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還沒有完全拋棄「禮樂」的春秋霸主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眾所周知,西周是一個封建制的國家,所謂封建制就是周武王滅商後把王室宗親、開國賢臣分封各地,建立藩國,以此作為天子的屏障。

比如說像武王的四弟周公旦,就被分到現在山東濟寧地區,成了魯國的國君,大名鼎鼎的姜子牙被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

然後在周公旦完成平定三監之後,又重新進行了一次分封,據《荀子》說,「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周公旦還制禮作樂,也就是」禮樂「的由來。

禮,是維護統治者等級制度的政治準則、道德規範和各項典章制度的總稱,後來發展為區分貴賤尊卑的等級教條。

樂,則是配合各貴族進行禮儀活動而製作的舞樂,舞樂的規模,必須同享受的級別保持一致。

「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

有別有和,涵蓋了鞏固周人統治的兩方面。

第一位霸主齊桓公

封建制本來的意圖是想通過同姓、同宗的地方政權來鞏固中央的政權,禮樂是通過宗法制讓天子的權威得到鞏固,中央王朝對地方的統治得到加強。

但是事與願違,周天子無法保證每個繼承人都能做到賢明睿智,而諸侯的明主卻層出不窮,此消彼長,再加上鐵農具的出現提升了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發展到後來,諸侯的勢力越來越大,周天子的地位反而越來越低。

到了西周末期,隨著周幽王的腦殘發作和犬戎的大軍殺入,周天子就成為名義上諸侯的共主,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封建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相互混戰,天下大亂,由此進入了春秋時期。

受盡磨難的晉文公

所謂春秋霸主,是指在春秋時期那些國家實力特彆強大的諸侯,他可以召集諸侯集會並發號施令。

雖然關於春秋霸主的提法有很多,但得到廣泛認可的還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這個組合。

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時期最為標準的兩位霸主,實至名歸,史稱「齊桓晉文」。

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過,沒有爭議。

秦、楚兩國雖不被中原國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莊王不論才幹、功績都十分顯著,無法埋沒,尤以當今視角來看,這兩位有相當高的認可率。

慧眼識人的秦穆公

至於宋襄公,雖說沒有稱霸的絕對實力,還敗於泓水之役,以至於現在大家都說他多麼愚蠢,多麼迂腐。

但卻不知道的是,宋襄公所遵循的」講仁義「才是禮樂制的突出體現,根據周朝的禮樂制,戰鬥需要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然後雙方軍隊列陣完畢才進行堂堂正正的對決的,類似於「決鬥」這種形式。

宋襄公遵循周禮,等到楚軍渡河後再展開決鬥,這正是貴族風度,符合周禮要求。

在還沒有徹底「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宋襄公的行為其實是得到很多諸侯國的認可的。

因為宋襄公的仁義絕不是僅僅嘴巴上說說的,而是確確實實地貫徹到實際行動中。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至於其他四位霸主,也不乏仁義之舉。

例如齊桓公,當邢國遭到狄人的入侵時,不僅自帶糧食出兵幫助邢國擊退狄人,而且還幫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

當狄人侵犯衛國時,齊桓公帶兵打跑狄人並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便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得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晉文公重耳在父親晉獻公去世後,秦穆公就派人告訴重耳可以幫他爭奪國君的位置,但重耳說:「父親死去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我哪裡還有其他的圖謀啊?「。

再如秦穆公,幾次幫助晉國平定內亂,並且先後幫助扶立夷吾、公子圉和重耳三任國君,可以說沒有秦穆公就不會有晉國的強大和晉文公的霸主地位。

即使身處南方,被稱為蠻子的楚國也講究仁義,楚莊王因為陳國大臣夏徵舒為亂,出兵誅殺了夏徵舒,破陳之後準備以陳國故地設置縣。

群臣都向楚莊王道賀,但當申叔時指出怎麼能借著陳國內亂占據其地時,楚莊王立刻恢復陳國朝廷。

真仁義的宋襄公

雖然周朝的禮樂制度從春秋時期開始已經一步步趨向分崩瓦解,直至戰國時期的道德淪喪、弒君背叛,無所不用其極。

但從春秋霸主們的所作所為來看,禮樂還沒有完全遭到拋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