詫異歷史: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探尋八陣圖與軍事應用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詫異歷史: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探尋八陣圖與軍事應用之謎!

八陣圖是諸葛亮在軍事上了不起的一個創造。

傳說它變幻莫測,威力無窮。

但是,八陣圖怎麼行軍布陣呢?如何變幻陣勢呢?

八卦圖

目前學者對八陣圖的研究資料十分有限。

歷代詩人墨客對八陣圖多有讚美之詞。

大曆元年,即公元766年,詩人杜甫初到夔(kui)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憑弔了當年諸葛亮構造的八陣圖遺址,寫下了 詩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詩人把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功與構造八陣圖之名,足見八陣圖的歷史價值。

成都武侯祠上的碑刻也寫道:「一統經綸未志愁,布陣有圖誠妙略。

」「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

」諸葛亮一生戎馬倥傯,確實離不開八陣圖。

諸葛亮(網繪圖)

八陣圖也被小說家加以神化。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八陣圖「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

」陣內怪石崢嶸,江濤怒吼。

三國時期東吳名將陸遜不識八陣,沖入陣中,陣內突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

雖左衝右突,卻不能出陣。

八陣圖的威力來自它的布局有方,可分可合,可定可變。

八陣圖是按照八卦的原理布置兵力。

八陣有八個門,分別為休、生、傷、杜、景、死、警、開。

其中生、景、開是吉門,剩下的都是凶門。

全陣用14000馬軍,50人為一對,共280對;步軍10000人列為200隊,馬軍步軍相互配合,又可輪換以便進行戰時休息,保存實力,隨時改變陣圖,迷惑敵人。

諸葛亮做八陣圖是對歷史上陣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東漢學者鄭玄注《周禮》時指出,春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曾在兵法書中講述八陣之法。

《隋書·經籍志》一書著有「孫子八陣圖」一節,可惜內容散失,不過,這也說明八陣圖古已有之。

1972年,山東臨沂縣銀雀山出土的《孫子兵法》殘劍中,其中有一節是《八陣篇》。

諸葛亮吸收和繼承了歷代軍事家在八陣法中的精華,創造性的加以發展,因此後人說他的八陣法源於孫武,又不像孫武。

八陣法諸葛亮行兵作戰的常用之法。

從古籍上看,至少有三處遺址使用過這種方法。

第一處是在陝西勉縣定軍山附近。

干寶《晉紀》中說:「諸葛孔明於漢中積石作壘,方可數百步;四郭又聚為八行,相去三丈許,謂之八陣圖。

定軍山

諸葛亮北伐大本營

第二處在川東奉節縣長江邊上,就是陸遜被困的地方。

據《水經·江水注》記載:「江水又東經諸葛圖壘南。

石磧平曠,望皆川陸,有亮造八陣圖,車跨古壘,皆壘細石為之。

自壘南去,聚不成八行,行間相距二丈。

第三處在四川新都縣北三十里的牟彌鎮。

據《大明一統志》記載:「武侯八陣圖,土城四門,中起六十四魁,八八為行。

」可見,八陣之法是諸葛亮的常用之法。

不過,奉節縣長江邊上的八陣圖不是實戰的遺蹟,而是用來訓練八陣法德地方。

八陣圖在戰爭中的應用、變化究竟如何,現在還只是略知一二

隨著考古挖掘的發現,也許能提供古代八陣法的更多資料。

八陣圖是一份軍事史珍貴的遺產,值得我們花精力破解此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釋《八陣圖》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首詩大意是三國諸葛亮的功勳最卓越,他創製的八卦陣流傳後世。江水東逝,石頭依然如故。遺憾的是,當年沒有吞併東吳。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一代英雄的嘆息。

諸葛亮八陣圖的虛實

《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後乘勝進軍,理夔關不遠,見前面臨山傍水,一陣殺氣沖天而起。派人去查看的人回報說,江邊只有亂石八九十堆,並無人馬。陸遜直入石陣觀看,忽然狂風大作,飛...

諸葛亮的《八陣圖》就是一座石陣?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避亂成都時期,曾多次遊覽武侯祠,並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比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讚美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功蓋三分國,名成大陣圖」則是讚美其豐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