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為什麼有四種官方語言? - 微信上的中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雖然英語是新加坡的第一語言,但新加坡同時很重視其他語言。
因此,他們進行雙語教育政策,這種政策也是新加坡教育體制的基礎。
按照新加坡雙語教育課程 ...
PrimaryMenu
Searchfor:
Search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人民日報旗下)
微信id:gjrwls
作者:嘯吟
近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抗疫演講成為網友津津樂道的話題。
不過,大家關注的並不是講話內容,而是李顯龍的一門獨特技能——喝一口水換一種語言。
以下是這段著名的影片:
畫面中的李顯龍,分別用英文、中文、馬來語三種語言發表了演講,而且每喝一口水就換一種語言,銜接非常流暢。
人們紛紛調侃這杯神奇水:「喝了這杯水就可以擁有三種語言,也太厲害了吧!」
其實,對於新加坡來說,這杯水象徵的應該是四種語言——英語、馬來語、漢語、泰米爾語,也就是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
可能會有人疑惑:新加坡為什麼有這麼多官方語言?
新加坡四大語言之源
新加坡原屬馬來半島的柔佛王國,原住民主要是馬來人。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爵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
1824年,柔佛王國割讓新加坡,該地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升格為海峽殖民地。
▲海峽殖民地
自此至1965年獨立建國之前,新加坡先後經歷了英屬殖民地時期(1819-1942年)、短暫的日據時期(1942-1945年)、英國再度殖民時期(1945-1963年)及馬來亞時期(1963-1965年)四個階段。
▲海峽殖民地旗幟
獨立建國前的新加坡經濟模式主要以轉口貿易為主。
隨著蒸汽船的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以其天然停靠港和貨物集散地的雙重功能,成為航行於歐亞之間船隻的重要港口,引發了爆炸性的商業繁榮。
▲新加坡所處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戰略要道
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新加坡吸引了大量外來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三個地方:
一是馬來半島西海岸的馬六甲地區,大部分是馬來人;
二是馬來半島以外的商人和移民,商人以華人為主體,他們大部分都曾到馬六甲等地做過生意;
三是大約與中國商人同時期到來的印度商人、勞工和罪犯。
這樣,新加坡境內三大主體民族在新加坡開埠之初就已陸續聚齊,三種語言大類也在新加坡的土地上使用起來。
20世紀30年代前,由於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繁榮,許多華人勞工會前往新加坡謀生,極大提升了該地華人人口比例。
到1957年左右,當地華人已經占總人口數的75.4%。
▲英屬時期停靠於丹戎巴葛碼頭的大商船
英屬時期,英語是殖民當局的主要工作用語,成為新加坡的主要官方語言。
但是,英語並沒有滲透到每個種族內部,民眾還是主要採用自己的方言交流。
這樣的情況導致了新加坡種族林立,民族之間不能夠相互理解,經常發生衝突。
為了加強新加坡內部團結、消弭民族之間的隔閡,新加坡在1956年出臺了《各黨派報告書》,探討用共同媒介語來解決矛盾的辦法。
《各黨派報告書》的第一節《官方語文與必修語文之問題》指出,如果新加坡必須選擇一個「最廣泛運用之語文」作為共同語言,非英語莫屬。
因此,當時的勞工陣線政府將英語定為共同語。
1958年11月,英國殖民當局頒布了《新加坡自治法案》,允許新加坡實行民選自治。
獨立運動中的新加坡有意加入馬來亞聯邦,故新加坡自治政府以馬來語為國語。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正式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員。
▲新馬的短暫合併
這「獨尊巫語(馬來語)、多語並重」時期並沒有持續太久。
由於政治、民族等多重原因,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當天的電視記者招待會上宣告:
「新加坡要建立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
我們將建立個榜樣。
這不是馬來國,這不是華人國,也不是印度國。
讓我們真正的新加坡人……不論種族、語言、文化、宗教團結一致。
」
▲李光耀
從此,新加坡正式確立了共和國的官方語言——即馬來語、漢語、英語和當地印度人使用的泰米爾語。
馬來語仍作為國家官方語使用,但英語才是實際上的共同語,也是新加坡的工作語言和最主要的教育語言。
此後,新加坡進入了「獨尊英語、多語並存」時期。
為什麼不是漢語?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新加坡也有大約3/4的人口是華族,為什麼漢語既不是國語,也不是共同語呢?
其實,華人太多也正是漢語不能夠成為新加坡國語或共同語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建國時,正是「冷戰」時期,兩極政治格局已然形成,意識形態問題空前嚴峻。
而東南亞就是衝突的前沿陣地,新加坡又因華人占比太高,被西方國家視為重點關注對象。
▲新加坡街頭的中文廣告牌
同時,周邊的東南亞國家大多以馬來人為主,新加坡獨立時,他們正處於反華排華的高峰期,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在周邊國家眼里宛如異類。
沒有英國政府撐腰的新加坡,只是一個資源不足的新生小國,一個以轉口貿易為經濟支柱的國家,周邊國家的態度是它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地緣政治因素導致新加坡不能將漢語作為國語,以免觸動西方及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神經。
事實上,新加坡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一直頗為謹慎,直到1976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首次訪華,中新兩國之間的外交冰河才被打破。
正如李光耀所說,「語文問題就是政治問題,新加坡身處馬來海洋之中,我們必須認清這個事實。
1965年新加坡獨立,我面對新加坡人口雖有75%華人,卻不能以華文作為共同語和工作語的困難。
我做了很全面的思考,也就這個課題,對人民進行大幅度政治教育」。
除此之外,當地華人本身的方言問題,以及漢語的應用範圍問題,也是漢語不能作為國語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
總之,新加坡的語言政策,是基於多元種族國家的立場,以與東南亞國家和睦相處為目標。
作為實際共同語的英語
新加坡使用英語是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
英語一直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廣泛應用於國家的行政管理和司法等。
新加坡獨立後,英語被繼續保留下來,為歷史記錄、行政及法律提供連續性。
英語作為第一語言,也讓新加坡在政治上更加容易被西方和部分東南亞國家接納。
新加坡在以英語為主導語言的輔助下,在世界上樹立了一個全新的國家形象,有效規避了東南亞兩極政治格局的衝擊和影響,使國家獲得了和平發展的寶貴時間。
▲今天的新加坡
新加坡是以轉口貿易為支柱產業的國家,英語是新加坡發展經濟不可或缺的基本謀生工具。
此外,英語環境也有助於新加坡直接引進外部高端人才。
同時,作為通用語言的英語可以維持新加坡不同種族的和平關係。
英語在新加坡屬於中立語言,不是任何一個主體民族的語言,這就使得它能夠為各族人民所接受。
英語也促進了新加坡的國家認同。
作為共同語的英語,不但在新加坡各民族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梁,也促進了各民族對新加坡國家認同的進程。
▲新加坡的標誌:魚尾獅
新加坡語言使用現狀
雖然英語是新加坡的第一語言,但新加坡同時很重視其他語言。
因此,他們進行雙語教育政策,這種政策也是新加坡教育體制的基礎。
按照新加坡雙語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各族學生學習英語,還要把本族的漢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等母語,作為各自的第二語言來學習。
出於這一原因,新加坡傳統的英文學校中強制引入了第二語言課程,而傳統的母語學校則改制為英語教學的學校,將母語作為第二語言來教授。
這兩種學校至今已無太大區別,都是英文教授主要課程,母語課程只需要參加通過性考試即可。
萊佛士書院(RafflesInstitution),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學校,學校由新加坡的發現者及首任總督、英國人斯坦福•萊佛士爵士於1823年6月5日創辦,也是新加坡的傳統英校
新加坡華僑中學(HwaChongInstitution),已故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發起,於1919年3月21日在新加坡創辦,新加坡的傳統華校
這種雙語教育政策也打造了新加坡特色文化。
母語與英語多元共存,導致東西文化在這里重新整合、互動與發展,世界四大文化在這里建設為融合東西的新文化。
新加坡人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既接受了西方先進的科技與思想,又保留了傳統東方的價值觀及儒家智慧。
▲新加坡小學華文課本
在社會生活中,馬來語、漢語、泰米爾語和英語的地位是平等的,主要表現在政治層面。
在國會的討論和辯論中,國會議員可以使用任何一種官方語言,並提供即席同聲翻譯。
但是,四種語言在日常中的使用卻略有差異。
印度族的數量在新加坡人口中最少,因此除了印度族人群之外,其他群體較少接觸泰米爾語,該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主要作用是體現平等。
新加坡名義上的的國語馬來語,使用的頻次也不高,起著國家象徵的作用,也有向周邊國家靠攏的考量。
一位非馬來族新加坡人,基本只有在唱國歌和宣誓時會接觸馬來語。
不過,也由於周邊國家常用馬來語,所以政界人士大多會學習馬來語。
馬來語的使用,使得新加坡在經濟發展上得到東盟國家的支持,還以其制衡理念影響著東盟的發展進程,引導東盟成員國彼此促進,共同發展。
▲新加坡的國歌為馬來文
英語、漢語則是新加坡媒介語言使用的主流。
在電視播放上面,新加坡媒體集團的頻道播放四種語言,但英語和華語節目卻占用80%的播放時間。
在新加坡報業控股屬下的7份主要報紙中,有英文報紙《海峽時報》(TheStraitsTimes)1家,中文報紙5家(《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星期五周報》和《大拇指》),和馬來文報紙(BeritaHarian)及泰米爾文報紙(TamilMurasu)各一家。
在各報紙的發行量方面,英文報紙的發行量最高,其次是中文報紙。
▲中國民眾較熟悉的《聯合早報》
今天新加坡的年輕華人,基本使用的都是華語(Mandarin),即漢語普通話。
他們在校學習的是普通話和簡體字,而且採用橫排書寫。
但早先的華人移民大多使用方言,以閩南話為主流。
這樣的轉變其實與新加坡大力推廣漢語有關。
為了提高漢語在華裔社會中的地位並改變華人的語言習慣,使他們「多講華語,少說方言」,1973年,新加坡政府發動了常年性的「推廣華語運動」(SpeakMandarinCampaign)。
目的是取代新加坡國內的各種漢語方言,使漢語最終成為新加坡全體華族同胞的通用語言,加強華人乃至整個社會的語言交際。
▲1979年9月,新加坡開展「推廣華語運動」,提倡「多講華語,少說方言」
比較有意思的是,新加坡人日常交流使用的也不是標準英語,而是新加坡英語(「新式英語」,即Singlish)。
這種英語是英殖時期以來,當地英語在與華語、馬來語以及泰米爾語等多種語言長期接觸中,對各種民族語言兼收並蓄的產物。
這種新式英語在詞匯、語法結構、語音等方面均帶有漢語、馬來語以及泰米爾語的印記。
它將各種語言和方言的特點結合到一起,在節奏、語調、重音、元音長度、甚至詞序等方面,與國際公認的標準英語有著明顯差異。
▲新加坡英語版《美女與野獸》
這種特殊的地方化英語變體,在新加坡民間被廣泛使用。
但是,這種英語容易干擾正常的學校英文教學,所以,新加坡政府一直提倡人們在生活中講標準英語,當然結果不太奏效。
這種融合了多元文化的語言反而成為新加坡文化的象徵,民眾一面調侃發音,一面又對其有著極強的認同感。
▲新加坡英語版《聖經》
就像其他殖民地一樣,新加坡語言政策帶有明顯的殖民地痕跡,但它也是一種典型的實用主義多語言政策(Pragmaticmultilingualpolicy),既考慮了歷史和地緣,又放眼現狀和未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同時,複雜的族群和利益關係,以及民族團結和國家認同問題,都是語言政策需要考慮的內容。
如今,四種官方語言並行的環境被新加坡人普遍接受,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各族文化的傳承都得到了妥善的處理。
或許,在新加坡人看來,李顯龍的語言切換能力不過是日常操作而已。
參考資料:
劉汝山、魯艷芳:《新加坡語言狀況及語言政策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湯雲航、吳麗君:《新加坡的語言政策與官方語言的地位和功能》,《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6年8月。
【新】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新加坡:聯合早報出版,2011年。
周進:《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發展研究》,河北大學,2014年5月。
【一個祖宗兩個國家】俄羅斯和烏克蘭為什麼不共戴天?【清朝皇帝上朝時,到底說滿語還是漢語?】全中國僅剩下300人會說滿語【熱門電視劇《安家》】方言呢?我不想在上海劇裡聽到所有人都用北京腔調在沒有普通話的時代,「官話」是怎麽玩的?廣東人說話夾英語,真不是為了裝逼。
閱讀原文
圖集/【全國春運看廣東,廣東春運看廣州】廣州火車站的45個年頭xxx2020-01-012021-02-02中國多地政府推出「辦不成事」窗口,能解決什麼問題?xxx2021-05-06廣東法官提告上海迪士尼:1.4米的兒童票標準不合理。
數據顯示中國孩子的平均身高不斷突破。
xxx2018-06-222018-06-22明太祖後裔,在有兩百多個房間的古宅大院舉辦「皇室婚禮」。
xxx2016-09-22你怎麽看待國外媒體熱衷於報導中國負面新聞的事?xxx2020-01-062020-01-08山東一位媽媽幫朋友無償接送孩子兩年半,一次受傷被告上法庭xxx2021-03-07
Searchfor:
Search
商業、互聯網
春節前夕B站引眾怒,多家廠商撤廣告
那些在長白山寬衣賣貨的網紅們,別說她們擺拍了,大家掙錢都不容易
無印良品在上海蓋了間短租公寓,並在樓下開便利商店
螞蟻集團為什麼「惹火上身」,被監管單位約談?
東北大網紅賣假燕窩被立案調查,可能面臨15年徒刑或無期徒刑
2020年春節,遊戲火得一塌糊塗
看更多
中國奇葩
廣州小伙子為了休假聲稱自己得了新冠肺炎,引起同事恐慌報警,已遭警方拘留
杭州女子多年沒住的豪華別墅,很奇葩地被拿去拍戲,她看電視認出來告上法院
【全球化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愛國主義】江蘇某企業公告:手機換國產,用蘋果的辭退
你買的商品「丟失」了,卻成了中國二手交易平台上銷售火爆的「快遞盲盒」
那些不靠譜的中國奶爸們,媽媽還有五秒抵達戰場
杭州發現一種賣零食的騙術:男生上網交友,被女生約去買「零食」
看更多
北京
從國企裸辭,我在北京胡同開小賣部
求職分析,你該選擇去北京還是上海?
中國疾控中心:北京疫情已基本控制住了,但不表示不會再新增病例
比縣城還髒的紐約,偏偏就是世界魔都
一組舊時圖片訴說著老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疫情案例刷爆朋友圈:2000萬北京人在拼命幹活、攢錢,然後逼下一代讀書
看更多
上海
上海人排外?對防疫措施不滿意,上海人不爽
上海人排外?疫情期間談起外地人進城,上海人不爽
入滬通道嚴控,上海已勸返來滬車輛4854輛、8820人
在什麼時候,你明顯感受到了上海的老齡化?
圖集/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的影像記憶
熱門陸劇《三十而已》【小鎮名媛王漫妮】那些在上海掙扎的女性們
看更多
最新
網路文化
奇葩
兩岸
娛樂圈
北京
上海
商業
商業新聞
互聯網行業
行銷話題
網紅經濟
互聯網金融
中美貿易戰
手機產業
工業技術
共享經濟
外賣市場
在中國創業
製造業
中國物流
實體經濟
中國電商
社會
社會新聞
新冠肺炎
教育新聞
網路文化
新冠肺炎
奇葩
數據
中產階級
城市發展
婚姻
圖集
兩岸
年輕世代
軍事
高手在民間
旅遊
旅遊新聞
西藏
新疆
陸客話題
城市
北京
上海
深圳
香港問題
朝鮮問題
公司
人物
川普
馬雲
劉強東
王健林
王思聰
郭台銘
胡錫進
阿里
騰訊
百度
微信
京東
美團
華為
滴滴
富士康
小米
支付寶
微信支付
文娛
文創
時尚
電影圈
電視圈
歷史
武術
歷史
考古
老照片
老建築
紫禁城
古詩詞
延伸文章資訊
- 1如何打造一個不會講「國語」的國家?新加坡的語言教育與族群 ...
1947年,新加坡設立了10年計畫,將原本鬆散的教育政策重新整合。首先,不管是哪種語言,都給予免費的基礎教育,讓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母語教學,但附帶 ...
- 2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為什麼有四種官方語言? - 微信上的中國-
雖然英語是新加坡的第一語言,但新加坡同時很重視其他語言。 因此,他們進行雙語教育政策,這種政策也是新加坡教育體制的基礎。 按照新加坡雙語教育課程 ...
- 3新加坡小國大戰略雙語躋身國際舞台| 全球中央
1965年獨立的新加坡雖以英文為行政工作語言,但沒有立即在各級學校推動以英文為第一語言,1979年《吳慶瑞報告書》出爐,才確定以英文為主、母語為輔的雙語 ...
- 4新加坡富強國策原來是「語言政策」/為何李光耀一生最感謝的 ...
所有新加坡的學生除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外,第二語文成為必修課,各族群學生必須修讀所屬族群的母語課程。以華族學生來說,在基礎教育階段,將修讀十年到十二年的華語課程 ...
- 5新加坡的語文政策與課程規劃
Kachru (1992)曾以三個圓比喻英文在世界各地的擴展,新加坡是. 屬於第二圈(Outer Circle),換句話說,英語是被制式化成額外(additional)的語言。80 年. 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