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 史學界對宋朝杯酒釋兵權的爭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杯酒釋兵權」這個歷史事件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反映,對其評價卻爭議較大。

有人認為:幾乎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有殺功臣的行為,但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卻使用和平手段,不傷君臣和氣就解除了大臣的軍權威脅,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

但是其歷史影響卻遠遠不是這樣簡單。


也有人認為:宋太祖專力鞏固中央政權,「杯酒釋兵權」含有對內嚴防的性質,直接造成內政腐朽。

在外患強烈的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

軍事積弱,還使兩宋亡於社會制度落後於自己的遊牧民族。

宋朝確立的文人治軍的軍事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造成強唐滅亡的藩鎮軍制,其出發點是好的,結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進的。

而兩宋亡於遊牧民族原因則是多方面的,與兩宋朝對峙的先是遼、夏,再是遼、金,最後是金、蒙,從作戰態勢來看,北宋面臨的是兩線作戰只能主守;更重要的是此時的遊牧民族不但具有勇猛強悍、靈活機動的特點,而且已經跨過農業社會門檻,實現了封建化,農業生產力得到了初步發展,兼具遊牧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優點。


多方爭論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一事,歷來的史學家大都深信不疑,而且廣泛流傳。

但也有學者經過考證,對這件事下了這樣的評價:故事性強、子虛烏有。

認為「杯酒釋兵權」實有其事的論者,主要依據是北宋中期以來的一些史籍的有關記載。

現存「杯酒釋兵權」的最早記載,是北宋丁謂的《丁晉公談錄》(以下簡稱《談錄》)和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以下簡稱《筆錄》)。

《談錄》記述了趙匡胤與趙普關於此事的一段對話。

趙普對趙匡胤說,禁軍統帥石守信、王審琦兵權太重,「皆不可令主兵」。

趙匡胤聽後不以為然,認為石、王這兩位老將是自己多年的老朋友,決不會反對自己。

趙普則進一步做工作,說石、王這兩位老將缺乏統帥才能,日後肯定製伏不了部下,後果將不堪設想。

趙普終於說服了宋太祖,罷了兩人的兵權。

《筆錄》則更明確地記述道:相國趙普屢以為言,宋太祖「於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舊相樂」,最後讓他們「自擇善地,各守外藩,勿議除替」。

事隔半個世紀的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以下簡稱《紀聞》)中,對此事的記載更為詳細,稱宴會的第二天,趙匡胤的部將個個心領神會,「皆稱疾,請解軍權。

上許之,皆以散官就第」。

上述三種記載,矛盾百出。

首先,《談錄》只講罷石守信、王審琦二人的兵權,並無設宴請客這一情節。

而《筆錄》記載罷去兵權的宿將,除了石守信、王審琦外,還有其他幾位將領,並增添了太祖設宴與宿將「道舊相樂」的情節。

後世所謂「杯酒釋兵權」一說,基本上都出於此。

《紀聞》則稱石守信、王審琦等皆被罷軍權,以散官就第,而又大事鋪張設宴道舊情節,繪聲繪影,恍如身歷其境,明顯不可能,距離當事人的時代愈遠,記載卻愈詳,越是不可信。

其次,三書都說此事與趙普有關,但說法卻不一致。

據《談錄》,罷石守信、王審琦的兵權是宋太祖聽了趙普一次談話之後就決定的。

據《筆錄》,則是太祖在趙普多次苦諫之下才「不得已」而罷去他們的兵權。

據《紀聞》卻是太祖、趙普兩人共同謀劃的結果,如此矛盾的說法怎麼沒能成為史實,蓋棺定論呢。

第三,上述三種史料,對石、王被削去兵權後的出路,說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只說「不令石、王主兵」,有的說他們「尋各歸鎮」,有的則說他們「皆以散官就第」。

第四,關於「釋兵權」的內容史學界也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指罷石守信等四人典禁軍,有的則認為主要是為了削弱藩鎮勢力。

另外,「杯酒釋兵權」這樣一件大事,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實錄》和《三朝國史》中,不見一個字。

元末,根據《太祖實錄》、《三朝國史》編成的《宋史·太祖記》對此事也不著點墨,有學者認為這說明這件事發生過的可能性非常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的一個舉動奠定大宋朝的軟弱

----其實宋朝也很有趣(4)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太祖趙匡胤如願登上皇位後,一日閒暇,他召謀臣趙普,問道:「自唐末至今數十年,帝王換了八家,戰鬥不息,生民塗炭,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吾欲息天下之...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簡介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