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牛人,雖未稱霸,卻獨戰春秋五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前643年,楚成王熬死了第一個對手,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得管仲輔佐,英雄一時,想打誰便打誰,唯獨對楚成王毫無辦法,只能玩陰謀詭計,不敢硬碰硬。

齊桓公死後,春秋舞台的主角暫時出缺,大家把眼光瞄向了此時最有實力的楚成王和秦穆公,這兩位高姿態假客氣,互相謙讓著,這時忽然中間閃出一個人人來說,少了張屠戶還得吃豬肉,沒人上還是我上吧。

這個二百五就是宋襄公。

他突然跳上舞台,也不管導演和劇組願意不願意,就很認真地表演起主角來,先是平定齊國內亂大出風頭,又生出稱霸舞台的不切實際念頭,召集陳、蔡、許、曹、楚等國君在盂地會盟(或作霍,在今河南)開會,想讓大家承認他的一哥地位。

楚成王被宋襄公氣樂了,他氣勢洶洶地帶兵去參加會議,會議期間一言不合,就把宋襄公拿下拘禁起來,再押著宋襄公,去攻打宋國。

如一隻老貓玩弄小鳥一般,玩夠了,又把宋襄公放回去,看宋襄公繼續表演。

宋襄公不負眾望,繼續不自量力,率兵與楚國對峙,泓水之戰,敗的一塌糊塗,從此徹底失去上台的資格。

對於宋襄公來說,楚成王是他霸主的終結者,無論從哪方面說,楚成王都比他更像這一時期的霸主,只不過,這時候的楚成王,有霸主之實,卻無霸主之名,他根本就沒有稱霸的心思,覺得這個虛名不要也罷,還是多占點土地,搶點人口糧食來的實在。

霸主這個名詞,今天聽來不好聽,其實在當時,並不是霸道總裁的代名詞,而是諸侯長,也成方伯,最大的政治好處是,可以假借周王的名義,把周圍比自己弱小的諸侯拉出來吊打,而不必顧及國際輿論。

此時的楚成王,雖然被周天子授予向南方擴張的權力,但並不以為然。

楚國做事,從來不怕國際輿論,南方本來就是楚國的勢力範圍,不管周天子授不授權,該打還得打。

楚國人在外交上不講道理,在內政上不講規矩,在日常生活中,絲毫不壓抑自己的蠻夷天性,情緒化做事,喜怒哀樂都寫在一張臉上。

如果時光倒退,我們回到那個時期的楚國,你會發現從國君到平民,都是清一色的李逵作風,你可以說他們沒有是非善惡觀念,但不得不承認,他們一個個天真率性。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楚武王敢反潮流稱王,楚文王江山美人一起要,相比之下,楚成王假意向周王朝和齊桓公低頭,已經算是楚國比較虛偽的人了,換了他爸爸和他爺爺在召陵,一定是這樣的語氣:打便打,囉嗦什麼?

公元前637年,楚成王迎來了和他做對手的第三位霸主,在外流亡多年的晉公子重耳,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

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重耳讚賞楚國對外擴張有術,並對楚成王的款待表示感謝。

為使這份感謝更實在些,當場便開了空頭支票:若將來自己當了國君,晉楚兩國交戰,他將命令晉軍退避三舍。

這張支票開的有問題,這時候的重耳,並沒有把握能回國即位,他這張支票,分明是乞求楚成王不僅能好好招待他,還能以楚國強大的國力,助他回國即位,可惜楚成王並沒有接這個話茬。

最後幫助重耳變成晉文公的,是秦穆公。

秦穆公這份大恩大德,比楚國更深重,所以重信譽的晉文公,終身都不與秦國為敵。

楚成王的恩德少一些,這個人情帳也更好還一些,只需戰場退避三舍就兩清。

城濮一戰,晉文公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退避三舍,還清帳後,又大敗楚軍。

這次戰役,與楚齊在召陵對峙不同,打真軍,令楚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遏制了楚國向北擴張,終結了楚軍與中原諸侯作戰的不敗神話,意義巨大。

與秦國遭受大敗兩次便元氣大傷不同,楚國地處南方,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有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抗擊打能力。

城濮之戰後,經過數年休整,楚國就又恢復戰力,實力不減當年。

晉文公逝去後,舞台主角再次出缺,長壽的楚成王和繼霸晉國的晉襄公之間又開始掰手腕。

晉楚兩國軍隊再次在泜水對峙,情形卻與城濮之戰大不相同。

城濮之戰是一幕正劇,而泜水之戰則完全是一幕鬧劇,沒有交戰便各自退兵。

晉楚兩國平分秋色,誰也奈何不了誰,泜水之戰之後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南北雙霸時期,晉襄公守住了晉國霸業,忙著去折騰內政,楚成王也騰出手來,不必擔心中原地區又新崛起的霸主,安心去收拾楚國東南的小國。

秦穆公則撤出與中原諸侯的競爭,正忙著虐西戎。

晉楚秦等強國都忙著看家護院,中原地區竟然迎來了短暫的和平。

可見霸主的存在,於他們自己都是千秋功業,但這功業,除了光環,還有小國忍氣吞聲的血淚。

楚成王在位時期,先後滅亡貳、谷、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國。

滅國行為的正當性,有待商榷,但純以軍功論,這一成就其實遠遠超過了他的那些所謂霸主對手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那些還沒有完全拋棄「禮樂」的春秋霸主們

眾所周知,西周是一個封建制的國家,所謂封建制就是周武王滅商後把王室宗親、開國賢臣分封各地,建立藩國,以此作為天子的屏障。比如說像武王的四弟周公旦,就被分到現在山東濟寧地區,成了魯國的國君,大名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