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個不會講「國語」的國家?新加坡的語言教育與族群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47年,新加坡設立了10年計畫,將原本鬆散的教育政策重新整合。

首先,不管是哪種語言,都給予免費的基礎教育,讓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母語教學,但附帶 ... 國際 如何打造一個不會講「國語」的國家?新加坡的語言教育與族群認同 作者 蔡秀敏演講,謝瑩整理 2016-02-06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劉國泰攝。

已成功複製連結 [編按]:蔡秀敏(SaiSiewMin)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與人類學博士,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學術專長為東南亞史、印尼史、新加坡史。

本文是據她2016年1月30日在新北市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的演講所整理。

這幾年在台灣走動,經常被問到新加坡的事情,很多人都習慣性的把新加坡和台灣拿來比較。

但我覺得這種「哪裡好」、「哪裡不好」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重點並非一個地方的「好」、「壞」,而是比較的是什麼。

沒有一個地方是絕對好或不好的。

為什麼我們要做比較?無論是比較台灣、新加坡、印尼、其他東南亞國家或是美國、澳洲,無非是為了讓自己更了解自己住的地方與別人住的地方,僅此而已。

談新加坡的語言之前,不妨先從我的名字說起。

我姓蔡,在新加坡,大家叫的是我的「英文名」。

這個英文名不是台灣所說的George、Michael之類的英文名字,而是「用羅馬拼音的方言名字」。

所以你光看一個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從哪裡來。

我的姓氏拼音是Sai,但新加坡的福建人,他們的「蔡」卻被拼成Chua,這其實是從英國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拼法。

我的祖籍是海南島,在新加坡史上是比較晚到的族群。

當初來的時候,英國的殖民官員也不知道這些字怎麼拼。

我阿公的姓氏拼法是Swe,叔叔的拼法是Swa,我和我爸爸的卻是Sai。

這都是當時留下的歷史痕跡。

這幾年又有許多從中國大陸來的新移民,用漢語拼音去拼自己的姓名。

所以現在假設要去區分誰是原本的新加坡華人,或是外來移民,就看他們對姓氏的拼法。

我同時也研究印尼華人,他們在蘇哈托政權下不能使用中文名字,所以就將自己的姓氏隱藏在印尼文名字中。

比如Gunawan中間的Goh(吳),Salim中的lim(林)等等。

從姓名可看出移民的小故事,這也是研究東南亞語言有趣的地方。

新加坡的「國語」 2003年,孫燕姿以英文演唱新加坡愛國歌曲Oneunitedpeople,可以看見歌詞裡刻意凸顯4個種族、各種人群的並存,但只有「一種聲音」。

這相當程度上呈現了新加坡想要營造的某種「和諧」氛圍。

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再加上「其他」種族,形成新加坡CMIO的四大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CMIO是固定的黃金比例,大約是76%、15%、7%、1%,從1965年以來就沒有過什麼變化。

這當然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因為新加坡的人口已經從1965年的180萬增長到現在的550萬,種族比例卻並未改變。

政府對這種「穩定」是非常在意的。

對他們來說,維持這種穩定,就表示維持著種族的和平。

那麼,在這樣多種族的狀態下,新加坡的「國語」是什麼?很多人都以為是英文,但其實是馬來語。

馬來語長久以來都是東南亞島區經商、文化交流上的共同語言,但弔詭的是,現在學校裡是不會使用馬來語的。

如今的馬來語只被當作一種少數民族的語言,甚至連新加坡人都會以為自己的國語是英文。

這中間其實有複雜的歷史淵源。

新加坡最有名的就是雙語教育。

不過,現今英文加上母語的雙語教育,晚至1987年才完成,並非1965年獨立以後就馬上確立,到現在不過數十年。

在這之前,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是什麼情況?又怎麼發展成現在這樣以英文為主的國家? 殖民時期的多語言教育 新加坡從1819年萊佛士登陸,一直到1963年,都是英國的殖民地。

在此之前,這裡屬於麻六甲的馬來蘇丹,是一個區域性的忙碌港口,也因此被萊佛士給看中。

在1965年獨立前,發生過日本的短暫占領(1942-1945),以及因英國對抗馬來西亞共產黨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1948-1960)等重大事件。

1963-1965年之間,新加坡則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

整體來說,新加坡的獨立時間只有51年,比141年的殖民時期短得多,可是學校卻很少提及英國殖民的歷史,新加坡的年輕一代對這段時間的理解幾乎可說是零。

ThomasStamfordBingleyRaffles。

圖片取自Wikipedia。

殖民時代,英國把這一大塊土地都視作馬來人的國度,承認馬來人是原住民,甚至認可蘇丹政權,英國人只是「協助」管理。

因此他們偏向保護馬來文化,設立免費的馬來語小學。

這些學校會教基本的讀書識字,但往往帶著東方主義思維,很少讓馬來人學習現代化的科技,而多半著重在傳統的保留。

也因此,政府雖對初級馬來教育有所補助,卻並未有較高等的教育機構出現。

另一方面,英文教育在很後期才開始,由政府設立英文學校。

在此之前,他們只是給予教會設立的英文學校補助,並未直接介入。

華人雖然也可以使用免費的馬來教育,但通常是進入華人自行設置的會館學校。

這些學校開始時用方言教學,後來國語(華語)普及後就使用華語。

一開始,政府對私人設立的學校比較放任,但後來逐漸產生了懷疑,擔心這些新進的華人移民對自己的統治不利,而開始用各種法規去檢視、干涉華語學校的運作。

如此教育狀況所造成的結果,首先就是使各種不同的語言紛雜並呈,其次則是社會上的階層差異。

以華人來說,較有能力的父母會送小孩去上英語學校,將來比較容易在政府找到文書等受歡迎的工作;經濟上較差的家庭則選擇私辦的華語學校。

這也形成後來新加坡的社會對立。

英國塑造的民族主義 因為英國殖民政府對華人的不信任,所以刻意扶植受英文教育的人。

這與1945年以後的教育政策改變、政權轉移等都頗有關聯。

英國人認為,在從前,這塊土地上的國家概念與效忠對象是不明確的。

馬來人效忠他們的蘇丹、印度人效忠印度的祖國,沒有什麼國家主義的存在。

1945年以後,由於認識到殖民時代的結束,想慢慢的釋放權力、影響後來的新政府,於是英國為當地人塑造了一種獨特的馬來亞(Malayan)民族主義──「殖民的民族主義」。

一般來說,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是對立的,但在新加坡,「殖民的民族主義」這個名詞卻相當貼切,且影響持續至今。

BenedictAnderson在《想像的共同體》第六章提到的「官方的民族主義」,也是類似概念。

這些國家仍是從前的帝國,但使用新的詞彙自我包裝,也為了延續自己的統治,模仿流行的民族主義來鞏固自身,好讓他們可以更方便的控制政權轉移。

戰後的教育政策,主要希望能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培育出一種大英帝國意識之下的市民參與感。

他們需要打破各種族之間的藩籬,強化不同族裔間的連結,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推廣一種共通的語言。

在英國渴望維繫的政治氛圍下,這種語言只能是英語。

染上政治色彩的語言 1947年,新加坡設立了10年計畫,將原本鬆散的教育政策重新整合。

首先,不管是哪種語言,都給予免費的基礎教育,讓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母語教學,但附帶條件就是,這些學校都必須教授英文。

也就是以母語作為第一語言,但全面以英語為第二語言。

可以看到,這是相當程度的多語教育,並非獨推英語,而有一定的自由空間。

不過,私立學校就完全不在補助之列。

政府希望能以公立華語學校的力量,將私校打敗、退出市場,而非將這些難以掌控的學校納入新的教育體系。

然而,在與馬共的關係白熱化、頒布緊急法令後,國家政策又產生了變化。

政府毫不諱言,語言和教育是一種政治武器,為了加速建立在英語基礎上的馬來西亞民族意識成型,原本在十年計畫中保證的免費華語、馬來語學校都被放棄,而強烈要求推動英語。

學校開始全面使用英語教學,華語和馬來語等則被視為第二語言教授。

同時,由於共產黨中有不少華人,華語學校受到更多的懷疑。

甚至在老一輩的回憶中,會有警察、特務直接進入教室,把他們的老師或同學帶走。

只是因為英方設立的學校數量趕不上當時的需求,所以並未達到完全淘汰華語學校的目標,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殖民政府與華校之間的關係也一直相當緊張。

林清祥是典型受華文教育的政治人物,也是政府的眼中釘。

他是當年華僑中學的學生,因為參加政治活動而被退學,後來成為工會的領袖。

後來李光耀拉攏他一起創立人民行動黨,不過並非是李光耀認可他的左傾理念,而是因為上層菁英階級的英語社群需要一些基層力量,林清祥控制著工會,恰好可以提供這樣的幫助。

當時只要是華文學校出來的學生,英國政府都懷疑他們與共產黨有關。

再加上林清祥是工會領袖,更受到強烈的質疑。

1963年,他被英國政府依據內部安全法令逮捕。

但直到他在1996年過世,他究竟是否為共產黨員,仍是眾多研究者所好奇的。

從這裡或許也可看出華文學校在當時所帶有的政治色彩。

《Cometinoursky:LimChinSionginhistory》書封,Publisher:Insan(2001) 新的改革:吳慶瑞與李光耀 1963年,當時的人民行動黨已經掌控自治政府。

由於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少見的開始鼓勵大家說馬來語。

在當時的畫作中,還曾出現華人向馬來人學習馬來語的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華校生對於學習馬來語相當熱衷,因為他們思想上多半左傾,認為英語是殖民者的語言,而如果想塑造一個新的國家,正統的「國語」馬來語會是更貼切的。

而在1965年,新加坡離開馬來西亞獨立,學校轉而開始強制教導英語。

因為獨立後,整個國家的經濟生存成為最高優先,教育的方向也需要配合改變,英文轉而受到重視。

政府設立的英語學校逐漸增加,而華語、馬來語學校則相對減少許多。

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改革,完全在李光耀的掌控之下。

天下資料,林麗芳攝。

經濟學家吳慶瑞博士是李光耀身邊的重要智庫之一,新加坡經濟發展背後的重要推手,也同時參與了新加坡的教育改革。

1978年,李光耀委託他調查當時新加坡的教育體系,而他即在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TheGohReport」。

今日新加坡的教育原則基本上是由他所奠定的,是將過去的多語教育通通整合為只用單一語言(英語)授課、再另外給予母語教學的國家教育系統。

這與英國人在緊急狀態時期的教育方針如出一轍。

新加坡著名的分流考試,也是在吳慶瑞手中建立起來的,小三、小六、中四、高中都要分別進行考試分級。

現在雖然廢除了小學三年級的考試,但小六要考的PSLE對新加坡人來說仍是極端重要的一次測驗。

媽媽可能辭職一整年在家、全心幫小孩準備考試,小朋友更是早從大班就要開始為了小學六年級的大考補習,只為了擠進熱門學校。

壓力之大,台灣人也要望塵莫及! 1983年,新加坡政府宣布:4年後,全國只有用英語教學的學校。

從此,華文、馬來文等的使用漸漸式微,英語席捲了整個國家。

到今天,新加坡華人小孩的華文其實也越來越不好,因為在學校中都是完全使用英文的。

「講華語」也要「講好英語」1965年後華語學校與英語學校的數量消長。

資料來源:新加坡教育部報告,1978年,p.1-1。

講華語運動是為了配合1979年的教育改革而推行的,直到現在,每年都還有這樣的宣傳,主要的目標當然還是為了讓華人能夠保有他們的母語。

海報的標題包括「多講華語、少說方言SpeakmoreMandarinandlessdialects」、「華人講華語,合情又合理Mandarin'sin,dialectsout」、「先開口講華語,皆大歡喜!StartwithMandarin,notdialect」等等,甚至用華語寫出各種魚類的名字,告訴市場小販如何正確的用華語稱呼商品……另外,還請了著名歌手黃鶯鶯來演唱「講華語」的宣傳歌曲。

新加坡講華語運動的海報。

作者提供。

在東南亞曾紅極一時的黃鶯鶯也演唱過「大家說華語」的宣傳歌曲。

然而,2004年以後,整個運動的方向開始不同,因為講方言的人越來越少,宣傳中不再將「華語」和「方言」對立,而是要讓講英文的年輕一代覺得講華語也可以是一件很棒的事,海報上出現了「華語,cool」這樣的標題。

比如他們找來林俊傑當「講華語大使」,並不是因為林俊傑的國語講得好,他是純英系的貴族學校畢業,華語其實不怎麼樣。

但後來他在台灣、中國等地成為當紅歌手,因此政府特地用他的形象,告訴大家:「我以前雖然華語不好,但現在可是靠唱華語歌曲成為當紅藝人!」 新加坡講華語運動的海報。

作者提供。

2000年左右,還出現了一個「講好英語SpeakGoodEnglish」運動,這則是針對新加坡著名的「新式英語Singlish」而來。

講好英語運動的由來跟1990年代新加坡一部著名的電視喜劇「PhuaChuKangPteLid」有關係。

這部喜劇的主角PhuaChuKang是一名裝修工,在劇中大講Singlish,非常受新加坡人歡迎,劇中演員也因此暴紅,結果被當時的總理吳作棟在國慶演講中點名,認為劇中的Singlish會誤導觀眾,教壞小孩。

下一集的劇情裡,只好安排讓主角去上英文課,政府也開始鼓勵大家講正確的英語。

講好英文運動的重點不在於消滅Singlish,因為Singlish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這是由基層自然發展出的語言,不是靠著人為力量所能輕易扼殺。

運動主要針對教育程度有限的新加坡人,鼓勵他們講正確的英語,並且在新式英文與正確的英文間恰當轉換。

而根本的問題則是,能夠掌握正確英語語法並且根據場合轉換Singlish和英語的新加坡人,往往受過較好的教育,而許多講Singlish的新加坡人是根本沒有能力說正確英語的。

更有趣的是,Singlish其實某程度上也營造了對新加坡的歸屬感,對於離開新加坡的人,新式英文反而成為一種獨特的鄉愁。

政府也意識到這點,所以並沒有要根除Singlish的意思。

或許這是當初推行英語教育時沒有料想到的吧! 瀏覽次數:42872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延伸閱讀 關鍵字: 新加坡 英語 華語 教育 殖民 讀者投書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獨立評論@天下」歡迎讀者投稿。

投書時請加註「獨立評論@天下讀者投書_您的姓名」字樣,以加快我們的處理速度。

本站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

投稿請至:[email protected]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讀者投書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獨立評論@天下」歡迎讀者投稿。

投書時請加註「獨立評論@天下讀者投書_您的姓名」字樣,以加快我們的處理速度。

本站有權決定是否刊登及刪修。

投稿請至:[email protected] 熱門文章 1 夜宿帳篷的博士:「我不知道該怎麼離開學術界」 2 「謝謝自由芬芳的金馬獎」 3 看《茶金》有感:憶我「四萬元換一元」英年中風的外公 4 從豬血湯到繽紛豬雜,街頭小吃也有大學問 5 【投書】建築物讓「下流」更「下流」?炒房之島需要的省思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