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手段:在分利上給利不給權,以利換權,以小換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匡胤能散財分利,首先是他自己不愛財、不貪財,在錢財這點上想明白了。

成大事者,很多不看中財物和奢華的生活。

因為財物太不穩固了,今天你可能富有一國,滿眼金銀,明天可能成了他人的階下囚,不名一文。

而奢華的生活正是把人拖入不思進取、不圖遠望道路的勾魂牌。

趙匡胤當了皇帝後,他的家人曾對他說:「你當了這麼久的天子,難道不能用珠寶裝飾轎子,出入皇宮嗎?」趙匡胤說:「我以四海之富,宮殿全部用金銀為飾,也完全可以辦到,但要知道,我要為天下守財,豈可妄用?古人稱『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如果用天下的財富來奉養天子一個人,讓天下之人仰賴誰呢?」

吳越王錢俶曾向趙匡胤獻上一條寶犀帶,趙匡胤看了這條犀帶,說:「朕有三條寶帶,與此不同。

」錢傲聽趙匡胤這樣一說,大為愧服。

作為一國之主,所關心的是什麼,直接體現出他的治國水平。

吳越王只知道以奇珍異寶為寶。

趙匡胤則正相反,表現了高人一籌的境界。

趙匡胤在分利上最明顯一著是給利不給權,以利換權,可謂以小換大。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人們很熟悉。

那些被半逼半勸解除了兵權的節度使不是捨己為人的先進模範。

他們在交權時有的向趙匡胤講起了自己一生在刀叢中拚命的苦日子。

趙匡胤也知道他們的意思,無非是多要些錢與待遇罷了,便說:這都是以前的事了,大家都辛苦了,我不會虧待各位的。

於是大家心照不宣,盡歡而散,到了第二天,都呈上辭職書,趙匡胤一律批准,同時給予優厚的待遇,讓他們安安心心地養老去了。

趙匡胤深知,收了人的權,再不給人利益補償,豈不更危險。

這實際是一種經濟贖買政策。

在這種政策的導向下,從宋太祖時開始,武將掠取土地、經營謀利、聚斂財寶的風氣就已形成,並且逐漸盛行。

宋太祖對此一般聽之任之。

在他看來,只要他們不危及皇權統治就行。

不但對那些不放心的老臣,即使是正當用的新寵,趙匡胤也是給錢不給權。

曹彬是消滅南唐的大功臣。

在開始安排曹彬討伐南唐時,趙匡胤對曹彬說:「等你給我活捉了李煜(南唐國主),我讓你當宰相。

」滅了南唐之後,與曹彬同行的潘美,想起趙匡胤的事前許諾,就向曹彬表示祝賀。

曹彬說:「不用賀,陛下不會賞我宰相之位的。

宰相是最高的官,若賞賜到了頭,以後還拿什麼來賞賜?」潘美不信。

趙匡胤見了二人,稱讚曹彬勞苦功高。

接著說:「本來要授卿相位,可是北邊的劉繼恩還未消滅,你還是再等一等嗎!」潘美聽了此話,不禁望著曹彬發笑。

趙匡胤發覺,就詰問潘美,潘美只好據實回答。

趙匡胤一聽也不禁大笑。

於是另外對曹彬再賞錢50萬。

曹彬退朝後對潘美說:人生何必非做宰相,好官不過是多得錢罷了!曹彬的話既是真心話,又是說給趙匡胤聽的。

他了解皇帝寧可讓臣下喜歡錢,也不願讓他們喜歡權。

自己表明心跡,讓皇帝放心。

趙匡胤分利,也是籠絡人心的一種方法。

給人以利,人才會死心塌地的為你賣命。

否則,他們就會從邪門歪道去謀利。

剛奪了皇位後,邊境的安寧至關重要,因為外面強敵林立,內部人心未穩,如果邊境再亂了,大局就失控了。

趙匡胤選取最信任的人去守邊。

但信任歸信任,利益歸利益。

趙匡胤為了讓他們安心守邊,給予這些邊將不少特權,如優恤他們的家屬,多給俸祿,加官晉爵,允許他們在轄區內從事貿易,特免徵稅。

邊將每次來朝,太祖必定召對命坐,厚為飲食和賞賜。

太祖認為只要財用豐盈,這些邊將能稟承君意,作為皇帝就是減少後宮、克勤克儉來籌集邊費,也在所不惜。

太祖曾經命令有關部門為洛州防禦史郭進修造住宅,廳堂全部用琉璃瓦。

有人說這種待遇只有親王、公主才能享受。

太祖生氣地說:郭進控扼西山十多年,使我沒有北顧之憂,我視郭進難道薄於兒女嗎?趕快前往督役,不要妄說。

趙匡胤還認識到了官員的俸祿和廉潔之間的關係,提倡高薪養廉。

開寶四年(971年),他曾下令說:官員不廉潔那麼政局就會不穩,薪俸不足則饑寒交迫,因此,為了侵漁和奪取一點點小的利益就損害騷擾老百姓,究其原因是由此而引起的。

既然要責令他們廉潔奉公,當然也應該向他們表示皇上倍加的恩惠。

從現在起各道、州幕職官員,並依照州、縣官的條例設置出領薪俸的人戶。

趙匡胤雖然對臣下大施恩惠,百般優待,但不是毫無原則,有求必應。

對貪贓枉法、玩忽職守、枉殺百姓、經商營利的,都嚴懲不貸。

以利籠人的至高境界是以利套人。

抓住你愛財的毛病施之以利,不但籠絡住你的心,還束縛住你的心。

宰相趙普愛財出名。

一次,南唐國主李璨曾送五萬兩銀子給他,趙普想發財卻不敢收,怕別人說他裡通外國,便向趙匡胤報告了這件事,請示該如何處置才是。

趙匡胤說:他既送來,也不可不受,你既向我匯報此事,我也不懷疑什麼。

趙匡胤雖這樣說,可趙普還是不敢收下,他一再叩頭辭讓,趙匡胤說:這並不只是你個人與南唐之間的事,宋朝作為大國,體面不能丟,不可自為削弱,當使南唐對我們感到神秘莫測,這才是我的本意。

趙普這才敢收下這份重禮。

趙匡胤要趙普收下銀子,他是想讓趙普在內心深處留下一個無法消除的陰影,讓他總為此事而內心不安,讓他不敢對自己有任何的隱瞞。

這就是趙匡胤對趙普施加的最有效最深沉的控御。

後來南唐國主派其弟李從善來宋覲見,趙匡胤在正常的賞賜外,又密贈他5萬兩白銀,與南唐國主送給趙普的數目一樣。

此事傳到南唐,使他們的君臣都很震駭。

趙匡胤是藉此事向南唐表示,自己對於臣下與你們的一舉一動都洞若觀火,而你南唐想在我們君臣之間搞什麼花樣,只不過是枉費心機。

同樣是五萬銀子,這一收一放,起到多層效用,一箭雙鵰。

趙匡胤分利更有一種和平主義傾向,不願拿軍隊百姓的生命去冒險的深遠思想。

他為天下守財,生活儉樸;而為天下用財時,出手慷慨。

宋太祖討伐平定南方各國時,沒收其府藏另外貯存為一庫,叫做「封樁庫」,每年國家財政支出後的剩餘部分也存入其中。

他曾經對親近的臣子說:「後晉的石敬瑭割讓幽燕地區的各州郡給了契丹。

我憐憫那八個州郡的百姓長久淪陷於契丹的統治之下,等到庫藏積蓄到500萬緡,就派人到契丹去贖回這些州郡。

如果契丹不聽,則拿出這些錢招募士兵,以圖謀攻取。

」他還說:「遼兵數次侵擾邊境,如果我用20匹絹的價錢收購一名遼兵首級,遼軍精兵不過10萬人,總共只需花費我200萬匹絹,而遼兵就會被我消滅殆盡了。

」他的算法過於簡單,但無論募兵也好,贖買也好,都是不願人民受苦,希望以金錢換土地的方式解決問題。

趙匡胤是雄才之主,不避艱險,有此賄賂政策實出有因,那就是宋的軍事實力遠負於契丹。

換土地、釋兵權這些做法固然不如屠殺功臣來得徹底,但能減少風險和人民的損失。

從這點講與能分利的人合作起來風險更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散聞軼事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

宋太祖趙匡胤祖上幾輩為宦,多為文職

宋太祖軼事 宋太祖趙匡胤祖上幾輩為宦,多為文職。其父趙弘殷驍勇,善騎射,於戰陣中得顯赫功名。後漢乾祐中,趙弘殷率將士與蜀軍會於陳倉,剛一交戰左眼就被流矢射中。負傷後他卻「氣彌盛」,一舉大敗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