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眸: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煮酒君本文為今日頭條特約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權更迭,無一不是依靠著戰爭推動的,即使有所謂的禪讓,譬如「黃袍加身」這樣的事例,那也是軍隊譁變在前,兩手空空的周世宗只得退位,將政權移交給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
饒是如此,登上帝位的趙匡胤,作為創業皇帝,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也歷盡戎馬艱險才能穩住政局。
正因為政權轉移如此艱辛,新朝建立通常伴隨的結果是,國家的經濟頻臨崩潰邊緣,百姓的生活陷入水火之間。
所以,新的皇帝上台,對民必須要實行輕徭薄賦、寬法省刑的政策,這樣才能鞏固統治。
對吏,則勵精圖治,廣開言路,增加官員的向心力,為新王朝長治久安打基礎。
宋朝時,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匡義兄弟二人連續四十年的執政,國庫逐漸充盈,百姓基本上能夠安居樂業。
經濟與趙宋建國初期相比有了極大的發展。
但是隨著宋真宗趙恆的即位,朝廷崇尚奢靡之風逐漸盛行,仗著府庫豐實,上到皇帝,下到大臣,已經忘記建政時的艱辛,像歷史上所有王朝,在鼎盛時期必會走向墮落的一樣,越來越腐朽墮落。
其後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時代,北宋建國已逾百年,朝綱更加敗壞,社會矛盾達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
北宋政權靠著官僚和地主的支持建立起來的,為了鞏固其統治,對於大官僚大地主兼并農民土地,完全採取放任態度,致使土地高度集中。
一方面,農民大量的破產,生活日益貧苦;另一方面,地主隱瞞土地和產量,造成全國耕地「賦租所不加者十居其七」的嚴重逃稅現象,導致國家財政收入日益匱乏。
而且,北宋軍功官爵非常之多,又加上科舉考試選拔的官員,整個官僚機構臃腫龐大,人浮於事,所謂「冗官、冗兵、冗費」有增無減,財政虧空,簡直難以為繼。
北宋採取「荒年募兵」的辦法,兵是越來多,但是能夠打仗的卻越來越少。
軍隊內部軍法廢弛,軍紀敗壞,軍政無能,根本不能抵禦來犯之敵。
而北宋朝廷對此毫不在意,竟然還建立了空前龐大的禁軍和湘軍。
本來讓已經捉襟見肘的朝廷財政,更加雪上加霜。
軍隊不堪一擊,直接影響邊疆的穩定。
宋軍在於契丹、西夏的對抗中,連連失利,以至於在「澶淵之盟」中簽訂了屈辱的合約。
將大量的白銀、絹帛、茶葉送給契丹,以換取苟安的局面。
這種對外,無力消除邊患,只能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對內,不僅加重了百姓經濟負擔,更傷害了民族自尊心,使得百姓與朝廷的關係日益對立。
同時,五代時期,後周堅決禁止的佛教,也在宋太祖趙匡胤的支持和保護下,大加發展,到宋朝後期,全國僧尼多達五十萬,而且道教的發展也異常活躍。
大量的僧侶占有巨量的土地,卻不事生產,不納賦稅,成為國家財政巨大的漏洞。
王安石曾經在《感事》詩里寫道:「賤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豐年不飽食,水旱尚何有。
雖無剽盜起,萬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為,十室災八九。
」可見其百姓的艱苦。
宋朝皇帝對此現狀也並不是麻木不仁,無動於衷,並非沒有改革的想法,譬如也實行過「慶曆新政」,但是改革之初即告夭折。
英宗執政後,也對於官員考核和科舉考試製度進行了改進,對於解決「冗官」問題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但是英宗英年早逝,並未進行下去。
等到宋神宗即位後,國家已經到了不改不能維持的地步,所以,神宗的思革流弊,以圖重振大宋往日繁榮景象,實現「富國強兵」的最終目的也便成了必然。
宋神宗趙頊登基之前,為淮陽郡王。
當時韓維是趙頊手下很倚重的幕僚。
因為韓維與王安石交往很密切,每次趙頊誇獎韓維的分析見解時,韓維從不掠美,主動和趙頊介紹「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
所以,當趙頊登基後,立即想到王安石,希望讓他幫助實現「強兵富國之計」。
宋神宗治平四年正月,趙頊正式登上皇帝位。
幾個月後,神宗就召王安石為江寧知府。
同年九月,王安石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到達京城後,神宗立即找來王安石見面,聽取他對於宋朝改革的看法。
王安石改革的要點大致有幾個方面。
一是青苗法。
規定各地政府每年夏秋青黃不接時,貸款給農戶,收成後,加息十分之二隨夏、秋兩稅納官。
其用意在於使農民免收兼并勢力的高利貸的盤剝,朝廷也能從獲取「青苗利息」的可觀收入。
二是農田水利建設。
規定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居民按戶等分派。
凡單靠居民無力修建的,不足的部分可以向朝廷貸款,利息一分。
對於提出興修項目以及能夠出財力、組織民眾興修者,等到施工完畢按照功利的大小進行獎勵。
各級官吏能夠興修農田水利,也依照功績的大小給予提升。
在王安石政策鼓勵下,短短几年,宋朝全國的興修水利工程達到一萬多處,使三十六萬多傾農田得到了灌溉,大量的鹽鹼地和沙漬地成為肥沃的土地。
三是方田均稅法。
全國進行土地清理,丈量清楚後的土地按照畝數和土地肥沃程度分出五種等級,進行註冊,確定稅額的高低。
如此一來,自耕農的納稅有所減輕,但是大量隱瞞土地的地主豪紳卻不得不多納稅。
四是,募役法。
即把原來按照主戶戶等輪充差役的辦法,改由州縣出錢募人應役;募役的費用,由主戶按照戶等高下分擔。
原來有差役負擔的人家所交納的」免役錢」、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官戶、司觀戶以及郭戶(城鎮工商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必須按戶等出「助役錢」,數目比免役錢減半。
這樣一來,使得農村免除了苛刻的差役,農業生產有了較多的勞動力。
五是,推行市易法。
由政府撥款,在京師開封和杭州、成都、廣州、揚州等一些商業發達的城市,設置「市易務」。
以平均收購商人滯銷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時再賣出去。
也可以向「市易務」交納抵押品為條件賒貸給商人販賣,同時商販還可以向「市易務」貸款,都以半年利息一分或者全年利息二分計算。
「市易務」用國家的力量來限制大商人對於市場的操控,對於物價的穩定,增加國庫的收入,同時打擊了大商人的利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是,均輸法。
從前宋朝東南六路每年要按照朝廷規定的品種和數額,向京師供應物品,以備皇室和朝廷使用,但往往出現供需參差,往返徵調,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改革後,總管東南六路賦入的發運使,在採辦供應時,可以「徙貴就賤,用近易遠」,這樣既保證了朝廷的需要,同時也減少了政府對百姓的增加的負擔。
七是置將法。
把禁軍按照部屬各固定在一定轄區,由固定的將官,就地加以訓練。
讓其職責分明,加強邊防力量。
八是保甲法。
把農村住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擇選住戶中最有財力和才能者擔任保長、大保長和都保長。
同保人戶互相監察舉報違法行為。
否則連坐處罰。
一家有兩丁以上者出一個為保丁,加強對於農民的監督和鎮壓,執行「處突維穩」的作用。
九是推行保馬法。
規定開封府以及附近地區的保甲或者義勇,可以養馬一至兩匹。
馬匹由官府供給,養馬戶可以免除一定的賦稅,不過馬匹死亡要賠償。
目的減少官方養馬的浪費,同時增強戰爭時期,馬匹的供應。
十是,改革科舉和學校制度。
罷掉詩賦以及明經等科目,強調學以致用。
以經義策論選拔進士。
目的為國家選撥實用性的人才。
通過以上十個方面的改革,王安石力圖實現宋神宗的「富國強兵」的計劃。
不過,如此大刀闊斧的改革必然會帶來社會各階層的震動,尤其讓既得利益集團的感到憤怒。
當王安石將改革方案和目標提出來後,他不僅要面對地方豪紳的質疑,還要受到朝中保守勢力的反補,更為要命的還有「改革派」皇帝宋神宗的掣肘,而等待著他的將是一場艱苦的改革之戰。
本文為歷史作家,歷史研究者,頭條號簽約作家煮酒君,首發頭條號。
看完朋友,記得關注隨手煮酒君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內容等著你~~~
本文為今日頭條特約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宋朝曾大搞軍事改革,為何對外戰爭仍屢戰屢敗?
宋朝第六位皇帝趙頊廟號為「神」,在封建迷信的社會環境中,「神」這個字就顯得更為重要。有人說宋神宗在位雖不到二十年,但對國家懷有一腔熱血,堅持通過變法改善國家狀況,值得後世歌頌。實際上,當初之所...
中國繼商鞅之後最偉大的改革家,卻被否定了上千年近代才得以正名
歷朝歷代的變遷,都離不開戰爭的推動作用,即使是和平換代,其背後也隱藏著腥風血雨。開國者有時候必須一生戎馬才能穩住局面、最終一統全國,例如:大宋開國之君——趙匡胤。正是因為權力的轉移過程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