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及其對中國夢的價值啟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哲學家都對人的本質問題進行過探討。
其中,以個人主義思想為理論基礎的本質觀在西方世界影響深遠。
這種觀點以洛克關於保護個人私有財產是保護個人自由 ...
理論中國網 |
"黨的文獻"公眾號
"黃城根下"公眾號
"黨的歷史"公眾號
(微博)黨史網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理論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及其對中國夢的價值啟示
作者:熊建生 張振華
發布時間:2014-06-17
分享到:
人的本質問題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
對人的本質的思考不僅直接具有“我是誰”的本體論意義,而且還帶有“我向何處去”的價值論意義。
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哲學家都對人的本質問題進行過探討。
其中,以個人主義思想為理論基礎的本質觀在西方世界影響深遠。
這種觀點以洛克關於保護個人私有財產是保護個人自由權利的第一基礎為基本要義,認為人的本質就是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主張個人利益至上和人的絕對自由。
當今“美國夢”所體現出的人生觀、價值觀即為其典型代表。
誠然,重視個人利益、個人自由和個人價值的“美國夢”在美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推翻專制主義的過程中起到過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歷史的演進,個人主義價值觀注重個人享受、強調物質利益的弊端逐漸凸顯,其對人的價值誤導也暴露無遺。
當前,人們對中國夢和美國夢的討論逐漸升溫,各自所代表的價值觀交鋒也日趨激烈。
所以,重溫和探析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觀,解讀和揭示其對中國夢的價值啟示,對於更好地發揮中國夢在價值觀領域的引領作用,激發和形成最大的社會共識,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的理論還原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指人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它與人的屬性緊密相聯,但又不同於人的屬性。
所謂“屬性”,是指事物的歸屬性及其與他事物的關聯性,是事物的本質在一定關系中的表現。
“本質”是事物的類特征,是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反映,它最集中最突出地體現了事物的質。
人的本質不是一維的,而是多維的﹔人的本質的升華也不是單向度,而是多向度辯証發展的。
馬克思主義以唯物主義實踐觀為理論基點,運用辯証法,從現實性、必然性、精神性的不同維度科學揭示了人的本質,從而為科學地認識人本身奠定了理論基石。
第一,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人的現實性本質。
人,首先是作為一種自然物種而存在,人的自然存在是人最基本的存在狀態,是人的基本生存形式。
人作為一種自然之物,必然要對其他自然之物進行對象性活動。
在這樣的對象性活動中,人確証了自身的自然的存在。
但人的自然存在隻表征了人與其他自然物的共性,它不能從根本上將人與其它自然物區別開來。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其他自然之物不同,人的對象性活動是一種“類”的活動,它還具有社會屬性。
在這種對象性活動中,人不僅產生出“自我”意識,也產生出“類”的意識,從而最終確証了自身作為“類”的存在,即社會性的存在。
因此,人不僅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社會的存在物,他在社會中產生和發展,具有社會屬性。
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地存在,因而也不可能擺脫存在於自身周圍的各種社會關系,擺脫自身的社會屬性。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1]56人與其他自然之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具有社會屬性,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人的社會屬性現實地表現為人在生產生活中與其他社會存在物的關系,每一代人、每一個人因其現實社會關系的不同而具有了自己特殊的社會屬性。
因此,隻有從人的現實社會關系著眼,才能從根本上將人作為一個“類”而與其他的“類”,將一個特定的人而與其他的人區別開來。
第二,人的生產實踐活動是人的必然性本質。
作為社會的存在物,后一個時代的人和前一個時代的人是不一樣的﹔在同一個時代中,每一個人和其他人又是不一樣的。
這種差別的產生源於人的生產實踐活動的不同。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
因此,他們是什麼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麼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
”[1]67-68生產實踐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是人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從事生產實踐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前提。
因此,生產實踐活動是人的必然存在方式,因為人必須要通過生產實踐才能體現出自身的本質,証明自身的價值,人類社會是通過勞動實踐自我創造、自我生成的歷史。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
”[1]67而且,“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離開了它,“整個人類世界……也會很快就沒有了”[1]77。
由此可見,生產實踐活動不僅是從猿到人轉變的根本動力,也是人以及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前進的必然途徑,人隻有通過生產實踐活動,才能不斷地改變和發展現有的社會關系,從而在變革現實、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實現人的自我解放。
第三,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精神性本質。
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生物,人不僅能把與自己不同的自然之物、與自己不同的他人和社會作為自己的對象,而且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動作為對象,進行有意識的對象性活動。
有意識的對象性活動使人的思想行為不再被動地受自然和社會支配,從而具有了主觀能動性,即具有了精神的屬性。
人隻有具有精神的屬性,才能產生觀念、思想、理想、信仰等精神之物,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抽象出自身的存在,從而把自己與他物、自己與他人區別開來。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
”[2]96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精神特質的體現,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當然,馬克思也看到,人的自由與自覺不是一個最終限定的結果,而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人雖然不可能實現終極的自由與自覺,但人對自由與自覺的精神追求和向往推動著人在現實社會的實踐活動,進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這也是人的精神性本質的價值所在。
與以往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不同,馬克思已經不是單純地在抽象意義上談論人的本質,而是從精神層面上揭示出人的本質,強調精神活動對於人的意義,並在現實層面上指明人的本質的升華路徑,體現出對人在本質上的一種終極關懷。
人就是應該在精神的自由與自覺指引之下,通過生產實踐活動,不斷變革現實社會,實現人之為人的自我確証。
概言之,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現實性本質、必然性本質和精神性本質的辯証統一。
現實性本質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基礎,是精神性本質和必然性本質的生發基礎,隻有從現實的社會關系出發,我們才能為人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找到起點﹔精神性本質是人之為人的最高抽象,是對現實性本質和必然性本質的理念升華,隻有以人的自由自覺活動為價值旨歸,我們才能為人的本質和價值找到正確的目標和方向﹔必然性本質是人之為人的實踐路徑,是現實性本質和精神性本質的邏輯結合,隻有以必然性本質為人的發展道路,我們才能跳出歷史唯心主義的窠臼,為人的精神性本質找到實現的道路,才能超越庸俗唯物主義的界限,明確現實性本質的演進方向,最終實現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是多維辯証發展的觀點具有先進的思想性和嚴謹的科學性,它始終以客觀實在性為根據,以唯物史觀為基本遵循,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實現為最高目標,為人在本質上正確認識自己和改造自己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縱觀西方人道主義思想的發展歷程,對人的本質進行多維界定並非馬克思、恩格斯的首創。
早在啟蒙運動時期就已經有思想家開始運用人本主義的邏輯范式,即運用以應然和實然的矛盾所引出的邏輯張力對專制社會對人的本質的壓抑作了深刻的批判。
然而,這種批判的理論立足點卻是將人的精神性本質規定為一種自然賦予的先在性的自由與權利,這就為后來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批判和超越提供了對象。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也是沿著應然和實然的兩條邏輯路線來分析人的本質,但是馬克思主義的應然絕非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空想的應然,它是從現實的“是”所提升出來的“應該”﹔馬克思的實然也不是對現實的簡單被動反映,而是以“應該”為價值指引通過現實實踐運動不斷被改變的“是”。
而且,在“應該”和“是”之間必然還存在著一個“怎麼做”的問題,它表征著由實然所派生出來的現實進步的可能性。
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的本質時所依循的這種由現實性本質升華出精神性本質,再從精神性本質經由必然性本質而回照現實性本質的辯証邏輯,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進而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石和價值啟迪。
二、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對中國夢的價值啟迪
從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基本觀點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弘揚“中國夢”的價值理念,不是要否定個人奮斗與個人價值,更不是要挑起與“美國夢”的價值觀論爭。
相反,這正是為了引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人的本質以及人生的價值,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而為實現中國夢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不過,與單純強調個人的“美國夢”不同,“中國夢”所追求的核心價值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3]。
中國夢將個人的利益和價值融入到了國家、民族的發展與進步當中,把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民族前途與個人前途、社會風採與個人出彩辯証地統一起來,激勵人民共向中國夢,共筑中國夢,共圓中國夢,共享中國夢。
第一,准確把握人的現實性本質,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明確中國夢的價值取向。
在考察人與社會的關系時,馬克思認為,一方面,“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並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2]123。
但另一方面,“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彼此發生關系的個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聯系的,后代的肉體的存在是由他們的前代決定的,后代繼承著前代積累起來的生產力和交往形式,這就決定了他們這一代的相互關系。
總之,我們可以看到,發展不斷地進行著,單個人的歷史決不能脫離他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個人的歷史,而是由這種歷史決定的。
”[4]由是觀之,馬克思主義既反對隻看到人的社會性和必然性的形而上學論調,也反對隻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原子式個體的機械論觀點,而是將人與社會的關系看作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有機統一,是人的本質的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結合。
這對於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如何防范與消除個人本位主義觀念,明確中國夢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從中國夢實現的共時態進程來看,個人夢想的實現固然需要個人的奮斗努力,但國家發展所提供的客觀條件也必不可少,個人夢想隻能是國家夢想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企圖脫離國家夢想而實現自己個人夢想的人最終都不會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從中國夢實現的歷時態進程來看,當代中國夢的實現是建立在前一代人辛苦奮斗的基礎之上的,我們既要利用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勞動成果,又必須在此基礎上有所創造,並將這些勞動成果不斷傳承下去,隻有這樣,中國夢才能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接力奮斗中不斷實現。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隻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
”[3]
第二,准確把握人的必然性本質,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生產與需要之間的相互關系,找准中國夢的價值基點。
需要是人進行物質生產的內在根據,它對生產實踐以至整個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驅動作用。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分析生產實踐和消費需要的關系時指出:“就一個主體來說,生產和消費表現為一個行為的兩個要素。
……一個過程的兩個要素,在這個過程中,生產是實際的起點,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
消費,作為必需,作為需要,本身就是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要素。
”[5]“當然,物質生活的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每次都取決於已經發達的需求,而這些需求的產生,也像它們的滿足一樣,本身是一個歷史過程。
”[1]123由此可見,其一,生產與消費是統一的,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它們是一個過程中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
其二,生產是起點,具有決定性,在二者的相互關系中起支配作用。
馬克思正是從人的物質生產活動這一起點出發,來分析生產與消費的辯証關系,進而闡明二者的協調發展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
如果隻重視消費需要,忽視生產實踐和勞動創造,不僅消費需要找不到現實的起點,正常的物質生活也不可能進行下去。
其三,和生產的發展一樣,需要的滿足也是一個歷史過程,它必須要與它所處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相一致,必須要與生產發展的水平相統一。
就當前而言,那種超越中國夢所處社會歷史條件的消費和享受甚至奢靡,不僅會對正常的生產發展和經濟運行造成破壞,而且會誤導人的價值觀念,敗壞社會風氣,對社會的全面進步形成阻礙。
第三,准確把握人的精神性本質,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相互關系,彰顯中國夢的價值意蘊。
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緊密聯系、不可分割,二者統一於人的本質當中,是人的本質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隻有實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協調發展,才能契合人的本質,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就當前的現實而言,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快速增加,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物質需要以及滿足這些需要的方式都大為改善,物質文明建設成就斐然。
但與之相比,精神文明建設卻出現了失調的現象,這已經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
”[6]“隻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7]為此,我們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針,著力推進社會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協調發展。
一方面,要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發展的“質”上相對應。
我們現階段的物質生活是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屬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一部分,隻有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才能與之適應,從而在根本上保証物質文明的發展方向。
另一方面,要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發展的“量”上相對等。
當社會的物質文明不斷邁上新台階的同時,社會的精神文明也應一同前進,適應和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為現代人構筑起穩固的精神家園,引領時代發展的價值導向,減緩物質時代的精神落差,重建讓整個社會風氣升華的精神生活。
三、發揮中國夢在價值觀領域的引領作用
“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用不同的話語表達同一偉大事業,生動具體、可親可感,反映了中國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華人的共同心聲、共同願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最大共識,傳遞著最溫馨的人性溫暖,顯示出最豐富的生活氣息。
我們要善用“中國夢”的理念,科學闡釋“中國夢”的精神實質、目標追求、實現路徑,以發揮中國夢在價值觀領域的引領作用。
第一,要加強中國夢在價值觀領域的引領作用,就必須破除認為人的本質就是個體的絕對自由和解放,從而忽視人的自由的相對性和社會性的錯誤觀念。
自由與解放是人類產生以來就始終向往的目標,是人對於未來社會合理的價值訴求。
個體構成社會,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個體的自由和解放必須在社會的自由和解放中才能徹底實現。
這是馬克思主義反復強調的真理。
人的自由所具有的獨立性與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內含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正確認識人的價值必須要處理好的重要問題。
當前,由於受個人本位主義思想的影響,一些人不僅對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思想觀念不屑一顧,而且在對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就盲目地去追捧所謂“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的價值觀念,以期通過對社會主流價值的漠視和反叛而突顯出自己的個性與不同。
另一些人則干脆否認人的自由所應具有的相對性和社會性,將個體的絕對自由視為人的本質,認為人生就應該追求完全的自由和解放,隻有這樣,人才能從根本上証明自己的存在,彰顯出自己的個性。
這些將絕對的自由與個性看做是人的本質的錯誤觀念不僅會淡化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凝聚力,而且會導致人忽視社會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忽視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正常關系的構建。
事實上,即便是在自由主義盛行的西方發達國家,個人的自由也從來不是無限的和絕對的。
近期,某些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大規模監控公民個人隱私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証。
中國夢並不反對人的自由與個性,但它更注重人的自由的相對性與社會性。
因為真正的個人自由總是與他人的自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都關系到他人,任何人的自由發展都不可能擺脫其他人自由發展的影響。
所以,人在奔向“自由王國”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會遇到一定的“必然性”束縛,都存在著一定的邊界與限制,個人的思想觀念的發展也必然要與社會主流思想的發展和整體文明的進步相一致,這也是人的本質朝著更高階段演進的必要條件。
第二,要加強中國夢在價值觀領域的引領作用,就必須破除認為人的本質在於消費和享樂,從而忽視生產勞動的錯誤觀念。
消費和享樂是人的生活內容之一,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本質。
如果過度追求消費和享樂,人的本質就可能隨著消費的異化而被異化。
比如,有些人購買商品或服務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得到商品或服務的使用價值,只是為了炫耀財富或顯示自身的身份地位﹔有些人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實際需要,而是為了在消費行為中尋求人的歸屬感或認同感。
法國學者讓·波德裡亞在《消費社會》中直言:這種“消費系統並非建立在對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種符號(物品/符號)和區分的編碼之上”,而對物品或符號的佔有“構成了我們今天的語言、我們的編碼,整個社會都依靠它來溝通交談”[8]。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消費異化的生存圖景已在我國呈現出不斷蔓延的態勢,越來越多強調身份與地位的商品廣告,各種充滿誘惑的包裝與宣傳,以及不時爆出的“炫富事件”等,實質上就是在向社會公眾展示一種消費和享樂的符號,表明自己與他人在財富和地位上的差別。
在這種對人的本質的錯誤認識影響下,虛榮之風、攀比之風,甚至於奢靡浪費之風日漸抬頭。
一些人錯誤地認為消費和享樂是人的社會活動的根本目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不是取決於他的生產勞動以及他為社會所作的貢獻,而是取決於他所得到的商品和享樂以及獲得這些商品和享樂的社會途徑。
當然,中國夢並不反對個人的消費和享受,但是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個人的消費和享受是建立在生產勞動以及為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基礎之上的。
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
”[3]“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
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創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9]所以,立足中國的現實國情,我們必須擺正生產勞動與消費享受的相互關系,引導人們重視生產勞動的價值,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從而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持續的動力。
第三,要加強中國夢在價值觀領域的引領作用,就必須破除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佔有金錢和財富,從而忽視精神信仰的錯誤思想。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GDP年均增長接近10%,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年均增長更是超過了20%。
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私有財產和物質利益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一方面,私有經濟和私有觀念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推動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但另一方面,私有經濟和私有觀念也導致了物質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興起,“商品拜物教”和“金錢拜物教”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受錯誤思潮的影響,物質和金錢已經成了當下一些人思想意識和行為活動的主要目的,主導著他們對自身存在和自身價值的根本認識,人們變得重感性、輕理性,重眼前、輕長遠,重物質、輕精神,重利害、輕是非,重物質富裕而輕精神提升,重感官享樂而輕人文情趣,重工具理性而輕價值理性,甚至表現為對物質生活和個人需要的過分看重,對精神生活和公益事業的相對冷淡。
在這種對物質和金錢的過度崇拜中,人的正常的社會關系的構建和社會屬性的完善被置於次要地位,其人生觀、價值觀隻注重物質層面的利益和財富,精神層面卻日益荒蕪。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社會思想疲軟、精神頹廢、心理浮躁,一部分黨員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信仰模糊、信念動搖、信心不足、信任下降的問題,一些社會成員在社會交往中不講信譽、不守信用等,從根本上說是缺乏理想、信仰和信念。
對此,習近平同志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強調:“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
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
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
”[3]所以,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倡導精神信仰的價值,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3]習近平。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4]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5]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6]習近平。
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
[7]習近平。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8-20.
[8]讓·波德裡亞。
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70-71.
[9]習近平。
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9.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延伸文章資訊
-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论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 宋惠芳(1964- ),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济南摇250014)。 对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 学界讨论已久, 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最流行的观点是把人 ...
- 2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涉及了政治学、. 哲学、经济学、人学、社会学等多方面思想,略读全文. 可以看出,这些思想都是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 识为出发点。在《德意志 ...
- 3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探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一个种,这个种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类本质是实践。手稿的第一部分介绍论述异化劳动理论就有提出:“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 ...
- 4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及其對中國夢的價值啟示
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哲學家都對人的本質問題進行過探討。其中,以個人主義思想為理論基礎的本質觀在西方世界影響深遠。這種觀點以洛克關於保護個人私有財產是保護個人自由 ...
- 5馬克思的個體自主性思想--理論-人民網
馬克思哲學視域裡的人是現實的、活生生的、歷史的個人,是完整的個人,是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的個人。全面發展的個人應該是獨立自主、自由自覺和創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