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聯曹擊關羽是戰略失誤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自率主力攻曹操的征南將軍曹仁於樊城,曹操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督七軍三萬人救樊」。

八月,大雨連綿十餘日,漢水泛濫,平地五六丈,「禁等七軍皆沒」。

關羽遂生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面對如此形勢,曹操聽取了司馬懿和蔣濟的意見,作出了聯吳擊關羽的決策,「許割江南以封權」,讓孫權出兵攻打關羽,一方面派平寇將軍徐晃馳援曹仁。

收到曹操承諾的孫權遣呂蒙襲取南郡,南郡一失,勢窮的關羽不得不南還退保麥城。

然而士卒已被呂蒙安撫攻心,無心戀戰,孤城難保,不得已率十餘騎逃出麥城,在章鄉(一說臨沮)被朱然、潘璋二軍圍堵,最終被潘璋手下的馬忠擒獲,關羽和其子關平均被斬首。


對於這一歷史事件,很多人認為孫權聯合曹操攻打關羽是戰略上的錯誤,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史書中不難看出,在三國中,孫吳對於曹、劉的策略,最富變化。

起初魯肅主張聯劉抗曹,到了後來呂蒙代魯肅為都督,則主張攻取關羽。

對於這兩種主張,一般褒魯肅而非呂蒙,認為非孫劉聯合不足以抗曹,如果孫劉相爭,必然給曹操以坐收漁利之機。

從謀劃如何打敗曹操的角度說,這一說法不無道理,但這是客觀上把曹操置於非正義的一方,著眼於如何打敗曹操,愚以為這是屬於非歷史的觀點。

而事實上,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各是相對獨立的三個實體,各自決策的出發點,均在權衡三方關係,進而考慮自己的利益所在。

這是一個三角的關係,對任何一方來說,其他兩方都是敵人,任何一方發展起來,單獨坐大,對自己都是不利的。

聯合一方對另一方,抑制、削弱另一方,於己都是有利的。


由此看來,就東吳的利益來說,沒有孫劉聯合就沒有赤壁的勝利。

但後來劉備勢力迅猛發展——西取益州、北拿漢中,關羽又在荊州坐大,向東對孫吳構成嚴重威脅。

而相比之下,曹操自赤壁吃了敗仗後,也曾在此後的幾年內多次對孫權發起進攻,除了逍遙津和濡須口孫權軍處於下風,其他的戰鬥基本上屬於勞師無功,兩家持平。

就當時軍事態勢來說,關羽(劉備)對東吳的威脅遠遠超過了曹操的威脅。

因此,孫權聯合曹操進攻關羽,在戰略上也是合理的。


最後說一下這場戰爭產生的影響吧,魏吳聯合抗擊關羽的戰爭以關羽的失敗被殺結束,之後的蜀對吳的復仇戰爭也以劉備夷陵慘敗,病死白帝城告終。


可以說,是這場戰爭最後把三國的歷史地位、割據地理形勢確定了下來。

對於曹魏方面,解除了關羽的威脅,鞏固了南線,有效控制了襄樊一帶,使之成為南拒孫權、西扼蜀漢的重要據點。

孫權也如願以償的奪回了荊州諸郡。

而只有劉備成了輸家,丟掉荊州深深制約了蜀漢的發展,從此基本註定了蜀漢只能偏安一隅的歷史局面。

劉備復仇不成再遭大挫,諸葛亮只好棄荊州而退保巴蜀。

之後,諸葛亮北伐只能北走漢中一途,儘管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也是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關羽守荊州是錯誤

荊州據後漢書地理志有七個郡。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魏蜀吳瓜分了荊州。曹魏占:南陽郡、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東吳占:半個南郡、半個江夏郡。蜀漢占: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公元210年劉備向...

關羽的最後一戰

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襄樊戰爭,是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此役中蜀漢大將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蜀漢失荊州,與東吳關係惡化,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文人筆下平庸屬歪曲:魯肅忍辱負重促孫劉團結

將帥的才能,並不只限於排兵布陣,縱橫沙場。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群星燦爛,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卻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無論在小說或在影視、戲劇中總是被人忽視,乃至遭到貶損,這便是東吳大將魯肅。在羅...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

東吳四英傑都非等閒之輩

東吳四英傑是指在東漢末期及三國早期的孫吳重要大臣,分別為周瑜、陸遜、魯肅、呂蒙。他們皆是吳大帝孫權的心腹近臣和孫吳政權的股肱之臣,先後為孫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大業。四人並提的說法最早出自陸機的...

關公文化|鎮守荊州

荊州東扼江東,北控江北,號稱「天下中心」,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大集團軍事角逐的戰略核心地帶。 211年(建安十六年)十二月,劉備率數萬將士溯江西上,向益州進軍,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