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新詞研究 - 政大機構典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常敬宇,1995,〈論近十年來新詞語的形成及其特點〉,《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曹煒、龔穗豐,2003,〈試論現代漢語詞彙的形成〉, ...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99137/129861(76%)
造訪人次:36137480
線上人數:366
RCVersion6.0©PoweredByDSPACE,MIT.EnhancedbyNTULibraryIRteam.
搜尋範圍
全部政大典藏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查詢小技巧: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政大典藏
‧
管理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140.119/35617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RIS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617
題名: 現代漢語新詞研究
作者: 金慧蘭Kim,HyeRan
貢獻者: 竺家寧Zhu,JiaNing金慧蘭Kim,HyeRan
關鍵詞: 現代漢語新詞新詞類型新詞構詞形式社會語言學新詞差異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09-09-1815:28:56(UTC+8)
摘要: 新詞反映在某一段時間、在某一個社會環境的變遷下所產生的新事物、新概念和新觀念,從新詞的內容和其形式方面來看,它具有相當鮮明的時代性特色。
本文針對現代漢語新詞進行研究,首先,使用「地區」的概念,以「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通行的漢語新詞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分析漢語共同語中新詞的特點。
其次,本文中現代漢語新詞的範圍還包括「港澳地區」和「新加坡地區」通行的漢語新詞,透過討論這兩個地區廣為流傳的新詞,了解漢語新詞在不同地區之差異。
本文所舉的漢語新詞實例,主要是以收錄於新詞詞典的新詞為主,也包含各種專書和期刊論文及報章雜誌中的新詞。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各章的核心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新詞之界定與範圍,以及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現代漢語新詞形成之背景及當前研究狀況〉,在進入現代漢語新詞的正式範圍之前,本章以海峽兩岸地區為主,來說明現代漢語新詞形成之背景。
並回顧當前兩岸學者們對新詞的研究,以及漢語新詞詞典的出版狀況。
第三章〈現代漢語新詞之類型及其構詞形式〉,針對現代漢語新詞,分析討論其類型及構詞形式的種類。
第四章〈現代漢語新詞之發展傾向及其功用〉,探討現代漢語新詞之類型及其構詞形式,整理出現代漢語新詞之數種發展趨勢,並討論現代漢語新詞對語言文化與社會發展產生了哪些作用。
第五章〈現代漢語新詞在不同地區之差異及其規範問題〉,主要討論在香港和新加坡地區通行的漢語新詞和其特點,並進一步討論現代漢語新詞的規範問題。
第六章〈結論〉,歸納整理現代漢語新詞的特點,並提出一些對未來漢語新詞研究之展望。
如今,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現代漢語,在國際社會上已成為相當重要的全球語言。
因此,本文強調及時整理漢語新詞的重要性,以及未來建立一個全球性現代漢語語料庫的必要性。
本文希望透過對現代漢語新詞的整理,以梳理新詞所產生的社會狀況及詞彙本身的演變過程。
此外,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變化,新詞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湧現,希望語言研究者能繼續關注漢語新詞的產生及發展變化,讓漢語新詞的研究能有更蓬勃的發展及更為傑出的表現。
參考文獻: 說明:1.以下古籍、詞典類、學位論文依其出版年月先後排列,其他書目則以著者姓名首字筆劃為順排列。
2.作者相同的專書,則依出版年月先後排序。
一、古籍[清]李光庭撰,1982,《鄉言解頤》,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2年8月第1版。
民國.高亨、民國.朱東潤撰,1984,《詩經今注:詩三百篇探故》,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2月。
二、詞典類黃麗麗、周澍民、錢蓮琴,1990,《港台語詞詞典》,安徽:黃山書社,1990年第1版。
雷良啟、王瑋,1991,《新詞新義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閔家驥,1991,《漢語新詞新義詞典》,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李谷城,1992,《中國大陸政治術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黃自來,1992,《理論與應用語言學英漢辭典》,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2月初版。
于根元主編,1992,《1991漢語新詞語》,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奚博先主編,1993,《新詞語詞典》,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李行健、曹聰孫、雲景魁等主編,1993,《新詞新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郭熙主編,1993,《漢語新語彙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于根元主編,1993,《1992漢語新詞語》,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邱質樸,1994,《大陸和台灣詞語差別詞典》,台北:台灣珠海,1994年初版。
朱廣祁,1994,《當代港台用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1994年1月第1版。
劉一玲主編,1994,《1993漢語新詞語》,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曹淳亮主編,1994年,《香港大辭典》,廣州:廣州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丁連財等撰文,1995,《現代用語百科》,台北:書泉出版社,1995年初版。
于根元、陳鬆岑、費錦昌主編,1995,《中國語文大辭典》(分類版),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第1版。
鄭定歐主編,1996,《香港辭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竺家寧、黃沛榮、姚榮松、曾榮汾,1997,《大陸用語檢索手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年元月。
李行健,1997,《大陸新詞新語8000則》,台北:五南書局。
Richards,JackC(理查茲),1998,《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ndAppliedLinguistics》(《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香港:朗文出版社,1998年初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八十四年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上.中.下冊),台北:教育部,1998年6月初版。
1998,《新詞語料彙編1》(1996年7月-1997年12月),台北:教育部,1998年11月。
1999,《新詞語料彙編2》(1998年1月-1998年12月),台北:教育部。
汪惠迪,1999,《時代新加坡特有詞語詞典》,新加坡:新加坡聯邦出版社,1999年初版。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2000,《應用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第1版。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1,《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民眾書林編輯局,2002,《漢韓大字典》,首爾:民眾書林,2002年1月第2版。
孫叡徹,2002,《中韓辭典》,首爾:東亞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寫,2003,《新華新詞語詞典》(2003年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月第1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2003,《現代漢語詞典》,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王吉輝,2003,《實用縮略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亢世勇、劉海潤主編,2003,《新詞語大詞典》(1978-2002),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曲偉、韓明安主編,2004,《當代漢語新詞詞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孫洛範、李淑子、安田吉實、箕輪吉次,2005,《Essence日韓辭典》,首爾:民眾書林。
三、學位論文柳多利,1999,《90年代中國大陸新詞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呂昭慧,1999,《現代漢語新詞語料的整理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斐絢,2000,《台灣當代國語新詞探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朴銀婌,2003,《現代中國語的新造語研究》,(韓國)成均館大學校教育大學院碩士論文。
林金珠,2003,《雲林縣國中校園流行新詞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華,2003,《校園新詞探析:以雲嘉地區高中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JinJooYeon,2003,《現代中國語新造語研究──有關於1990年以後出現的社會現象》,(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校大學院碩士論文。
李旻貞,2003,《1990年代以後的中國新造語及其社會文化之反映》,(韓國)韓國外國語大學校教育大學院碩士論文。
李知沅,2004,《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喜真,2004,《漢語新語研究──以1978年以後出現的新語為主》,(韓國)韓國外國語大學校教育大學院碩士論文。
四、專書刁宴娬,1995,《新時期大陸漢語的發展與變革》,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6月初版。
2006,《現代漢語史》,福州:福建人民,2006年第1版。
于根元,2005,《中國現代應用語言學史綱》,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新聞信息中心發布,2006,《中國流行語2006發布榜》,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王力,1980,《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1版。
2003,《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王齊樂,1996,《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1996年9月第1版。
王鍈,2004,《近代漢語詞彙語法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6月第1版。
王曉寒,1994,《大陸新聞中的特殊用語》,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12月初版。
2001,《流行語粉有趣──兼論新聞中的英語辭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初版。
2004,《大陸流行語》,台北縣:正中書局,2004年6月初版。
孔憲中等,1997,《讓漢語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漢語文問題討論集》,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第1版。
申小龍,2000,《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2003,《漢語與中國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史有為,2004,《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美]布龍菲爾德著,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2002,《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4月。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2004,《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第1版。
李谷城,1992,《中國大陸政治術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
2006,《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新詞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李羨林,2002,《漢語與外語》,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年2月。
呂叔湘,1993,《語文常談》,台北:書林出版社。
1998,《語文漫談》,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7月第1版。
2002,《呂叔湘全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呂冀平,2000,《當前我國語言文字的規範化問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南方朔,1998,《語言是我們的居所》,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2月第1版。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編,2006,《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9月第1版。
周光慶、劉瑋,1996,《漢語與中國新文化啟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2月初版。
周有光,1997,《中國語文的時代演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2000,《現代文化的衝擊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9月。
2002,《21世紀的華語和華文:周有光耄耋文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7月第1版。
周薦,2004,《詞彙學詞典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第1版。
周振鶴、游汝杰,1988,《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1988年10月台一版。
周慶華,1997,《語言文化學》,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初版。
竺家寧,1998,《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初版。
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10月初版。
胡曉清,1998,《外來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增訂本),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9月台一版。
柯新治,2003,《新新加坡:南海之珠的經濟與社會新動向》,台北:天下文化,2003年第1版。
徐列炯,1996,《語意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6月初版。
晁繼周,2005,《語文詞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1月第1版。
[英]郝德森,盧德平譯,1989,《社會語言學》,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袁家驊等,2001,《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
莊萬壽主編,2005,《第四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思想與台灣主體性》,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年10月初版。
符淮青,1985,《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1版。
常敬宇,1995,《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許寶華,2006,《現代漢語導論》,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郭良夫,1999,《詞彙與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
郭熙,1999,《中國社會語言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陳光磊,2001,《漢語詞法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陳建民,2000,《漢語新詞語與社會生活》,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陳原,2000,《社會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第1版。
2001,《在語詞的密林裡──應用社會語言學》,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初版。
2001,《語言與社會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陳儀深等,2004,《台灣的社會: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到土地認同》,台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5月第1版。
陸儉明、沈陽,2004,《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2版。
游汝杰,1993,《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初版。
湯延池,1989,《漢語詞法句法續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2月初版。
湯志祥,2001,《當代漢語詞語的共時狀況及其嬗變:90年代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漢語詞語現狀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4月。
黃沛榮,1994,《當前語文問題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4年初版。
黃濤,2004,《流行語與社會時尚文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葛本儀,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5月。
程祥徽,1997,《方言與共同語》,香港:海峰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台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葉玉賢,2002,《語言政策研究──語言政策與教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比較》,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年11月初版。
葉蜚聲、徐通鏘,1993,《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1993年3月。
[英]愛切生,徐家禎譯,1997,《語言的變化:進步還是退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美]愛德華.薩丕爾,陸卓元譯,1977,《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香港:商務印書館,1977年8月第1版。
楊永林,2005,《社會語言學研究:文化‧色彩‧思維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楊德峰,1999,《漢語與文化交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趙元任,1968,《語言問題》,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11月初版。
趙元任、丁邦新,2002,《中國話的文法》(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劉又辛,2003,《漢語漢字答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劉叔新,2005,《漢語描寫詞彙學》(重排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第2版。
劉殿爵,1993,《語言與思想之間》,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93年7月第1版。
鄭卓叡,2004,《漢語與漢文化》,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簡.愛切生,1997,《語言的變化:進步還是退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盧國屏主編,2001,《文化密碼:語言解碼》(第九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7月初版。
錢冠連,2005,《語言:人類最後的家園──人類基本生存狀態的哲學與語用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第1版。
戴維揚、梁耀南,2003,《語言與文化》,台北:文鶴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美]薩姆瓦,陳南、龔光明譯,1988,《跨文化傳通》,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5月第1版。
譚志明、陳建民,1993,《語言與文化多學科研究:第三屆社會語言學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謝國平,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8月。
魏達純,2004,《近代漢語簡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羅常培,1978,《中國人與中國文》,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8月初版。
1989,《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CharlesN.Li&SandraA.Thompson,2003,《MandarinChinese》,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初版。
RalphW.Fasold,Firstpublished1987,《TheSociolinguisticsofSociety》,England:BlackwellPublishers。
Firstpublished1990,《SociolinguisticsofLanguage》,England:BlackwellPublishers。
FromkinVictoriaandRodmanRobert,黃宣範譯,1999,《語言學新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9月。
五、期刊論文刁晏斌,1998,〈海峽兩岸語言差異研究之我見〉,《華文世界》,1998年6月第88期。
丁艷,2000,〈改革開放以來的漢語流行詞語及其文化心態分析〉,《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第32期。
于紅,2004,〈現代漢語新詞語考察〉,《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期。
于根元,1994,〈文學作品中的新詞語〉,《修辭學習》,1994年第5期。
1995,〈新詞新語和語言規範〉,《語文建設》,1995年第9期。
1997,〈詞語的時空分布〉,《世界漢語教學》,1997年第4期。
于根元、王鐵昆、孫述學,2003,〈新詞新語規範基本原則〉,《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2月第1期。
卞成林,1992,〈港台與大陸的用語分歧〉,《語文建設通訊》,1992年12月第38期。
亓婷婷,1990,〈略論台灣地區流行新詞與社會心理之關係〉,《語文建設通訊》,1990年12月第31期。
1991,〈從語文規範看台灣當前的語文現象〉,《華文世界》,1991年12月第62期。
王金凱,1997,〈關於外來語的思考〉,《洛陽師專學報》,1997年第4期。
王森,1992,〈新詞語的容量和壽命〉,《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2年2月。
王玲,2006,〈外來語素的詞綴化〉,《語文學刊》(高教版),2006年7期。
王首程,2004,〈論借詞網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年10月第4期。
王海棻,1990,〈漢語新詞結構方式試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年4月。
王培光,1995,〈海峽兩岸語文規範夾縫中的香港──一項對香港大專中文教師的調查〉,《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
王德春,1995,〈語言的微觀變體是宏觀共同語豐富和發展的源泉〉,《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
王曉紅,2006,〈從校園流行語分析大學生的個性心理〉,《語文學刊》,2006年第1期。
王曉燕,1997,〈《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新增方言詞淺析兼談近年來方言發展的基本情況〉,《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2期。
王鐵昆,1991,〈10年來的漢語新詞語研究〉,《語文建設》,1991年第4期。
1992,〈新詞語的判定標準與新詞新語詞典編的原則〉,《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4月。
王懿麟、陳楠、陳元元、王敏芳、沈黎、子行、孟歆雲,2002,〈青年文化論壇──“哈韓”、“哈日”細細說〉,《上海青年管理乾部學院學報》(上海青年管理乾部學院版),2002年第4期。
孔海娥,2005,〈改革開放以來的幾種觀念變遷筆談:從「受眾」角色變遷談改革開放以來的大眾文化〉,《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1月。
史有為,1992,〈語言和文化之我見──關於同構和多元、選擇和互補〉,《語文建設通訊》,1992年6月第36期。
1993,〈普通話定義獻疑〉,《語文建設通訊》,1993年9月第41期。
1997,〈「外來語」術語問題補議〉,《詞庫建設通訊》,1997年1月第11期。
1997,〈外來詞術語之再討論〉,《詞庫建設通訊》,1997年5月第12期。
史素芬,2002,〈簡論新詞語對漢語言的豐富與發展〉,《山東師大學報》,2002年1月第1期。
田小琳,1997,〈香港詞彙研究初探〉,《語言文字應用》,1997年第2期。
1998,〈由社區詞談現代漢語詞彙的規範〉,《語文建設》,1998年第11期。
2001,〈從社區詞中的多音節詞說起〉,《新觀察》,2001年第12期。
2001,〈由“垃圾蟲”說到社區詞〉,《咬文嚼字》,2001年第6期。
2002,〈社區詞與中文詞彙規範之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第1期。
朱少華,1995,〈英語中漢語粵方言借詞研究〉,《現代外語》,1995年第4期(總第70期)。
宋揚,2006,〈外來詞的範圍及定義之我見〉,《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8月第4期。
宋伶俐、朴正俸,2003,〈漢語新詞中的方言詞義滲透現象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12月第12期。
吳妮,2005,〈東南亞華文報刊面對的挑戰與機遇〉,《海外傳媒》,2005年第5期。
吳永煥,2000,〈漢語日源借詞的語言文化透視〉,《語文學刊》,2000年第2期。
吳聖雄,1989,〈由詞彙的移借現象論中國語文的一種特質〉,《語文建設通訊》,1989年3月第23期。
吳禮權,1994,〈漢語外來詞音譯的特點及其文化心態探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呂叔湘,1984,〈大家來關心新詞新義〉,《辭書研究》,1984年第1期。
任競春,2006年,〈“霸”的語義演變軌跡探析──從“X霸”新詞說起〉,《漢字文化》,2006年第4期。
伍玉嬋,2001,〈當代漢語新詞語特點淺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5月第3期。
李平,2005,〈當代海峽兩岸術語差異分析〉,《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7月第4期。
李仁孝,1994,〈改革開放以來漢語詞彙的發展與規範化問題〉,《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94年第2期。
李宇峰、于廣元,2006,〈談粵語源英語外來詞對普通話的影響〉,《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7月第4期。
李國正,1998,〈香港語言的特點與規範〉,《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4期。
李行健、王鐵昆,1996,〈兩岸詞彙比較研究管見〉,《華文世界》,1996年9月第81期。
李行健,1995,〈現代漢語詞彙規範問題〉,《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李金蓮,2004,〈日語中的漢字與漢字詞〉,《山東外語教學》,2004年第6期(總第103期)。
李樹新,1998,〈因聲循義──漢譯外來詞的文化傾向〉,《漢字文化》,1998年第4期。
2000,〈戲劇行業詞的通用化及其文化成因〉,《陰山學刊》,2000年9月第3期。
李殿魁,1995,〈兩岸外語專有名詞中譯通用性之探討──這不是學術問題但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汪惠迪,1992,〈在「牛肉場」「作秀」〉,《語文建設通訊》,1992年3月第35期。
1997,〈新加坡社會的一面鏡子〉,《語文建設》,1997年第6期。
1999,〈華語特有詞語:新加坡社會寫真〉,《揚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1999,〈审定譯名,促進媒體譯名規範化〉,《科技術語研究》,1999年第3期。
2001,〈網絡世紀需要:一部全球華語通用詞典〉,《電腦語文》,2001年第1期。
2001,〈中樂、華樂、民樂、國樂〉,《語文建設》,2001年第4期。
佟秉正,1992,〈「一國兩語」?從對外華語教學看兩岸語言的差異〉,《華文世界》,1992年6月第64期。
車安寧,2000,〈中國當代漢語新詞語的流行及其特徵〉,《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年11月第19卷第6期。
周惠珍,2001,〈新時期多重文化折射下的新詞語〉,《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10月第23卷第5期。
周梅,2002,〈也來談談「社區詞」〉,《巢湖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周純一,1992,〈兩岸用語的差異現象探討〉,《國文天地》,1992年6月第8卷第1期。
周翠英,2005,〈“酷”字源流考〉,《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9月第3期。
周彪,2003,〈試析漢語與韓語中外來語的文化異同〉,《山東外語教學》,2003年第3期。
周薦,1996,〈擬外來詞──文化交流中的怪胎〉,《語文建設》,1996年第1期。
金順吉、鹿欽佞,2005,〈淺談現代漢語新詞的來源與規範〉,《內江師範學院報》,2005年第1期。
竺家寧,1995,〈論兩岸詞彙的比較和詞典的編纂〉,《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
1996,〈兩岸外來詞的翻譯問題〉,《華文世界》,1996年9月第81期。
1997,〈論兩岸新詞的衍生和孶乳〉,《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台北。
2000,〈台灣校園新詞的發展和對教學的影響〉,《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2000年12月27日-30日,台北。
2003,〈台灣新詞的「-族」後綴〉,《第三屆肯特崗國際漢語語言學圓桌會議》,2003年11月10-12日,新加坡。
2003,〈從校園新詞看詞彙的孳生〉,《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2003年12月27日-30日,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2005,〈近年來台灣新詞語發展之特色──論「子」後綴〉,《首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2005年11月4日,天津:南開大學。
竺家寧、蔡信發、許錟輝、向光忠、何大安、侯精一、曾榮汾、黃沛榮,1995,〈兩岸翻譯用語比較研究座談會〉,《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附錄(二),1995年2月。
邵敬敏,2000,〈香港方言外來詞比較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000年8月第3期。
邵鴻,2001,〈談普通話新詞語對港台方言的吸收〉,《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姚漢銘,1997,〈新詞語中的對外開放印記〉,《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姚榮松,1987,〈小小台灣,語言爆炸〉,《國文天地》,1987年6月。
1991,〈外來語──廉價的朱古力?或入超的舶來品?〉,《國文天地》,1991年11月第7卷第6期。
1992,〈臺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師大學報》,1992年第37期。
1992,〈海峽兩岸新詞語的比較分析〉,《師大國文學報》,1992年6月第21期。
1992,〈葉爾欽v.s葉利欽──兩岸外國人名地名漢譯分歧初探〉,《國文天地》,1992年6月第8卷第1期。
1992,〈海峽兩岸新詞語構詞法的比較分析〉,《華文世界》,1992年6月第64期。
1996,〈海峽兩岸縮略詞語比較初論〉,《華文世界》,1996年9月第81期。
1998,〈台灣新詞新語1997-98引論〉,《華文世界》,1998年6月。
2000,〈論台灣閩南方言詞進入國語詞彙的過程〉,《華文世界》,2000年12月。
2003,〈海峽兩岸新詞語的互動問題〉,《現代化研究》,2003年1月。
姚德懷,1996,〈華語詞彙的整理和規範〉,《詞庫建設通訊》,1996年8月第9期。
施鐵,1999,〈港澳兩地的語言特點及其發展趨勢〉,《新彊社科論壇》,1999年第4期。
侯精一,1995,〈推行普通話(國語)的回顧與前瞻〉,《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1996,〈兩岸語彙對比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問題〉,《華文世界》,1996年9月第81期。
俞士汶、段慧明、朱學鋒、孫斌,2002,〈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基本加工規範〉,《中文信息學報》,2002年第6期。
胡士雲,1989,〈略論大陸與港台的詞語差異〉,《語文研究》,1989年第3期。
胡強,2002,〈漢語語料庫滿足社會需求的思考〉,《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1月第6期。
柳星,2000,〈外來詞漢化的文化心理原因〉,《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柳多利,1999,〈中國大陸新詞在韓國的傳播情況〉,《華文世界》,1999年10月第94期。
徐幼軍,1989,〈台港與大陸的詞語理解〉,《語文建設》,1989年第3期。
徐文堪、黃河清,2000,〈關於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的編纂〉,《詞庫建設通訊》,2000年6月。
徐丹暉,1995,〈兩岸詞語差異的比較〉,《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徐筠惠,1998,〈報紙標題新詞與新義──以財經性新聞為例〉,《華文世界》,1998年6月。
秦曰龍,2006,〈打“的”刷“卡”說“吧”──現代漢語外來構詞詞素例析〉,《現代語文》,2006年3月。
高鳳平,2005,〈外來語中的借詞〉,《成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0月第5期。
孫玉湊,1995,〈漢語的借詞與雙向借詞〉,《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莊澤義,1989,〈香港話:最洋化的方言〉,《語文建設通訊》,1989年3月第23期。
章一鳴、盧栢林,1995,〈《漢語外來語詞典》中的日語借詞考察〉,《電大教學》,1995年第5期(總第110期)。
章宜華,2003,〈網絡環境下新詞的傳播與規範──從英、法、漢語新詞談起〉,《辭書研究》,2003年第2期。
陸茵,2004,〈新時期新詞構詞特點及其折射出的文化變動態勢〉,《襄樊學院學報》,2004年1月第25卷第1期。
常敬宇,1995,〈論近十年來新詞語的形成及其特點〉,《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曹煒、龔穗豐,2003,〈試論現代漢語詞彙的形成〉,《語文建設通訊》,2003年12月。
張勵妍,1989,〈各華人地區漢語詞彙差異問題亟待研究〉,《語文建設通訊》,1989年3月第23期。
張政英,2005,〈改革開放以來的漢語新詞語〉,《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8月第4期。
張志毅、張慶雲,1997,〈新時期新詞語的趨勢與選擇〉,《語文建設》,1997年第3期。
張萍,2006,〈現代漢語新詞語構成方式及新的構成特點〉,《學術交流》,2006年5月第5期(總第146期)。
張應德,1958,〈現代漢語中能有這麼多日語借詞嗎?〉,《中國語文》,1958年第6期。
張智全,1995,〈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差異〉,《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張韶岩,2001,〈關於當前漢語中的日語借詞〉,《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郭文靜,2005,〈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漢語言變化〉,《開封大學學報》,2005年6月第2期。
郭伏良、楊同用,1999,〈仿擬造詞法與仿擬辭格〉,《漢字文化》,1999年第3期。
郭伏良,1999,〈當代漢語詞彙發展變化原因探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9月第3期。
2002,〈從人民網日本版看當代漢語中的日語借詞〉,《漢語學習》,2002年10月第5期。
盛銀花、陳瓊輝,2006,〈新詞語產生的內部機制和外部原因〉,《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8月第4期。
陳小燕,2001,〈漢語新詞新語的文化考察〉,《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6月第37卷第2期。
陳建民,1992,〈語言與文化面面觀〉,《語文建設通訊》,1992年6月第36期。
1994,〈研究新時期人民群眾的語言活動〉,《語言文字應用》,1994年第1期。
1994,〈香港文化詞彙是如何融入普通話的〉,《語文建設》,1994年第7期。
1995,〈在香港社區文化融入下的中國大陸文化變異〉,《漢語學習》,1995年第6期。
199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詞彙變異〉,《語言文字應用》,1996年第1期。
1997,〈從方言詞語看地域文化〉,《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4期。
1998,〈漢語新詞語與社會生活〉,《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2期。
1999,〈文化語言學的理論建設〉,《語文建設》,1999年第2期。
陳瑞端、湯志祥,1999,〈九十年代漢語詞彙地域分布的定量研究〉,《語言文字應用》,1999年第3期。
陳榴,1990,〈漢語外來語與漢民族文化心理〉,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5期。
陳艷秋,2000,〈新時期來自港台的新詞語及其社會心理透視〉,《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3月第1期。
許學仁,1995,〈海峽兩岸新詞語中若干詞義衍生和規範的考察〉,《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許斐絢,1999,〈從報章流行語看目前台灣的文化現象〉,《華文世界》,1999年9月第93期。
黃沛榮,1992,〈當速食麵碰上方便麵──兩岸生活用語的比較〉,《國文天地》,1992年6月第1期。
黃長著,1995,〈從某些外語專名的漢譯看海峽兩岸語言使用的差異與統一〉,《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單強,2002,〈充滿活力的新詞新語〉,《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總第90期)。
程美東,200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文化發展〉,《學術論壇》,2002年第2期。
程麗霞,2004,〈語言接觸、類推與形態化〉,《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第8期。
曾永義等人,1985,〈國文教授論報紙標題座談會〉,《國文天地》,1985年第3期。
曾榮汾,1995,〈兩岸語言詞彙整理之我見〉,《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1996,〈從兩岸語文整理談台灣語區資料整理的重要〉,《華文世界》,1996年9月第81期。
曾毅平,2006,〈時興「族群」名稱彙釋〉,《語文建設通訊》,2006年8月第84期。
賀萍,2006,〈淺析漢語外來詞「漢化」現象〉,《現代語文》,2006年7月。
雷浩澤,2006,〈現代漢語外來詞的使用及其規範化原則〉,《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5月第3期。
楊小翠,1997,〈漢語的經濟性和藝術性〉,《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楊華,2001,〈從新時期漢語詞彙系統變異看社會變化對語言的影響〉,《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
楊鼎夫,1991,〈社會交往中的向心語言與離心語言〉,《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10月第34期。
傅錫壬,1999,〈從台灣語言趨勢看世界文化之融合〉,《淡江大學中文學報》,1999年6月。
傅明靜,2004,〈一部全面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新詞詞典〉,《學習與探索》,2004年第3期。
游汝杰,1992,〈台灣華語文與大陸華語文的差異〉,《華文世界》,1992年6月第64期。
湯延池,1989,〈新詞創造與漢語詞法〉,《大陸雜誌》,1989年78卷4-5期。
喬偉,1989,〈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電腦術語語言學分析〉,《語文建設》,1989年6期。
葉德明,1991,〈台灣化國語之現象與影響〉,《華文世界》,1991年9月第61期。
董曉敏,2002,〈當代漢語詞彙變化文化透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8月第3期。
萬迪梅,2003,〈從文化的角度看漢語外來詞的翻譯〉,《北京第二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馮敏萱,2000,〈從漢語新詞看語言接觸與新時期社會心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0年1期。
鄒妍,2006,〈淺析現階段英語外來語詞「漢語化」現象〉,《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6年第1期。
鄒嘉彥、游汝杰,2003,〈當代漢語新詞的多元化趨向和地區競爭〉,《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2期。
詹伯慧,1995,〈海峽兩岸開展閩南方言研究之我見〉,《學術研究》,1995年第4期。
1997,〈對香港多元文化語言生活的思考〉,《岭南文史》,1997年第2期。
1997,〈試論方言與共同語的關係〉,《語文建設》,1997年第4期。
2001,〈新加坡的語言政策與華文教育〉,《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2005,〈一部反映香港社區詞的辭書〉,《學術研究》,2005年第1期。
靳光瑾、肖航、富麗、章雲帆,2005,〈現代漢語語料庫建設及深加工〉,《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5月第2期。
裴文,2004,〈語言流變的時空觀解釋〉(上),《國文天地》,2004年4月第19卷第11期。
2004,〈語言流變的時空觀解釋〉(下),《國文天地》,2004年5月第19卷第12期。
廖小平、成海鷹,2005,〈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變遷〉,《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11月第6期。
劉宇,2006,〈字母詞──現代漢語詞彙的新類型〉,《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8月第4期。
劉兆祐,1987,〈淺論「外來語」〉,《國文天地》,1987年6月。
1995,〈從兩岸語文之差異論今後兩岸編纂字典詞典之方向〉,《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劉叔新,1991,〈從詞彙規範化看方言詞的吸收〉,《語文建設》,1991年第6期。
劉連元,1996,〈現代漢語語料庫研制〉,《語言文字應用》,1996年第3期。
劉麗輝,2004,〈漢語外來詞與漢民族的文化心理〉,《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9月第3期。
劉曉霞,2001,〈從日語借詞看日語對漢語的影響〉,《日語知識》,2001年5月。
劉淑華、雷順海,2004,〈改革開放以來英語對漢語的影響〉,《江西科技師範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6期。
鄧景濱,1996,〈港澳新詞語構造八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6年10月第4期。
魯科穎、楊文全,2006,〈當代漢語流行語再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
潘玉騰,2001,〈改革開放以來青年價值觀念的變遷〉,《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1年第6期。
潘禮美,1992,〈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定義商榷〉,《語文建設通訊》,1992年9月。
歐陽友珍、賴一華,2002,〈改革開放以來外來詞的吸收及其前景預測〉,《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2年2月第1期。
鄭媛,2004,〈港台詞語存在及流行的修辭理據探析〉,《修辭學習》,2004年第4期。
黎昌友,2003,〈新時期新詞的來源及其發展趨勢〉,《許昌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黎運漢,1995,〈略論兩岸漢語語彙差異之文化因素〉,《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蕭惠茹,1999,〈新新人類的數字語言〉,《華文世界》,1999年9月第93期。
蕭雁,1991,〈新時期漢語新詞的出現與新時期社會心態〉,《徐州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1991年4月。
錦文.斯坦博格,1997,〈現代化與外來語〉,《詞庫建設通訊》,1997年5月第12期。
薛遴,1992,〈漢語新詞詞典選目三議〉,《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
盧丹懷,1999,〈試論漢語在兩岸三地的分化和統一──從劫機事件談起〉,《華文世界》,1999年3月第91期。
盧儉潔,1998,〈從「空嫂」、「大姐大」、「打工妹」談語言規範化〉,《修辭學習》,1998年第4期(總88期)。
譚汝謙,1993,〈外來詞研究落後的一點民族心理因素〉,《詞庫建設通訊》,1993年11月第2期。
譚海生,1995,〈對譯借詞:粵方言外來語中的一種特殊借詞〉,《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
謝耀基,1997,〈香港的多文化現象與港式中文〉,《方言》,1997年第3期。
韓品夫,2004,〈從“非典”、“SARS”看縮略詞〉,《科技術語研究》(季刊),2004年第2期。
韓蕾,2005,〈語料庫與語言學研究〉,《中文自學指導》,2005年第2期。
韓曉玲,1999,〈淺談美式英語對英式英語詞彙的滲透〉,《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韓臻,1994,〈近年來漢語「新詞爆炸」的特點及原因〉,《四維與智慧》,1994年第1期。
蘇金智,1993,〈方言和地域文化在語言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語文建設通訊》,1993年9月第41期。
1994,〈台港和大陸詞語差異的原因、模式及其對策〉,《語言文應用》,1994年4月。
顧江萍,2000,〈試析當代日語借詞對漢語的滲透〉,《漢字文化》,2000年第1期。
RobertLord,1985,〈Putonghuainthe21stCentury〉,《語文建設通訊》,1985年8月第17期。
六、網站資源《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BritannicaEncyclopedia》http://www.britannica.com/《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上電子辭典)》http://140.111.34.46/dict/《網路流行詞語方面的網站》http://www.cd.org.tw/peace/story/story0071.htm《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即時報紙標題索引」》http://library1.lib.nccu.edu.tw/ttslink/webdb.asp?num=news《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http://cjn.csis.com.tw/ccnd/ccnd.asp?username=nccu&password=nccu
描述: 碩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3151031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151031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31101.pdf46KbAdobePDF1683檢視/開啟031102.pdf73KbAdobePDF1593檢視/開啟031103.pdf102KbAdobePDF3265檢視/開啟031104.pdf72KbAdobePDF2014檢視/開啟031105.pdf391KbAdobePDF3332檢視/開啟031106.pdf500KbAdobePDF7324檢視/開啟031107.pdf810KbAdobePDF19185檢視/開啟031108.pdf480KbAdobePDF8774檢視/開啟031109.pdf473KbAdobePDF15195檢視/開啟031110.pdf278KbAdobePDF3679檢視/開啟031111.pdf288KbAdobePDF3123檢視/開啟031112.pdf316KbAdobePDF88164檢視/開啟031113.pdf400KbAdobePDF345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
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email protected]),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DSpace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by
NTULibraryIRteam
Copyright ©
-
回饋
延伸文章資訊
- 1邵敬敏 - 求真百科
港式中文的變異特點及其形成機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長--丁邦新70壽慶論文集,台灣中央研究院2007). 6.美英式原型標記".門"的類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國語2007.4).
- 2香港理工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
2006《港式中文的變異特點及其形成機制,》。與邵敬敏合作,。何大安、張洪年、潘悟雲、吳福祥編《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625-644頁,中央研究院語言 ...
- 3港式中文的變異特點及其形成機制 - 伴侶
提供港式中文的變異特點及其形成機制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港式中文現象、港式中文的變異特點及其形成機制、港式中文好處有關夫妻/感情文章或書籍, ...
- 4港式中文形成的原因及後果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PDF] 港式中文的變異特點及其形成機制20 世紀60 年代之前,香港的書面漢語雖然帶有較多的文言文色彩,但仍然同. Page 2. 邵敬敏‧石定栩. 626. 內地使用的 ...
- 5現代漢語新詞研究 - 政大機構典藏
常敬宇,1995,〈論近十年來新詞語的形成及其特點〉,《第一屆兩岸漢語語彙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1995年2月出版。 曹煒、龔穗豐,2003,〈試論現代漢語詞彙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