缺德的一件事,不是臨幸小周后
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場戰爭第43戰|四攻太原(北宋)戰爭概述: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宋太祖趙匡胤及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發動了統一中原的戰爭,滅蜀,平後唐,並於
沒有能收回幽雲十六州,宋朝「先南後北」的戰略究竟是對是錯?
北方幽雲十六州一直控制在遼國人手裡,這幾乎相當於在宋朝君臣的頭頂懸著一把利劍。宋朝的首都開封位於中部的平原之上,四周沒有任何的山脈作為依託,唯一的屏障就只有黃河。但是在冬季黃河會結冰,這下子都...
周世宗柴榮不死,燕雲十六州早收復!趙匡胤真比柴榮差這麼多嗎?
周世宗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能夠贏得這樣的美譽,其個人能力、魅力等等都是一等一的,柴榮生前將後周經營的非常強盛,在高平一戰中對陣北漢和契丹聯軍力挽狂瀾獲得大勝,自此在於北方政權的對敵中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