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一主日,今日教會慶祝主受洗節 ... - 聖道禮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但是,甲年的讀經一(三年都可選用),依撒意亞先知書第42章,對彌撒福音的訊息提出了更確切的指示。
它的內容是講論「上主的仆人」的。
上主的仆人就是默西亞:「天主在 ...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丙年 主日讀經釋義
代序
甲年
乙年
丙年
將臨與聖誕期
四旬與復活
常年期一
常年期二
常年期一
常年期第一主日"主受洗節"
第二主日:耶穌顯示他的光榮
第三主日:"福音與祖國文化"
常年期第四主日"萬民的先知"
常年期第五主日"漁人的漁夫"
第六主日"貧窮的人是有福的"
第七主日"像父那樣慈悲"
常年期第八主日:"誠則形"
第九主日"外教人的信德"
第十主日"生命的恩賜"
常年第十一主日:你的罪赦了
第十二主日"受難的默西亞"
第十三主日"不猶豫跟隨耶穌"
第十四主日"平安與喜樂"
第十五主日"愛德的法律"
第十六主日"接待天主的來訪"
第一主日"主受洗節"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一主日,今日教會慶祝主受洗節。
嚴格而論,這是一個聖誕期的慶節,具有與主顯節類似的意義和作用。
這節日彌撒中的進堂詠開宗明義,援引聖瑪竇福音第3章第16到17節的話,點出了這台彌撒的主題。
主耶穌受洗後,忽然天開了,聖神有如鴿子,停在他上面﹔又有父的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瑪3:16-17)
本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從不同的角度發揮上述的主題。
我們先從福音說起:
耶穌在約旦河的受洗,三部對觀福音都有記載。
三部福音的記述大致相同,在措辭上略有分別。
在聖馬爾谷和聖路加福音中,從天上來的聲音都以第二人:「你是我的愛子」來稱呼耶穌。
在聖瑪竇福音中則用第三人:「這是我的愛子」來稱呼耶穌﹔聖馬爾谷和聖若望福音上的語氣和字句,近乎依撒意亞先知書第42章第1節的「請看我扶持的仆人,我心靈喜愛的所選者!我在他身上傾注了我的神,叫他給萬民傳報真道。
」而聖路加福音的句子,則更接近聖詠第2首第7節的「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的說法。
三部福音記述耶穌在大博爾山上顯聖容時,也各自采用同樣的說法。
可以說,三部福音都異曲同工,要把耶穌受洗看作他執行天主旨意的開始,他要傳報真道,更新上主的選民。
因此有人以為聖路加福音因襲傳統,視耶穌為出自達味家族的默西亞,而聖瑪竇和聖馬爾谷因襲依撒意亞先知書傳統,也視耶穌為默西亞,但同時強調他以仆人身份執行他的默西亞使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鍾愛之子」這說法。
這說法在舊約聖經中往往與「獨生子」連用,在創世紀敘述亞巴郎祭殺兒子依撒格的故事中,接連三次出現這樣的說法。
創世紀第22章第2節:天主對亞巴郎說:「帶你心愛的獨生子依撒格到瑪黎雅地方去」﹔第12節:上主對亞巴郎說:「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不要傷害他!我現在知道你實在敬畏天主,因為你為了我竟連你的獨生子也不顧惜」﹔第16節:「因為你作了這事,沒有顧惜你的獨生子,我必多多祝福你,使你的後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邊的沙粒。
」在上述的故事中,屢次應用「鍾愛之子」和「獨生子」的說法,是為強調亞巴郎要作出嚴重的犧牲。
在這里聖路加福音的引用中,意指天父為愛人而把他的聖子交付出來,也意味著耶穌的默西亞身份及其對天父旨意的絕對服從,甚至在十字架上犧牲自己。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路加福音第3章第15到16以及21到22節。
它這樣記載說:
那時,百姓正期待著,人人心里都在揣度若翰也許就是基督。
若翰便對眾人說:「我用水給你們授洗。
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強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
他要用聖神和火給你們授洗。
」
百姓受了洗禮後,耶穌也受了洗禮。
當他正在祈禱時,天開了。
聖神藉著像鴿子一樣的形體,降在他上面,又有聲音從天上發出,說:「你是我鍾愛之子,我滿心喜歡你。
」(路3:15-16,
21-22)
講解禮儀與注釋聖經不同,要確實知道本節日彌撒福音的訊息,我們須在同一彌撒中的兩篇讀經里尋求指示。
按照1969年公布的《禮儀年歷總則》,主受洗節彌撒中的讀經一和讀經二,三年都可以一樣:讀經一讀依撒意亞先知書第42章第1到4以及6到7節。
讀經二讀宗徒大事錄第10章第34到38節。
現在禮儀年的乙年和丙年,也多提供了兩篇可以任意選讀的聖經章節。
今年是禮儀年歷上的丙年,在我國的教會選用依撒意亞先知書第40章第1到5以及9到11節為讀經一。
這篇讀經預言默西亞的來臨。
這樣,它確定了上面福音中所宣布的耶穌的默西亞身份﹔他來是為拯救上主的百姓。
讀經一這樣說:你們的天主說:
「你們安慰、安慰我的子民吧!你們要向耶路撒冷說知心的話,并向她宣告,她的奴役已經結束,她的罪債已經清償,因為她為了自己的一切罪過,已經從上主手中承受了雙倍的懲罰。
」有一個聲音呼喊說:「你們要在曠野中預備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上為我們的天主修平一條大路!所有的深谷要填滿,所有的山陵要鏟平,隆起的高地要削為平原,崎嶇的地面要辟成坦途!上主的光榮要顯示出來,每一個人都要看見。
這是上主親口說的話。
」
你這位給熙雍傳報喜訊的人,請登上高山。
你這位給耶路撒冷傳報喜訊的人,請大聲疾呼。
高呼吧!不要畏懼﹔向猶大各城說:「你們的天主來了!」上主天主帶著威能來到,他的手臂克服一切﹔他帶著戰利品而來,勝利的戰果在他面前開路。
他要像牧人牧放羊群,用雙手集合小羊,把它們抱在懷里,溫和地帶領哺乳的母羊。
(依40:1-5,
9-11)
但是,甲年的讀經一(三年都可選用),依撒意亞先知書第42章,對彌撒福音的訊息提出了更確切的指示。
它的內容是講論「上主的仆人」的。
上主的仆人就是默西亞:「天主在他身上傾注了他的神,要藉著他與世人立約,要使他成為萬民之光﹔也要開啟盲人的眼睛,把被囚的人領出監牢,使黑暗中的人得見光明。
」這樣便有力地點出了耶穌默西亞使命的普世性,不像亞巴郎獻子故事中所講的,只限于以色列民族「如天上的星辰,如海邊的沙粒」繁多的後裔。
同樣,在甲年必須采用,乙年和丙年也可采用的讀經二里,聖伯多祿宗徒向我們講述耶穌在世時怎樣執行他做默西亞和做上主仆人的雙重使命。
他宣布說:「現在我真正明白了,天主是不看情面的,只要是敬畏他,并履行正義的人,無論屬于哪一個民族,他都喜愛。
」
在我國的教會,今年選讀聖保祿宗徒致弟鐸書第2章第11到14以及第3章第4到7節,內容著重解釋聖洗聖事在我們身上的功效。
讀經二這樣說:
親愛的弟兄:請看,天主拯救全人類的恩寵已被顯示﹔教導我們棄絕不虔敬的生活和世俗的私欲,而在現世過一個自律的、正直的和虔誠的生活,以等待我們所期望的幸福,就是我們偉大的天主和救主基督耶穌的光榮顯現。
基督為我們奉獻自己,救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洗淨我們,使我們成為他的真正選民,熱心行善。
當我們的救主天主的良善及其對人類的慈愛顯示之後,藉著聖神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禮,我們得救了﹔這并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善行,而只是因為他憐憫了我們。
藉著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天主把聖神丰富地傾注在我們身上。
為此,由于他的恩寵,我們得以成義,從而獲得希望,成為永生的繼承者。
(鐸2:11-14;
3:4-7)
總之,主受洗節好比主顯節,其主要意義是在啟示耶穌的身份和使命﹔像「默西亞」和「上主的仆人」那樣來自舊約聖經的稱呼,固然幫助我們了解這啟示,但是已經不夠應用,老年的西默盎早已有了預感,耶穌不只是「以色列的榮耀」,他更是「啟示異邦的光明」,他是萬民之光。
那麼,讓我們趁這節日,深深反省如何跟隨這位耶穌--「天主子、救世主」﹔又如何活出基督徒的使命,使百姓得到基督福音的光照。
第二主日"耶穌顯示自己的光榮"
在天主教會的禮儀年中,有兩個時期格外重要。
一個是從耶穌聖誕瞻禮起,到耶穌受洗瞻禮為止的聖誕期﹔另一個是從耶穌復活瞻禮起,到聖神降臨瞻禮為止的復活期。
在聖誕期之前,有四個主日稱作將臨期﹔在復活期之前,有四十天稱作四旬期。
其餘的時期,一律稱作常年期。
禮儀年有甲年、乙年和丙年的分別。
在彌撒中,甲年選讀瑪竇福音,乙年選讀馬爾谷福音,丙年選讀路加福音。
甲、乙、丙三年,每年也都選讀一些若望福音。
彌撒中的讀經一選自舊約聖經與同一主日彌撒福音內容有關的章節。
讀經二取自新約聖經中四部福音以外的部分,因為采用連讀方式,所以內容與同一主日的福音及讀經一不必有關。
為此,在常年期內,我們撰寫主日彌撒釋義,通常只談及彌撒中的福音與讀經一。
福音是我們詮釋的直接對象﹔讀經一不過是一種參考,用來決定福音在本主日的彌撒禮儀中所具有的特定意義。
今年是禮儀年的丙年。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二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62章第1到5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2章第4到11節,聖若望福音第2章第1到11節。
我們先從福音說起。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記載耶穌在加納一個婚宴上「變水為酒」,施行了第一個奇跡的故事。
聖若望宗徒用了「光榮」二字來給我們指出這個奇跡的意義。
他說:耶穌「顯示了自己的光榮,他的門徒們就信從了他。
」那「光榮」二字,是舊約聖經中的一個朮語。
它有時指天主的臨在,有時指天主的能力。
它的基本意義是「天主的性體」在某種情況下的顯露。
耶穌的誕生、東方賢士的來訪、耶穌在約旦河邊從若翰手中領受洗禮﹔這三個故事的意義也都是在說明,耶穌顯示了自己的光榮。
若望福音沒有記載耶穌誕生和東方賢士來訪的故事。
但是它在序言中就提到耶穌,說:「于是,聖言成了人,住在我們當中﹔我們見過他的光榮,就是,從父而來的獨生子的光榮,充滿恩寵和真理。
」在聖若望福音的記載中,首先是洗者若翰,在給耶穌付洗時,看見了耶穌的光榮,然後便是本主日彌撒福音中所記述的,宗徒們在加納的婚宴上看見耶穌的光榮而信從了他。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這樣記述說:
第三天,在加黎利的加納有喜宴﹔耶穌的母親在那里,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邀請赴宴。
酒缺了,耶穌的母親對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
」耶穌對她說:「女人,這與你和我有何關系?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耶穌的母親對服務員說:「他吩咐你們什麼,就做什麼。
」那里有六口石缸,是供猶太人行洗潔禮用的,每口可容二三桶水。
耶穌對他們說:「把缸注滿水吧!」他們就注滿到缸口。
耶穌接著說:「現在舀出來,送給總管。
」他們就送去了。
總管了水變的酒,不知從哪里來的,舀過水的人卻知道。
總管叫新郎來,對他說:「人家都先上好酒,等人們喝醉了,才上次等的,你反把好酒留到現在。
」耶穌在加黎利的加納行了這第一個靈跡,顯出他的光榮,門徒們就信了他。
(若2:1-11)
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里,一位被稱作依撒意亞第二或第三的先知,再度談到以色列人的聖京耶路撒冷的復興。
他曾邀請以色列子民向天主唱出新歌。
現在他告訴他們,天主要給他們一個新的名號:「我可愛的(我的心上人)」或「已婚的(有夫之婦)」。
這樣,他用了婚姻的象征來表示了天主對他的子民以色列的忠實和始終不渝的愛。
讀經一這樣說:
為了熙雍,我決不緘默﹔為了耶路撒冷,我決不休息,直到她的正義光芒四射,她的救恩像火炬燃燒。
萬民都要見到你的正義,眾王都要看見你的榮耀﹔天主要親口給你一個新的名字,并用這名字呼喚你。
你要成為上主手中的榮冠,你天主掌上的王冕。
你不再被稱為「棄婦」,你的國土不再被稱為「荒地」﹔你要被稱為「我的心上人」,你的國土將被稱為「有夫之婦」,因為上主鍾情于你。
你的國土已屬「名花有主」。
就像青年迎娶少女一樣,你的創造主也要迎娶你﹔正如新郎喜愛新娘,你的天主也要同樣喜愛你。
(依62:1-5)
與讀經一對照之下重讀本主日的彌撒福音,我們不難看出這篇福音的記載在本主日彌撒禮儀中所具有的特定意義。
我們知道教會是新約時代的天主子民。
正如在舊約聖經中婚宴象征天主對他的子民以色列的恩愛,同樣在新約聖經中婚宴也象征基督對他的教會的恩愛。
由此可見,耶穌在一個婚宴上施行他的第一個奇跡,并不出于偶然,而是意味著教會,好比聖母瑪利亞,對我們每一個基督信徒的信德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其貢獻及其必不可少的作用。
第三主日"基督福音與祖國文化"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三主日。
從本主日起彌撒中開始有系統地誦讀路加福音。
本主日選讀的是這部福音的第1章第1到4以及第4章第14到21節。
中間略去的一部分,在聖誕期內已經誦讀了。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和讀經二分別取自舊約乃赫米雅書(厄斯德拉下)第8章第2到6以及8到10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2章第12到30節(短式:第12章第12到14以及27節)。
我們先從福音談起。
路加福音的作者,在寫完福音後,又寫了宗徒大事錄。
在他撰寫的福音和宗徒大事錄開端,都有几句獻給讀者的話。
兩部書的主要讀者都是德敖斐羅。
路加福音這樣開頭說:
德敖斐羅閣下:關于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跡,已有許多人,根據從開始就親眼見過,并為「道」服務的人所傳授給我們的,著手編成記錄。
我也決意,把一切從頭查考明白後,按著次序給你敘述出來,使你確知,你所聽到的「道」,是信而有証的。
(路1:1-4)
讀完了這几句獻給讀者的話之後,本主日的彌撒福音就談到耶穌在本鄉納匝肋會堂里講經的故事。
「會堂」是聖經上的一個專門名詞,是指猶太教徒誦經、祈禱、聽講道理的地方,是自從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壞,以色列子民被充軍之后,開始在猶太人聚居的各地修建起來的。
瞻禮日在會堂里聽講經的習慣在耶穌以前早已存在。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所記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讀經一這樣說:
七月初一那天,司祭厄斯德拉拿著法律書來到會眾前,這會眾有男有女,和所有懂事明理的人。
厄斯德拉在水門前的廣場上,從早晨到中午,向他們宣讀法律,所有的人都側耳靜聽。
經師厄斯德拉高立在為此特制的木台上,在眾目注視下展開書卷。
他展開書卷時,眾人都站起來。
厄斯德拉先贊頌上主、偉大的天主,全體民眾舉手回答說:「阿們,阿們!」然後跪下,俯伏在地,朝拜天主。
厄斯德拉每念一段天主的法律書,就加以翻譯和解釋,使民眾可以明白。
(厄下(乃赫米雅)8:2-4,
5-6,8)
耶穌也是在同樣的情形中,在納匝肋會堂里講了經。
唯一不同的,是他在讀完經以後,加上一句話,說:「你們剛才聽到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這樣記述耶穌在家鄉納匝肋首次講道的情形說:
耶穌來到了自己生長的地方--納匝肋,照他的習慣,在安息日進入會堂,站起來要誦讀。
有人遞給他依撒意亞先知書,他展開書卷,找到一處寫著:「主的神降臨在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窮人宣講福音,向俘虜宣布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解放被壓迫的人,宣布主的恩赦之年。
」他把書卷好,交還執事,坐下來。
會堂內眾人都定睛注視著他。
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到的這段經文,今天應驗了。
」(路4:16-21)
耶穌在家鄉納匝肋首次講道的結果是被他的鄉親趕出城外,几乎被他們從山崖上推下去,將他處死。
但是,正如讀經一上所指示的,本主日彌撒禮儀的主旨是在強調這故事積極方面的教訓。
彌撒中誦讀福音之前的阿肋路亞歡呼詞,援引聖路加福音第4章第18到19節的話,也給予我們同樣的提示。
它這樣說:
阿肋路亞。
上主派遣我向窮苦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
阿肋路亞。
(路4:18-19)
原來,耶穌和他的門徒們都屬于猶太民族﹔初期教會的第一批信友也大都來自這個民族﹔但是不久他們就受到自己同胞們的迫害,而同時基督的福音卻在異邦人當中迅速地傳開了。
這現象一面使他們高興,一面也令他們傷心。
這樣的心情,我們可以從四部福音中體驗得到。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強調其積極的一面。
它闡述耶穌怎樣在他祖國的傳統環境中,并從他祖國的宗教傳統出發,開始宣講他拯救全人類的喜訊。
他說:「你們剛才聽到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
對我們信仰基督的中國人來說,主日彌撒福音留給我們的教訓是:基督福音與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之間并沒有不可填平的鴻溝,我們應該知道在我們祖國的文化中發掘健康和精粹的部分。
我們相信,這一部分不但不與基督的福音抵觸,而且誘導我們認識和信從耶穌基督。
第四主日
"萬民的先知"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四主日。
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耶肋米亞先知書第1章第4到5以及17到19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2章第31到第13章第13節(短式:第13章第4到13節),聖路加福音第4章第21到30節。
福音和讀經一都談到先知被本鄉人摒棄的事件。
我們先從讀經一說起。
讀經一敘述先知被召的故事。
耶肋米亞是舊約時代四大先知之一。
他年輕時便蒙天主的召叫﹔于是他離棄了家庭,擔任了先知的任務。
在四十年的先知生涯中,他受盡了千辛萬苦。
教父們都把他看作耶穌受難的預象。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強調他是萬民的先知,好像是說,這就是為什么他沒有受到本國人的容忍的緣故。
讀經一這樣說:
在約史雅時代,上主對我說:「我還沒有使你在母胎中形成以前,已經認識了你﹔你還沒有出生以前,我已聖化了你,選你作萬民的先知。
」「因此你要束上腰帶,起來向他們傳述我命令你的一切。
在他們面前,不要驚惶失措,以免我使你在他們面前驚惶失措。
我今天要使你成為堡壘、銅牆、鐵壁,以對抗猶大的君王、首領、司祭和當地的人民。
他們會攻擊你,卻不能戰勝你,因為我在你左右拯救你。
」(耶1:4-5,
17-19)
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中,耶穌沒有提到耶肋米亞先知,卻說起了厄里亞和厄里叟先知。
他援引了這兩位先知的先例來印証一句古老的諺語:「沒有一個先知,是在自己的家鄉受歡迎的。
」
彌撒福音這樣記載,說:
那時,耶穌在會堂里開始講道,說:「你們剛才聽到的這段經文,今天應驗了。
」眾人都稱贊他,驚奇他所說的動聽的話。
他們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一定要對我說這句成語:『醫生,醫你自己吧!』我們聽到你在葛法翁的一切行動,請你也在這里、你的家鄉實行吧!」耶穌又說:「我切實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是在自己的家鄉受歡迎的。
我切實告訴你們:厄里亞的時代,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
那時,天旱了三年另六個月,遍地荒,而厄里亞并沒有被派遣到任何一個寡婦那里去,卻奉派到漆冬市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里。
先知厄里叟的時代,以色列人中有許多生癩病的人,其中沒有一個得到潔,只有敘利亞的納哈曼一人。
」會堂里的人聽了這話,都忿怒填胸,就起來把耶穌推出城外,拉他到山頂﹔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耶穌推下去。
他卻從他們中間過去,走了。
(路4:21-30)
耶穌的話是很嚴厲的。
他向自己的鄉親坦白地承認,他不在他們中間施行他在外地陌生人中間施行的奇跡,并且又引用「沒有一個先知,是在自己的家鄉受歡迎的」那句諺語來責斥他們對他的不友善待遇。
但是,在與讀經一的對照之下來讀這篇福音,我們便可發現本主日彌撒福音的主旨并不在此,而在于強調耶穌的使命的普世性。
正如耶穌自己所說的,他像厄里亞和厄里叟一樣,被派遣來,不只是為了猶太人。
這是聖路加以及與他同時代的宗徒們從他們的傳教經驗中學習到的一個寶貴心得。
今日的教會也不可忘記這個教訓。
基督的福音是注定要傳給普世萬民的。
為實行它的使命,教會不可讓自己局限在它發源地的傳統文化的疇內。
它不可抱著自己本地文化中的成見,去與別的地方、別的民族相會交往。
初期教會并不是因為被猶太教徒排斥了,所以能在外幫人中獲得成功﹔而是因為擺脫了猶太宗教所給予它的束縛,才能在外幫人中間成功地傳揚基督的福音。
福音與本地文化的交融,對我們信仰生活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不知道福音與本地文化的區別,也很難像基督向他的門徒們所要求的,去向普世萬民忠實地傳揚他的福音。
第五主日"漁人的漁夫"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五主日。
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6章第1到8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5章第1到11節(短式:第15章第3到8以及11節),聖路加福音第5章第1到11節。
福音與讀經一都講一個聖召的故事。
我們很容易感覺到聖路加在撰寫本主日的福音記載時的內心快樂。
耶穌在聚集了他的門徒之后,要開始在群眾中間履行自己的任務。
他已動員了他的教會,現在要以群眾老師的身份親自出場。
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
在這時刻,聖伯多祿宗徒要從耶穌手中領受他的使命。
聖路加特意布置了一個隆重的場面,把耶穌的話語記錄得特別庄嚴,來強調這一事件在教會歷史上的重要性。
群眾擁到耶穌跟前。
但是,耶穌登上了一只漁船,叫船主西滿把它稍微划出去,不是為避開群眾,而是為更方便向他們講道理。
耶穌登上西滿的漁船,這個情節有沒有象征的意義呢?看來是有的。
以后的捕魚奇跡也有同樣的目的。
聖路加對這些情節的渲染,目的是要引起我們對耶穌所要宣布的事實的注意。
西滿和他的同伴,見到了捕魚奇跡,都十分驚訝。
他十分謙遜地崇拜了無窮偉大的天主。
聖路加是在耶穌復活以后撰寫這一章福音的,他知道聖伯多祿曾三次否認過耶穌。
他描述聖伯多祿的謙遜說:「主啊!請遠離我吧!因為我是個罪人哪!」
接著便是本主日彌撒福音記載的頂峰。
「從今以后,你要做漁人的漁夫!(你將綱羅的,是人。
)」從此,宗徒們拋棄了一切,去跟隨耶穌,聖伯多祿則領受了他作「漁人的漁夫」的使命。
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中聖路加已經描繪了教會的藍圖。
這教會將在聖神降臨那天彰顯出來。
彌撒福音這樣記述說:
有一天,耶穌站在基納肋特(革乃撒勒)湖邊,群眾向他擁上來,要聽天主的「道」。
他看見兩只船停在湖邊,漁夫下了船,正在洗網。
耶穌登上一只屬于西滿的船,請他把船稍微撐離岸邊。
耶穌坐下來,就在船上教訓群眾。
耶穌講完了,對西滿說:「把船撐到深處去,撒網捕魚吧!」西滿回答說:「老師,我們辛苦了一整夜,卻一無所得,但我且照你的話,再次撒網。
」他們撒網之後,就網上了大批的魚,連網也几乎破裂。
于是他們招呼另一只船上的同伴前來幫忙。
他們來了,把魚裝滿了兩只船,以致船差不多要沉下去。
西滿伯多祿見了,便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請遠離我吧!因為我是個罪人哪!」原來他和同他一起的人,都因這一網所捕的魚,而驚駭萬分。
西滿的同伴、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若望,也是這樣。
耶穌對西滿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將網羅的,是人(你要做漁人的漁夫)。
」於是他們把船靠了岸,撇下一切,跟隨了耶穌。
(路5:1-11)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記載依撒意亞先知蒙召的故事。
依撒意亞先知,在耶路撒冷聖殿里所經驗的一個神視中,看見了天主的聖德。
他也像聖伯多祿宗徒一樣,驚恐失色,喊著說:「我有禍了!我命不久矣!因為我是唇舌不潔的人,住在唇舌不潔的人民中間,竟親眼看見君王、萬軍的上主!」天主用一塊火紅的炭,消除了他的罪孽,派給了他先知的任務。
讀經一這樣說:
烏齊亞王逝世的那年,我看見上主坐在崇高的寶座上,他的長袍鋪滿聖殿。
色辣芬天使侍立在他左右。
他們互相高呼說:「聖!聖!聖!萬軍的上主!他的光榮充滿大地!」呼喊的聲音,使門檻的基石也震動起來,殿內充滿了煙霧。
我說:「我有禍了!我命不久矣!因為我是唇舌不潔的人,住在唇舌不潔的人民中間,竟親眼看見君王、萬軍的上主!」當時有一個色辣芬天使飛到我面前,手拿火鉗,從祭壇上取了一塊火紅的炭,碰著我的口唇說:「你看,這炭碰到你的口唇,你的罪已經消除,你的罪孽也赦免了!」那時,我聽見上主的聲音說:「我將派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回答說:「我在這里,請派遣我!」(依6:1-8)
本主日彌撒中的答唱詠援引聖詠第138首的話語祈求仁慈的天主,說:「上主,你的慈愛永世無窮,不要放棄你親手創造的杰作!」是的,天主因他的無窮慈愛沒有放棄他的教會。
今日仍有許多人,在他們寂靜的心中,靈性和人性軟弱的情況下,接觸了天主的崇高聖德。
天主也用火紅的炭,潔他們﹔他們也便拋棄了一切,去跟隨基督,去作漁人的漁夫。
奇跡是常常發生的﹔我們看不見它,不去想它,然而教會卻在不斷地經歷著它。
從前基督在捕魚的奇跡中給予他宗徒們的生命力和動力,今日仍在教會內繼續產生作用,歷史上的任何迫害都不能扑滅它。
耶穌說的「你要做漁人的漁夫!」這句話在今日的世界上仍舊不斷地響亮著,任何事件或人物都不能削弱它的號召力。
第六主日"貧窮的人是有福的"
本主日常年期第六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耶肋米亞先知書第17章第5到8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5章第12以及16到20節,聖路加福音第6章第17到18以及20到26節。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記載耶穌講的「山中聖訓」。
但是,在聖路加福音的記載中,耶穌是在山下平地上,向一大群聚集在那里的人們發表那篇訓詞的。
比較聖瑪竇和聖馬爾谷福音,我們發現其中有許多共同點,但是也有差異處。
聖路加福音的特色,是它用有節奏的散文先寫出四種幸福,然后提出四種相反的禍害,來與它們搭配。
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同宗徒們下山,站在一塊平地上。
有一大群門徒和許多從猶太、耶路撒冷、提洛和漆冬海邊來的群眾,要聽耶穌講道,并治好自己的病症。
耶穌舉目向門徒說:「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你們現在餓的是有福的,因為你們將得飽飫﹔你們現在哀哭的是有福的!因為你們將要歡笑。
為了人子的緣故,世人仇恨你們、棄絕你們、辱罵你們,認為你們的名字是可惡的,而把它們刪除,你們才是有福的!在那一天,你們應當歡欣踴躍,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丰富的﹔他們的祖先也同樣的對待了先知們。
可是,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已經得到了你們的安慰﹔你們現在飽飫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將要餓﹔你們現在歡笑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將要哀傷哭泣﹔當大眾夸贊你們時,你們是有禍的!因為他們的祖先,也正是這樣對待了假先知。
」(路6:17-18,
20-26)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給我們陳列了一個簡單而斷然的對比。
其次序與彌撒福音恰好相反。
耶肋米亞先知先談可咒罵的--信賴世俗的人,接著才談到可祝福的--信賴上主的人。
讀經一這樣說:
上主這樣說:「凡信賴世人、依靠血肉的人為自己的靠山、決心遠離上主的人,是可咒罵的!他必像一株長在曠野中的杜松樹,即使幸福來了,他一點也覺察不到,只住在曠野干燥之處,無人居住的鹽地。
凡信賴上主、依靠上主的人,是可祝福的!他必像一株種在水邊的樹木,在河畔扎根,不怕炎熱的侵襲,枝葉茂盛,不怕干旱之年,不斷結出果實。
」(耶17:5-8)
在讀經一的對照下,重讀本主日的彌撒福音,我們認為它的重點是在「你們貧窮的人是有福的」這句話上。
在這句話中,「貧窮」一詞指物質上的貧乏,正如下文的「富有」也指物質方面的丰富充裕。
我們瀏覽聖路加福音中有關章節,便可對作者的貧窮觀獲得一個更清晰的概念。
「凡求你的,就給他﹔有人拿去了你的東西,別再索回」(路6:30)。
「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路6:35)。
第11章第41節更把這樣的「超脫」說作是達到內心清潔的一種辦法:「只要把你們的杯盤里面的都施舍了,那么,一切對你們都清潔了。
」第14章第14節,談到宴請無力報答的貧窮人,這樣說:「你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可以報答你的﹔但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賞報。
」第19章第8節記錄貪財的匝凱對耶穌所說的話,「主,你看,我把我財產的一半施舍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
」第18章第22節,耶穌回答一個首領:「你還缺少一樣:把你一切所有的都變賣了,施舍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后來跟隨我!」
在聖路加福音的記載中,耶穌所講的比喻中貧窮也都是指物質財富的缺乏。
第16章第20節的拉匝祿如此,第21章第2節的窮寡婦也是這樣。
「你几時設宴,要請貧窮的」(路14:13),「把那些貧窮的都領到這里來」(路14:21),說的都是沒有物質財富的貧窮人。
第4章第18節援引的依撒意亞先知「向貧苦人傳報喜訊」的預言中,所說的也是物質上貧窮的人。
但是,單憑物質上的貧乏是無濟于事的,必要的是一顆貧窮的心。
這就是聖瑪竇福音中所說的「神貧」。
物質貧乏本身并無積極的價值,所以并不為貧窮而追求貧窮,我們不過利用它來擺脫物質財富的纏繞,為能更妥當地追隨基督。
換句話說,在聖路加看來,物質上的貧乏是引人達到心靈自由更妥當的途徑。
從前在曠野里獨修的教父們和今日在各修會中度獻身生活的會士們也持同樣的觀點。
他們并不是為苦行而求苦行,為貧窮而求貧窮,而是為藉此擺脫物質方面的束縛,能更自由地去追求真正的價值。
反過來說,聖路加最怕財富,對錢財很不放心,稱它為「不義的」。
他記錄耶穌向愛財的法利塞人說的話:「在人前是崇高的事,在天主前卻是可憎的。
」他描述耶穌比喻中的富翁與拉匝祿的死亡徹底顛倒了人們的處境。
他在瑪利亞的贊主詞中強調:「他曾使餓者飽饗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歸。
」他說富有的人之所以有禍,是因為他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賞報」(路6:24)。
他又補充說:「因為你們的寶藏在那里,你們的心也必在那里」(路12:34)。
聖路加福音又記載了耶穌給他的門徒們所提出的几項發人深思的建議。
「你們在路上什么也不要帶」(路9:3)﹔「你們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鞋」(路10:3)﹔「要變賣你們所有的來施舍」(路12:33)。
他的門徒們對他說:「我們舍去了我們一切所有,跟隨了你」(路18:28)。
在他所著的《宗徒大事錄》聖路加敘述初期教會信徒的團體生活,兩次強調他們把「一切所有都歸公用」的生活方式(宗2:44;
4:32)。
貧窮要做到對人們所給予的尊重無動于心的地步。
不要「在會堂里愛坐上座」(路11:43),而「應該坐末席」(路14:10)。
「為了人子的緣故,世人仇恨你們、棄絕你們、辱罵你們,認為你們的名字是可惡的,而把它們刪除,你們才是有福的」。
總之,貧窮,物質上的貧乏,是一種為獲得天國生活而采用的苦修功夫。
第七主日"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
有人問孔子說:「以德報怨,何如?」孔子答道:「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本主日常年期第七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撒慕爾紀上第26章第2,7到9,12到13,以及22到23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5章第45到49節﹔聖路加福音第6章第27到38節。
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中,耶穌卻教導我們要「以德報怨」。
他這樣開始講解,說:
那時,耶穌向門徒說:「我對你們說,應當愛你的仇敵﹔你們要善待仇恨你們的人﹔要祝福詛咒你們的人﹔要為侮辱你們的人祈禱。
有人打你的臉,把另一面也轉給他﹔有人奪去你的外衣,連內衣也讓他拿去﹔有人向你要求什麼,你就給他﹔有人取去你的東西,你不要追回。
」(路6:27-30)
耶穌認為以德報德是理所當然的,而以德報怨,才是他的信徒的特色。
他這樣繼續說:
你們愿意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怎樣待別人。
你們若愛那些愛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酬報?因為,就是罪人也愛那些愛他們的人。
你們若只善待那些善待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酬報?就是罪人也這樣做的。
你們若借錢給那些會償還的人,你們還有什麼酬報?就是罪人也借錢給罪人,指望如數收回。
你們應該愛仇人,善待他們﹔借出了錢,而不指望收回。
那麼,你們的賞報將是丰富的,且要成為至上者的子女,因為他待忘恩的人和惡人,也是慈善的。
(路6:31-35)
孔子所以不贊成以德報怨,有兩個理由。
第一,他認為這是不合人情的行為﹔第二,他恐怕有人藉此矯情炫示,作出沽名釣譽的勾當。
耶穌知道自己的訓誨非同凡響,所以他用了「但是我給你們說」這句話來開始他的講話,但是他并不是要求人矯情炫示,作出沽名釣譽的行為。
相反,他所宣講的愛仇道理是基于基督信徒的心地謙虛。
每一個道地的基督信徒都知道自己是蒙受了天主的恩愛,被天主寬恕了的人。
在他們日常誦念的天主經中就有這麼一句話說:「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
」對他們來說,愛仇好比還債,是一種義務。
所以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中,耶穌向他們這樣解釋說:
你們應該慈悲,如同你們的父一樣慈悲。
你們不要判斷人,也就不會受判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也就不會被定罪﹔你們寬恕人,也必會受到寬恕。
(路6:36-37)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是聖路加所記述的耶穌山中聖訓中的一個段落。
當聖路加編寫福音,記述這篇訓詞時,初期教會已經開始遭遇了迫害。
聖路加在他著作的另一本書《宗徒大事錄》中記述了執事斯德望殉道事跡。
他特別強調了聖斯德望去世前為迫害他的人們向天主呼求寬恕的情節。
當他們用石頭砸斯德望的時候,他祈求說:「主耶穌!接我的靈魂去吧!」遂屈膝跪下,大聲呼喊說:「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說了這話,就死了。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記載達味拒絕刺死迫害他的撒烏耳。
讀經一上這樣說:
那時,撒烏耳帶著三千以色列精兵到齊弗曠野去,搜捕達味。
達味和阿彼瑟在夜間深入敵營,看見撒烏耳睡臥在軍營中央,他的槍插在頭部旁邊的地上,阿貝乃爾和部隊圍繞他睡在四周。
阿彼瑟對達味說:「今日天主將你的仇人交在你手里了!現在讓我用他自己的槍把他釘在地上,只要一下就可以刺死他,不需要第二下。
」達味卻對阿彼瑟說:「不要殺他!因為有誰能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而不受懲罰的呢?」于是達味從撒烏耳的頭部旁邊拿走了他的槍和水壺,兩人就離開了。
竟然沒有人看見,沒有人察覺,也沒有人醒來,他們都呼呼大睡,因為上主使他們熟睡。
達味走到對面,站在遠離撒烏耳的山頂上,大聲說:「大王的槍在這里,請叫一個隨從過來拿回去。
愿上主報答每個人的正義和忠誠!因為今天上主把你交在我手中,但我卻不愿意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
」(撒上26:2,
7-9,12-13,22-23)
如果說聖斯德望是基督的忠實信徒,達味是耶穌的預像。
那麼聖斯德望和達味,都給我們樹立了愛仇的榜樣,也給我們留下了教訓。
當我們在教難中,我們特別需要天主的憐憫,以扶助我們各自堅持信德﹔這時候我們更有必要,遵守基督給我們立定的愛仇的命令。
第八主日"誠則形"
本主日常年期第八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德訓篇第27章第5到8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5章第54到58節,聖路加福音第6章第39到45節。
本主日彌撒福音的內容錯綜復雜,很難確定其主題所在,而同一彌撒中的讀經一卻篇幅簡短,旨趣易曉,所以我們就從後者著手來解釋本主日的彌撒禮儀。
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里,作者息辣的兒子以寥寥無几的四節文字,用了篩篩子、燒制陶器,和植樹三個比喻發揮了「在人未發言以前,不可贊美他」的道理。
他主張言談是人品的試金石。
他這樣說:
用篩分隔谷物,總會留下一些渣滓﹔人的言談,也總有些不潔之處。
爐火考驗陶匠的陶器,言談顯露人的品格。
一棵樹的栽培,可以從它所結的果實看出來﹔同樣,一個人的意念,也可以從他思考後所說的話看清楚。
一個人未說話之前,不要贊美他,因為言談是人品的試金石。
(德27:5-8)
「言談是人品的試金石。
」這是我們從讀經一里所獲得的教訓。
現在我們就在這點教導下來讀本主日的彌撒福音。
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又對門徒講了一個比喻說:「瞎子豈能領瞎子?兩人不都要跌進坑里嗎?沒有徒弟勝過師傅的,凡同他師傅相似的,已算是學成了。
為什麼你注視你弟兄眼中的小刺,而不注意你自己眼中的大梁呢?你怎能對你的弟兄說:讓我拔出你眼中的小刺,卻不看一看自己眼中的大梁呢?偽君子!你先拔除自己眼中的大梁,這樣就能看得清楚,然後才可以拔出弟兄眼中的小刺。
」
「的確,沒有好樹結壞果實,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實。
憑它的果實,便可認出樹的好壞來。
荊棘上采不到無花果,蒺藜上也收不到葡萄。
善人從他心里積存的善,取出善來﹔惡人從他積存的惡,取出惡來,因為心里充滿什麼,口里就說什麼。
」(路6:39-45)
在我們剛才讀的福音中,第一節「瞎子豈能領瞎子」和第二節「沒有徒弟勝過師傅」,分別針對做領導和被領導的人們。
以後「看見兄弟眼中的小刺」,以及「沒有好樹結壞果實」那兩段話卻是以一般的基督信徒為對象的。
但是在這篇福音中只有最後一段,其內容與讀經一里的教訓相符合,因此我們認為這才是本主日彌撒福音主題之所在。
「言談是人品的試金石」,「心里充滿什麼,口里就說什麼」這兩句話的意義與我國的「言為心聲」相似。
但是在我國語言中又有一字更扼要地表達出本主日彌撒禮儀的主要教訓,那就是「誠」。
「誠」是我國儒家修身學上的一個關鍵字眼。
「中庸」書上說:「誠則形」。
我們基督信徒在領受聖洗聖事時,領受了天主聖神,成了天主的兒女。
天主聖神賜給我們一顆赤子之心,使我們稱天主為「阿爸,父啊!」本主日的彌撒福音教訓我們保養這顆心,并使它充塞,使它洋溢。
第九主日"外教人的信德"
本主日常年期第九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列王紀上第8章第41到43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第1章第1到2,以及6到10節,聖路加福音第7章第1到10節。
本主日彌撒福音的內容講述耶穌治愈一個羅馬軍官的仆人。
這件事在聖瑪竇和聖路加福音也都有記載,但是情節不盡相同。
聖路加福音的特點似乎是在強調:這位羅馬軍官雖然是外教人,卻比身為天主選民的以色列人更有信德。
所以,在這部福音的記載中,羅馬軍官本人并沒有來見耶穌,他好像不好意思這樣做,他覺得有必要拜托猶太長老,他們是耶穌的同胞,和耶穌信一樣的宗教。
長老們也真的來到耶穌前面為他懇切地說情,說:「這個人值得你給他做這事,因為他愛護我們的民族,又給我們建了會堂。
」聖路加更特意渲染這外教人信德的活潑。
耶穌還沒有到他家門前,他便派人去迎接耶穌,并且向耶穌謙虛地表示自己的信德,說了我們今天仍不斷地在彌撒中紀念著的這句話:「主,不必勞駕了!因為我當不起你到舍下來。
為此,我也自認不配來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仆人必會痊愈。
」耶穌嘉獎這位羅馬軍官的信德,并治愈了他仆人的病。
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進了葛法翁。
有一個百夫長,他器重的一個仆人患病,快要死了。
他聽到人們講論耶穌,就托猶太人中的几個長老,去請耶穌來救他的仆人。
長老們到了耶穌那里,懇求他說:「這百夫長值得你給他做這件事,因為他愛護我們的民族,又給我們建了會堂。
」耶穌就和他們一同前去。
當耶穌離那家不遠時,百夫長派遣几個朋友到耶穌跟前說:「主!不必勞駕了,因為我當不起你到舍下來。
為此,我也自認不配來見你。
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仆人必會痊愈。
因為我自己雖是屬人權下,但我手下也有兵士。
我對這個說:『去!』他就去了﹔對那個說:『來!』他就來了﹔我對仆人說:『做這個!』仆人就做這個」。
耶穌聽了很驚奇,就轉身對跟著他的群眾說:「我切實告訴你們,就是在以色列人中,我也沒有見過這樣大的信德。
」那些被派遣來的人回到家里,看見那仆人已經痊愈了。
(路7:1-10)
在本主日彌撒中,讀經一的內容記載撒羅滿在他所建的聖殿里為外邦人祈求天主。
外邦人不屬于天主的選民,但是他們也會從遠方到天主的聖殿里來,因為他們可能聽見了天主的聖名,或看見了天主的大能。
明智的撒羅滿希望天主也俯聽他們的祈禱,使他們也能像以色列人一樣信仰天主。
讀經一這樣說:
那時,撒羅滿在殿里祈求天主說:「那不屬于你百姓以色列的外方人,為了你的名從遠方而來,他們聽見你的大名,和你以大能的手及伸展的臂所行的一切,而來到這殿宇里祈禱。
愿你從天上的居所俯聽他們,答應他們向你祈求的一切,使天下萬民如同你的百姓以色列一樣,都認識你的名而敬畏你,也知道我所建造的這座殿宇,是屬你名下的。
」(列上8:41-43)
外教人也可能有信德,甚至可能有比我們基督信徒更大或更活潑的信德。
這是本主日彌撒中聖道禮儀所給予我們的主要教訓。
這個教訓并不拿我們來與外教人做比較,說我們不如外教人,不及外教人好﹔也不以外教人來激勵我們基督信徒,好使我們爭氣,愛惜并發揚我們的信德。
這個教訓不過給我們指出一條簡單的真理,那就是:信德是天主白白賞賜給我們的恩典。
我們要感謝天主,贊訟天主,像天主一樣寬宏大量地接納眾人。
第十主日"生命的恩賜"
你究竟是不是大家所期待的要來的那位先知呢?耶穌在回答洗者若翰從監獄里派門徒來向他提出的這個問題時,也涉及「死人復活」。
是的,死人復活,猶如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癩病人潔、聾子聽見,和貧窮人聽到喜訊,也是默西亞來臨的一個訊號。
依撒意亞先知不是早已說過了嗎?那時「你的亡者將再生,他們的體將要起來。
」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主日的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列王紀上第17章第17到24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第1章第11到19節,聖路加福音第7章第11到17節。
讀經一和福音都談到一個復活死人的奇跡。
在讀經一里,我們讀到,厄里亞先知怎樣三次伏在一個死了的孩子身上,呼求天主,使那孩子復活了,把他還給他的母親。
那位母親是寡婦。
厄里亞先知是耶穌的一個預像。
他使一位寡婦的兒子復活的奇跡,是本主日彌撒福音中所記載,耶穌使一位寡婦的兒子復活的奇跡的先聲。
讀經一這樣說:
那時,厄里亞住在一位寡婦家里,她的兒子病得很重,不久便死了。
寡婦對厄里亞說:「天主的人啊!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到這里來,竟使上主記起我的罪,殺死我的兒子!」厄里亞對她說:「把你的兒子交給我」于是厄里亞從她懷里接過孩子來,抱到樓上他所住的地方,放在床上,呼求上主說:「上主、我的天主!我寄居在這寡婦家中,難道你忍心降禍給她,殺死她的兒子嗎?」厄里亞三次伏在孩子身上,呼求上主說:「上主,我的天主!求你使這孩子的靈魂再回到他身上吧!」上主應允了厄里亞的呼求,孩子的靈魂又回到他身上,他就活過來了。
厄里亞將孩子從樓上抱下來,走進房間,把孩子交給他母親說:「看,你的兒子活了!」那婦人對厄里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天主的人,上主藉你的口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
」(列上17:17-24)
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中,聖路加告訴我們耶穌怎樣在納因城門口看見一個寡婦,動了憐憫的心,便使她已死了的獨生子復活。
福音這樣記載說:
那時,耶穌往一個名叫納因的城去,與他同行的有他的門徒和一大群人。
當他們走近城門口時,正有人抬著死人出來,死者是個獨生子,他的母親又是個寡婦﹔有許多城里的人陪著她。
主一看見那寡婦,就可憐她,對她說:「不要哭!」於是上前按住棺材,抬棺材的人就停下了。
耶穌說:「少年,我命你起來!」那死人就坐了起來,并開口講話。
耶穌便把他交給他母親。
眾人都大為驚駭,光榮天主說:「一位大先知在我們中間出現了!」又說:「天主眷顧了他的百姓。
」這些稱述耶穌的話,傳遍了猶太和四周各地。
(路7:11-17)
聖路加說耶穌對那位可憐寡婦動了憐憫之心。
我們認為,耶穌那時所感受的,不只是同情那痛苦的寡婦。
耶穌當時要進行的,并且觸動他的心的,是他給予所有信仰他的人「生命與復活的恩賜」。
這才是聖路加在這一段福音記載中所要強調的一點,這也就是耶穌在回答洗者若翰的門徒向他提出的問題時所指出的標記。
他實在是他們所期待的先知默西亞。
本主日彌撒中福音和讀經一所記載的兩個復活死人的奇跡,對我們今日的基督信徒來說有什么意義?乍然看來,似乎沒有什么意義。
科學的進步與世俗化風氣的泛濫,使現代人太容易忘記「我們人的生命與死亡都是在天主的掌握中」的事實。
但是如果我們不把我們的眼界限于物理界的現象上,而知道把它提高到更深一層的意義上去,那么我們就可以在這兩個奇跡上看出末日的復活,以及在天主內的永生的象征。
我們可以在這里認出耶穌基督,是他賞賜給我們生命,并使我們達到成全。
所謂更深一層的意義就是教會的七件聖事。
聖洗聖事賦給我們新生命,所有聖事都有助于保養這生命,使它不斷地生長成熟,直到基督再次來臨的時候。
說起生命是天主的的恩賜,以及直到來世才完全實現在我們身上,我們不應該只顧我們自己,只看到我們個人身上的生命。
生命的恩賜是給予全體天主子民的。
教會從天主手中接受了「使人由精神的死亡中復活」的使命,其本身的存在和生命,也要指望基督來賜給她。
她應該作為每一個人的復活的記號。
那復活現在雖然還只在希望中,卻已經有了保証。
教會的宣講,就是以從死于罪惡中的復活,給人以生命的聖事,以及走向永生的教會,為其根基。
我們的教會是一個贊成生命的宗教。
教會推行苦修和禁欲,目的是在達到解脫,教會的整個生活卻是在富有生命的氣氛中進行的。
我們或許不知道,我們有時會在殘障、患病,和垂死的人身上,看到比那些身體健康的人更富有生命力。
這就是在賦予新生命的聖洗聖事之後的聖體聖事,應該給我們指出的更深一層的意義﹔那意味著身體和靈魂生命的病人聖事,也應該如此。
耶穌基督是給予生命的「生活的天主之子」。
我們基督信徒從他那里吸取生命,在不斷地復活。
我們自己或許并不理會,但世界是應該在我們身上看出這生命的見証的。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你的罪赦了"
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用眼淚滴濕了耶穌的腳,用自己的頭發擦干,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以後抹上香液。
這是一個大家所熟悉的故事。
現代人往往借題發揮,把它用來強調愛情至上的道理。
但是「愛」是一個意義含糊的名詞,提起它的時候不可以不小心。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一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撒慕爾紀下第12章第7到10以及13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第2章第16以及19到21節,聖路加福音第7章第36到第8章3節(短式:第7章第36到50節)。
福音的內容就是上述那個大家所熟悉的故事,但是它的主旨是耶穌在那個場合上所講的一個比喻。
那個婦人是在一個名叫西滿的法利塞人的家里遇見了耶穌。
西滿疑惑耶穌是先知,因為耶穌好像不知道那個婦人是一個罪人。
耶穌講了一個比喻來解釋他的疑惑。
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有一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
耶穌就到了那法利塞人家里去赴宴。
有一個女人,是城里的罪婦,得悉耶穌在法利塞人家里吃飯,就拿著一瓶香膏,站在耶穌背後,挨近他的腳,哭泣起來。
眼淚滴濕了耶穌的腳,她就用自己的頭發擦干,又口親耶穌的腳,再用香膏敷抹。
請耶穌吃飯的那個法利塞人看見了,心里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碰他的是誰,是怎樣的女人。
她原是一個罪婦。
」耶穌對他說:「西滿,我有句話要對你說。
」西滿說:「師傅,請說。
」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一個欠五百銀元﹔一個欠五十銀元。
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寬免了他們兩個。
請問他們兩個,誰會更愛那債主呢?」西滿回答說:「我想是寬免得多的那個。
」耶穌對他說:「你判斷得對。
」于是轉身向著那個婦女,對西滿說:「你見到這女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送水來為我洗腳,這女人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并用頭發來擦干﹔你沒有給我行親吻禮,她卻從我進來後,就不停的口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她卻用香膏抹了我的腳。
所以,我告訴你:她的許多罪都赦了,因為她愛得多﹔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
」耶穌就對那個女人說:「你的罪赦了。
」同席的人心里說:「這是什麼人?竟然赦起罪來!」但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路7:36-50)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講述達味犯罪後,天主打發納堂先知去譴責他。
達味認罪悔過,天主便即刻赦免了他的罪。
讀經一刪去了撒慕爾紀下的部分原文,更明白地指出其主旨是在講天主的赦罪,而不在講達味的犯罪。
讀經一這樣說:
達味犯罪以后,納堂先知對他說:「上主以色列的天主這樣說:『我給你傅油,立你作以色列的君王,我從撒烏耳手中將你救出,將你主人的家室賜給你﹔把以色列和猶大的家族也賜給你﹔如果你還以為太少,我愿意再加倍給你。
你為什么輕視上主的誡命,作出他視為邪惡的事呢?你借刀殺了赫特人烏黎雅,又將他的妻子據為己有。
因為你輕視了我,借阿孟人的刀殺了烏黎雅。
又將他的妻子據為己有,所以,刀劍將永遠不會離開你的家!』」達味對納堂說:「我得罪了上主!」納堂對達味說:「上主已赦免了你的罪,你不至于死。
」(撒下12:7-10,
13)
婦人及達味獲得罪赦的故事,到今天還有意義。
基督對罪人的態度并未改變﹔有悔改就有寬恕,在今天仍不斷地重演著。
本主日彌撒福音和讀經一中所講的,是兩個過去的例子,但是可以幫助我們改善今天告解、辦神功的習慣。
今天許多基督信徒所以怕辦神功,主要原因是不明白告解聖事的原有意義。
他們以人的見識去探究天主的事,把辦神功看做上法庭,把天主看做法庭里的判官。
其實,辦神功是與天主和好,是信德的行為,所以是一種敬禮,應該在喜悅和虔誠的氣氛中進行的。
所以教會,在梵二大公會議以后,就提出了在團體慶典中集體舉行告解聖事的措施。
新編《天主教教理》(1992)1482條介紹這種措施說:
懺悔聖事也可在團體慶典中舉行。
以團體慶典的方式舉行時,會眾一同准備告明,并且為所接受的寬恕,一起感謝天主。
這樣,個別告明和赦罪的部分安排在聖道禮當中:讀經、講道、共同省察、一起祈求天主的寬恕、以天主經祈禱、【個別告明和赦罪】,然後同謝主恩。
以團體慶典的方式來舉行這聖事,更能清楚表達出懺悔的教會性。
不論慶典以什麼方式舉行,懺悔聖事按照它本身的性質,是一項禮儀行動,故常是公開的教會行動。
在團體慶典中集體舉行告解聖事并不取消個別告明和領受赦罪,卻強調了告解聖事的教會性,更好說,恢復了告解聖事的原有意義。
告解是和好聖事,是人與天主的和好,應該在教會的禮儀行動中愉快虔誠地舉行的。
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用眼淚滴濕了耶穌的腳,用自己的頭發擦干,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以後抹上香液。
這是一個大家所熟悉的故事。
現代人往往借題發揮,把它用來強調愛情至上的道理。
但是「愛」是一個意義含糊的名詞,提起它的時候不可以不小心。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要受苦難的默西亞"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二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匝加利亞先知書第12章第10到11以及第13章第1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第3章第26到29節,聖路加福音第9章第18到24節。
耶穌還沒有走到一位羅馬軍官的家門口,那家一個患病的仆人便被治愈了。
以後,他往納因城去。
臨近城門時,看見正抬出一個死人來。
死者是個獨生子,母親又是寡婦﹔耶穌動了憐憫的心,叫死者起來,他便坐起來了。
看見的人都害怕起來,光榮天主說:「在我們當中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
」又一次,耶穌在法利塞人西滿家作客,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來到耶穌面前,用眼淚滴濕了耶穌的腳,用自己的頭發擦干,然後抹上香液。
那法利塞人見了,就心里想:「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人是誰,是怎樣的女人:她是一個罪婦。
」耶穌講了一個比喻,開導他說:那婦人的許多罪已得了赦免,因為她愛得多。
聽見這話的人都驚訝起來,心中想道:「這人是誰?他竟然赦免罪過!」
這是我們在以前接連三個主日的彌撒福音中所聆聽了的話。
在那三次的福音記載中,耶穌的周圍不但有他的門徒們,也有別的人在場。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二主日,情形可不一樣。
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里,耶穌是在獨自祈禱,旁邊只有他的几位門徒。
他問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他提出這個問題,不是為要知道別人對他的認識,而是為藉此把他們與別人對立起來,特別向他們啟示,說明他是怎樣的默西亞,并且教訓他們應該怎樣做他的門徒。
他讓他們知道他是必須受苦的基督,他又告訴他們必須背起十字架跟隨他。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這樣說:
有一天,耶穌獨自在祈禱,門徒同他在一起。
耶穌同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他們回答說:「有人說是授洗的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還有人說是古先知中的一位復活起來。
」耶穌問他們說:「那你們說我是誰?」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天主的受傅者。
」耶穌嚴肅地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又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經師們棄絕,并且被殺﹔而第三日要復活。
」
耶穌又對眾人說:「假如誰愿來跟隨我,該當棄絕自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跟隨我。
因為,誰若愿意救自己的生命,必要喪失生命﹔但是誰為了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生命,必要獲得生命。
」(路9:18-24)
「天主的受傅者」就是默西亞,也就是基督。
基督必須受許多苦。
在舊約聖經中依撒意亞先知特別強調這點。
本主日彌撒的讀經一取自匝加利亞先知書。
這位先知曾提起騎驢的默西亞。
聖若望福音援引了他。
在本主日彌撒的讀經一里,他談到被刺透的那一位。
聖若望福音記述耶穌受難,也用了這麼一句話。
無疑的,匝加利亞先知預言了耶穌的苦難。
讀經一這樣說:
上主這樣說:「我要給達味家族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傾注仁愛和哀禱之神,他們要瞻仰他們所刺透的那一位:哀悼他如同哀悼獨生子,痛哭他好像痛哭長子。
那一天,在耶路撒冷必要大舉哀悼,有如在默基多平原哀悼哈達黎孟一樣。
」(匝12:10-11)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和讀經一給我們規划了基督信徒的生活大綱。
在讀經二里,聖保祿宗徒談到我們的受洗。
他認為我們受洗時已深深地投入基督的生命中,以致可以說我們把基督穿在身上了,又在基督內深深地起了變化,以致可以說在我們中間已沒有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的分別,因為我們眾人在基督內已合而為一了。
讀經二這樣說:
弟兄姐妹們: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的,就是穿上了基督。
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內已成了一個。
你們既然屬于基督,那麼,你們就是亞巴郎的後裔,就是恩許指定的繼承人。
(迦3:26-29)
領聖洗是信德的行為,是表示我們對耶穌基督的認同,愿意與他同苦同樂。
今日分嘗他死亡的痛苦,來日分享他復活的光榮。
這是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全書的核心所在﹔這也就是本主日彌撒福音和讀經一所提出的基督信徒生活大綱。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毫不猶豫地跟隨耶穌"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三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列王紀上第19章第16以及19到21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第5章第1以及13到18節,聖路加福音第9章第51到62節。
本主日彌撒福音顯然是關于跟隨耶穌的意義及其要求。
其中第一部分,描述耶穌不辭危險,毅然前往聖京耶路撒冷,也間接地指示了跟隨耶穌的必然后果。
耶穌毅然前往聖京,因為他受難的時刻快要來到﹔與耶穌一起受難,是跟隨耶穌的人不可避免的遭遇。
要跟隨耶穌便必須有完全的信賴,必須有毫不計較個人未來安全的決心。
「人子卻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
」
跟隨耶穌就是把什么事情都放在宣講天國之后。
「讓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吧!你只管去傳揚天主的國!」
追隨耶穌不許回頭反顧。
既然拋棄了一切,就不可緬懷過去,只許勇往直前,再也不挂念過去作了什么,或考慮是否還有沒有別的可行的作法。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這樣說: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子快到了,他就決意向耶路撒冷走去,并派遣使者走在他之前,以便給他先作准備。
使者就動身,進了撒瑪黎雅的一個村庄,但人家不接納耶穌,因為耶穌是面向耶路撒冷去的。
耶穌的門徒雅各伯、若望見了,對耶穌說:「主!你要我們叫火從天降下,燒滅他們嗎?」耶穌轉身斥責了他們。
于是他們又到另一個村庄去了。
他們正在前行時,路上有一個人對耶穌說:「不論你到哪里去,我要跟隨你。
」耶穌回答他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鳥有巢﹔人子卻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
」耶穌又對另一個人說:「你跟隨我吧!」那人回答說:「主,請容許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
」耶穌對他說:「讓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吧!你只管去宣揚天主的國!」另有一個人說:「主,我必跟隨你,但請允許我先去辭別我家里的人。
」耶穌回答他說:「手扶著犁而向後看的,不適合于天主的國。
」(路9:51-62)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記載厄里叟接替厄里亞作先知的故事。
這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明白本主日彌撒福音的教訓。
當厄里亞接受了天主的吩咐,前來找厄里叟時,厄里叟正在耕田。
那就是說,厄里叟是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受到天主的召叫。
那是很值得注意的一點。
不論在舊約或在新約聖經的記載中,天主慣常這樣召叫人去執行一種特定的使命。
梅瑟、達味和別的許多人,在看守羊群時突然被召。
西滿和安德肋在打魚時,瑪竇在關口收稅時被召。
天主的召叫給予人的要求是絕對的。
厄里叟被召后立刻離開了他耕田的牛。
雖然他請求回家向父母告別,他毫不遲疑地拋棄了他的牛、耕具和全部家產,跟隨了厄里亞,去為他服務。
讀經一這樣記載說:
那時,上主對先知厄里亞說:「你去給阿貝耳默曷拉人沙法特的兒子厄里叟傅油,立他為先知來接替你。
」于是厄里亞離開那里,找到了沙法特的兒子厄里叟。
那時他正在耕田,在他面前有十二對牛,他自己趕著第十二對﹔厄里亞走過他身邊,將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
厄里叟便丟下那些牛,追上厄里亞說:「請你讓我先去和我的父母吻別,然后來跟隨你。
」厄里亞對他說:「你去吧!但要再回來!你要記著我給你做了的事。
」厄里叟離開了厄里亞,回家牽出一對牛宰殺了,用駕駑牛的工具把肉煮熟,分給眾人吃,然后他便動身跟隨厄里亞,作了他的侍從。
(列上19:16,
19-21)
教會需要修會和神職聖召。
但是,本主日彌撒中福音和讀經一的教訓,并不只限于這種特殊的聖召。
所有基督信徒都接受了天主的召叫。
他們都應該在各自的生活環境中對他們的聖召作出積極的回應。
舉一個淺近的例子,每一個基督信徒都有責任為他所屬的本堂口服務。
當然,在俗信友有他們的家庭責任,這是絕對不容疏忽的,因為家庭是為構成教會和社會所不可缺少的細胞。
所以,為了服務堂口而忽略家庭責任,是很不明智的行為。
但是,事實上,有許多在俗信徒慷慨地投入了教會的牧靈和傳教工作。
他們甚至不惜為此犧牲待遇優厚的職業和物質條件寬裕的生活。
在本主日的彌撒禮儀中,慈母教會教訓我們,聖德是所有基督信徒共同的進修目標,并不是神父和修女們的專利。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平安與喜樂"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四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66章第10到14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第6章第14到18節,聖路加福音第10章第1到12以及17到20節(短式:第10章第1到9節)。
彌撒禮儀的主題是傳播福音者的平安和喜樂。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與禮儀年歷上甲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的內容相同。
但是甲年所讀的是聖瑪竇福音。
聖路加福音的記載有它的特色﹔在本主日的彌撒中讀來,格外顯出它的不同觀點。
換句話說,本主日彌撒福音所強調的,不是耶穌在十二位宗徒之外選擇七十二位門徒,而是那七十二位門徒的傳教活動,以及他們從這活動中所獲得的平安與喜樂。
這并不是說,本主日的彌撒福音沒有談到耶穌選擇七十二位門徒的事,而是說耶穌選擇他們是派遣他們到他自己將要前去的地方去。
可知他們的使命是向群眾報告耶穌的即將來到,向他們介紹耶穌,准備他們的心,好叫他們相信耶穌,歡迎耶穌的來到。
對熟悉聖路加著作的讀者們,這樣的記載是有一定意義的。
在聖路加的另一部著作《宗徒大事錄》里,作者敘述宗徒時代的教會生活,談到被選擇并被派遣的傳道人,也聲明他們的使命是報告耶穌在世界末日的再次來臨。
像瑪竇福音一樣,路加福音也提及耶穌吩咐他的門徒們為聖召祈禱。
在這之后,便是對那七十二位門徒的傳教活動的詳細敘述。
據聖路加記載,他們的任務是艱苦的:他們好比被送入狼群中的羔羊。
但是,盡管人們反對他們,甚至拒絕他們,在進入人家的家里時,他們總要先祝人家平安。
平安是天主聖神的恩賜,與天國的來臨密切相關。
聖路加把它描繪成一個實體,它會停留在愛好和平的人身上,不然便會回轉來歸于傳道者本身。
他們身邊不要帶東西,到了哪一家,便吃喝那一家所供給的食物,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說的,工人理當得到工資。
可能的話,他們要在一個地方停留一段時期,一面給人治病,一面向人報告天國的來臨。
如果人們不接納他們帶來的平安與天國喜訊,那么他們便要代替天主給人們一些顏色看。
他們要當場拂去腳上沾染的塵土,意味著不接受福音的人,將來要遭受的嚴重懲罰。
最后,彌撒福音更記述了七十二門徒傳教回來時的喜樂,以及耶穌對未來教會事業成功的贊嘆。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這樣記載說:
那時,主又選了其他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他之前,先往他將要去的各城各地。
耶穌對他們說:「庄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求庄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庄稼。
去吧!看!我派遣你們,正如羔羊進入狼群中。
你們不要帶錢袋,不要帶行囊,不要帶鞋,在路上也不要問候任何人。
無論進入哪一家,先說:「愿這一家平安!」若那里有和平之子,你們的平安就會停留在他身上,否則,平安重歸于你們,你們就住在那一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理當得到他的酬報。
你們不要從這家轉到那家。
你們不論進入哪一座城,人們若接待你們,那麼供給你們什麼,你們就吃什麼。
你們要治好那里的病人,告訴他們:「天主的國已臨近你們了。
」你們不論進入哪一座城,人們若不接待你們,你們就到街上,說:「就是你們城里粘在我們腳上的塵土,我們也要當你們的面拂下來﹔但是你們應該知道:天主的國臨近了。
」我告訴你們:在那一日,索多瑪所受的懲罰,要比這座城更容易忍受呢!」
七十二人一團高興地回來,說:「主!因你的名,魔鬼也向我們屈服了。
」耶穌對他們說:「我看見撒旦,像閃電一樣從天上跌下來。
看,我已授給你們權力,踐踏蛇和子,并制伏仇敵的任何勢力,沒有什麼能傷害你們。
但是,你們不要因魔鬼向你們屈服而沾沾自喜,卻要為了你們的名字已登記在天上而快樂。
」(路10:1-12,
17-20)
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里,依撒意亞先知邀請居喪的人們歡欣喜樂。
他說,從前以色列人由于對天主不忠誠而受天主懲罰,被放逐到巴比倫,現在天主寬恕他們,要讓他們回歸祖國,重建故鄉了。
依撒意亞先知當時所感覺的喜樂,今天我們仍可在聖詠第126篇中認出回響。
上主帶領俘虜回到熙雍,
我們覺得仿佛是在夢中﹔
那時,我們滿口喜氣盈盈,
我們雙唇其樂融融。
本主日的彌撒禮儀反映宗徒時代教會生氣勃勃的景象。
那時教會因耶穌的名而執行的使命逐漸產生效果,耶穌的門徒們懷著耶穌留給他們的平安,到處宣布了他來臨的喜訊。
在今天的教會中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嗎?我們的反應還像那時一樣興奮嗎?老實說,好几個世紀過去了,在這漫長的時期中,雖然有過几頁悲慘的或榜樣不良的歷史,大致而論,我們仍可以看出有几件能使我們覺得喜悅和平安的事來。
整個教會的情形如此,我們各人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
但是,本主日的彌撒仍給我們留下以下的几個反省課題:我們的傳教工作是不是充分地集中在宣布天國的來臨上?我們有沒有將喜悅與平安帶給我們周圍的人?人們與我們接觸,能不能在我們身上發現由于相信天國已經來臨而產生的喜悅和平安?原來,我們要散布喜悅和平安,因為天國已經來到--這才是我們今日每一個基督信徒應該努力去作的事。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愛德的法律"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五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申命紀第30章第10到14節,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第1章第15到20節,聖路加福音第10章第25到37節。
聖路加是聖保祿宗徒的門生。
因此,他對法律的條文反感,只喜歡談法律的精神和愛。
本主日彌撒福音有關撒瑪黎雅人的描寫,便是出于這樣的心情的。
比喻中的經師所提出的「我應當做什麼」這問題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問題中的「應當」意味著義務﹔「做什么」意味著法律的條文。
那位經師懂得法律,對答耶穌非常妥當。
他提出第二個問題,是出于自衿心,顯露了他尚未徹底明白愛的意義﹔對他來說,「愛天主和愛鄰人」的法律只不過是籠統的法律條文。
耶穌卻對他說:「你就這樣做,便可得到生命」。
由此可見,耶穌并不排斥猶太傳統,他肯定那位經師所援引、記載在申命紀和肋味紀上的:愛天主和愛鄰人的法律。
他認為實在地遵守那條法律可以導致人獲得生命,他的比喻只是為說明那條法律上所說的「鄰人」一詞的具體意義罷了。
在這個比喻中,司祭和肋未人都沒有把握住那「鄰人」一詞的具體意義。
耶穌特意讓一個是外邦人的撒瑪黎雅人把握了這個意義。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有一個法學士起來,試探耶穌說:「師傅!我應當做什麼,才能得到永生?」耶穌對他說:「法律上寫著的是什麼?你是怎樣讀的?」他回答說:「你當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你的主、天主﹔又愛你的鄰人,如同自己一樣。
」耶穌說:「你回答的不錯,你就這樣做,便可得到生命。
」可是那人要表示自己問的有理,就對耶穌說:「那誰是我的鄰人?」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來,到耶里哥去,遇到了強盜。
他們洗劫了他,又打傷他,把他半死半活的丟下,就走了。
有一個司祭偶然從這條路下來,看了看他,從旁邊走了過去。
又有一個肋未人,沿路走來,也看見了他,同樣也從旁走過去。
但有一個路過的撒瑪黎雅人,走到他旁邊,一見之下,惻然心動,就走上前去,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扎好了,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送到客店,照料他。
到了第二天,拿出兩塊銀錢,交給店主說:『請你照顧他。
另外再有什麼額外費用,我回來時,一定補還給你』。
你以為這三人中,誰是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人?」他回答說:「是以仁慈善待他的那個人。
」耶穌對他說:「去!你也照樣做吧!」(路10:25-37)
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里,梅瑟向猶太人民解釋法律。
他告訴他們法律并不是高高在上,遠不可及,與他們不相關的書卷。
法律就在他們身邊,在他們的嘴上,在他們的心中,是他們生命的動能與原則。
法律與實踐是分不開的。
有法律,便要實在地遵守法律。
法律并不超過人的能力,并不在遙遠的地方,而是在人的心里。
如果我們參考在聖經別處所記載梅瑟的話,我們更可說,法律就是愛,是生命的泉源。
讀經一這樣說:
梅瑟曉諭人民說:「你們必須聽從上主你的天主的話,謹守這法律書所記載的誡命和法令﹔你們必須全心全靈歸向上主你的天主。
」「我今天吩咐你的這誡命,為你并不太難,也不是離你太遠。
這誡命不是在天上,以至你說:『誰能為我們上到天上,給我們拿來,使我們聽了而遵行呢?』這誡命也不在海的那邊,以至你說:『誰能為我們渡海,給我們帶過來,使我們聽了而遵行呢?』其實,這教訓離你很近,就在你口里,就在你心里,使你可以遵行。
」(申30:10-14)
這樣我們就能領會福音和福音對我們的要求。
雖然說我們這時代,并不是特別著重法律條文的時代,但是我們可以從本主日的彌撒禮儀中吸取寶貴的教訓。
基督宗教的本質是愛天主和愛鄰人。
積極實踐對天主和對鄰人的愛,這是我們所能給予世界的最直接的見証。
在我們的嘴上、在我們的心中,要有愛這個字,并且要把它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這個時代不難發現「鄰人」的意義,這個時代的人崇尚關懷鄰人和對鄰人開放。
但是,在我們這時代,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敵對立場。
原來應該以愛著稱的團體,竟會以關懷鄰人的名義彼此吞噬,互相殘殺。
不錯,愛是生命的泉源,不以所有的人和每一個人為對象的愛,只會扼殺生命,并不導致生命。
本主日的彌撒禮儀不但揭示了愛的法律,并且強調這條法律的落實。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接待天主的來訪"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創世紀第18章第1到10節,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第1章第24到28節,聖路加福音第10章第38到42節。
彌撒福音有不同的教訓。
「實際的活動」與「默觀」的關系的問題,特別可在這篇福音的記載中找到答復。
但是我們不想在這個問題上多下功夫。
與今天彌撒中的讀經一對照,這篇福音教訓的要點是在談天主的來訪,首先是天主來訪的事實,然後是接待來訪的天主的態度與條件。
天主的來訪必須以某種態度為前提。
關于這點,本主日彌撒福音的教訓十分寶貴。
在本主日彌撒福音中,筆者聖路加,雖然沒有對他所敘述的事件發生的地點作出詳盡交代,卻特意說明了耶穌探訪的兩位婦女的名字。
這在聖路加的著作中是很稀有的。
聖路加慣常不指出與耶穌對話的人物的名字。
這里,他似乎有了預感,知道他的記述將對后來的教會生活發生長期的重要影響,所以把它寫得特別仔細詳盡。
據聖路加的分析,接待耶穌有兩種可能的方式。
坐在耶穌腳跟前的瑪利亞的態度,代表其中的一種方式。
這是不是一個默觀者無所事事的態度呢?不是的。
瑪利亞坐著專心靜聽耶穌的講話,這是作學生者的態度。
瑪爾大的勞作忙碌是出于對耶穌的愛與尊敬。
她代表著接待天主的另一種方式。
在她身上聖路加感到一種心焦,同時也看出對耶穌的十足信心,甚至請求耶穌為自己的忙碌作証,而責備姐妹瑪利亞不分擔她的辛勞的不是。
在回答中,耶穌發表了他對那兩姐妹的態度的意見。
他的表達細膩,耶穌并不像許多人所想象的,他其實絲毫沒有貶抑瑪爾大的熱心活動的意思。
誰認為耶穌對教會的神火和傳教活動有所非議,至少是犯了主觀的毛病。
要正確了解耶穌的話,我們必須顧到聖路加所以將這事情小心記錄下來的用意。
那用意是在強調靜聽耶穌講話和作耶穌的學生的重要性,因為對他來說,接待耶穌首先要靜聽耶穌講話,作耶穌的學生。
他并無意渲染耶穌對「活動」或「默觀」有任何一面的偏袒。
如果必定要在瑪爾大身上指出什么缺點的話,那么,那缺點也不是她為耶穌的忙碌不已,而是她在忙碌中的心焦不安。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進入一個村庄。
有一個婦女,名叫瑪爾大的,接耶穌到她家里。
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他的道。
瑪爾大因為許多招待的事,而忙碌得心緒煩亂,她就走上前來,說:「主!你不介意我的妹妹讓我一個人料理這麼多事情嗎?請叫她來幫忙我。
」主回答她說:「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情,操心忙亂,但需要的只有一件。
瑪利亞選了最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手中奪去的。
」(路10:38-42)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以民間故事的方式描述天主藉著三個過路人(旅客)的形象來到亞巴郎的家里。
亞巴郎依照游牧民族的優良習慣殷勤地接待了他們。
天主問「撒拉在哪里?」撒拉是亞巴郎的妻子,他們倆都已年老,年紀很大。
天主卻對亞巴郎說:「明年此時,我要回到你這里來,那時,你的妻子撒拉要生一個兒子。
」整個故事的教訓就在這一句話里。
天主曾與亞巴郎立約,許諾他說,他的後裔將像天空中的星辰那樣多,多得不能數清。
撒拉的老年生子,就是天主的恩許必定實現的一個証據。
亞巴郎殷勤接待過路的人,固然是一件可嘉的行為,但是讀經一的主旨是在說明亞巴郎接受天主的話和相信天主給予他的許諾。
讀經一這樣說:
那時,烈日當空,亞巴郎坐在帳幕門口。
上主在瑪默勒橡樹林里,顯現出來。
亞巴郎舉目一望,看見三個人站在對面。
他立刻就從帳幕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說:「我主,如果我蒙你垂愛,請不要路過你仆人這里而不稍留片刻。
我叫人拿點水來,洗洗你們的腳,然後你們在樹下休息一下。
你們既然路過你仆人這里,就等我拿點餅來,讓你們補充體力,然後再上路。
」他們答說:「就照你所說的做吧!」亞巴郎趕快進了帳幕,對撒拉說:「你快拿三斗上等面粉,作些糕點。
」他又跑到牛群中,選了一頭又嫩又肥的小牛,交給仆人,要他趕快煮好。
亞巴郎就拿了乳酪和牛奶,以及預備好了的牛肉,擺在他們面前﹔親自在樹下侍候他們進食。
他們對亞巴郎說:「你的妻子撒拉在哪里?」他答說:「在帳幕里。
」其中一位說:「明年此時,我要回到你這里來,那時,你的妻子撒拉必要生一個兒子。
」(創18:1-10)
讀聖經不是看小說。
不經心的閱讀往往導致錯誤。
以為本主日彌撒福音中強調「行動」與「默觀」的對立,認為耶穌反對行動,著重默觀。
靜聽耶穌的講話,做耶穌的學生,的確可以稱作默觀。
今日我們實在有必要找個安靜的地方,多閱讀聖經,多默想祈禱。
我們極須避免無謂的活動,為能抽出時間來與基督相會。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勤勞工作,以及受苦患病的人,也同樣可以在他們的工作和苦難中會見基督。
本主日的彌撒禮儀教訓我們,「行動」和「默觀」都是接待天主的可能方式。
主要的是內心的態度,是內心的愛。
上一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Allthecontentsonthissitearecopyrighted.Webmaster/Credits/LegalConditions
延伸文章資訊
- 1伯前1 - 主日讀經
甲年主日讀經【資料庫】 · 復活期第三主日 · 他們一面走一面悲傷地談論所發生的事,因為所發生的事與他們的期望不符。 · 耶穌走近他們,分幾個步驟來令他們轉變。 · 他們於是說起 ...
- 2乙年第四主日驅魔的真諦(谷一21~28) -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常年期主日的讀經分為甲年、乙年、丙年,每三年輪流一遍。甲年讀經的福音是根據瑪竇福音;乙年根據馬爾谷福音;丙年根據路加福音。今年輪到乙年,所以我們聽了馬爾谷福音 ...
- 3主日及平日彌撒讀經安排
(3)四旬期. 四旬期的福音選讀有以下安排:第一、二主日,分別按三部對觀福音,論耶穌. 受試探及耶穌顯容。其後的三個主日,甲年分別論撒瑪黎雅婦人、胎生瞎子及. 復活拉 ...
- 4a0914(甲年讀經)
14/09/2005 星期三. 常年期第廿四周. 十字聖架節. 讀經(一). 戶籍紀 21 : 4 - 9. 那時候,以色列子民在路上已不耐煩,抱怨天主和梅瑟說:
- 5《活出聖言:甲年》 - 天主教台南教區聞道出版社
ISBN 978-986-6125-72-0. 25K 306頁. 范玉言◎著. 作者范玉言神父,為台北總教區秘書長兼牧靈福傳處處長。 本書為主日彌撒讀經導讀,深入淺出地解釋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