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最新→心理學 - 考前命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請說明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對學習歷程的看法有何不同?兩者關注角度及研究方法又有何不同?為何有這些不同? ◎【擬答】: (一)何謂「學習 ... 考前命題 Home 108年最新→心理學 心理學3916-0091.心理學3916-0012.心理學3916-002 一、請說明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對學習歷程的看法有何不同?兩者關注角度及研究方法又有何不同?為何有這些不同? ◎【擬答】: (一)何謂「學習」(learning):學習是什麼?學習是行為的改變?是知識的獲得?何謂「學習」未有定論,普遍認為「學習是個體經由經驗,在行為表現或行為潛勢上產生持久改變的歷程。

」 1.知識論觀點: 2.經驗主義:主張人類知識完全來自後天學習,個體在環境中學得經驗,經驗構成知覺,而後經由聯想變成知識。

3.理性主義:主張人類知識來自先天直覺和演繹推理。

將先天的概念結構加諸經驗之上,組織整理後始成為知識。

4.學習是中性的:學習是一種不易觀察的歷程,會造成個體的改變,改變沒有方向性,可能是積極正面的改變,也可能是消極負面的改變。

(二)三大取向:探討學習的理論,主要有「行為學派」、「認知學派」和「人本學派」三大取向。

1.行為學派(behaviorism): (1)學者:行為學派(behaviorism)又稱為「黑箱論」(blackbox)、「還原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JohnB.Watson,1878~1958)在1913年所創立,或稱「行為論」。

被視為心理學第一勢力(firstforce)。

(2)對學習歷程的看法: (3)環境決定論:個體行為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受環境影響被動學習。

主張行為完全由環境決定,探究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的聯結,研究刺激、聯結、增強、懲罰等對行為的影響,以客觀量化研究方法取代內省法。

(4)重視外顯行為: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研究的是能夠客觀觀察和測量的外顯行為。

只對外顯行為的瞭解和預測有興趣,摒棄不能直接觀察的心、感覺、知覺等唯心概念。

(5)客觀的客觀:反對結構主義與意識元素論,純粹以「客觀的客觀」為標準的行為主義,被稱為「極端行為主義」。

動物與兒童研究所得的原理原則,可推論解釋成人行為。

強調外在環境與行為改變的關係,將學習視為「歸納」的歷程。

S-R模式:S代表刺激,R代表反應。

此模式將個體的行為視為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舉例而言:看到食物(S),個體就流口水(R);看到母親拿起鞭子(S),隨即逃跑(R)。

(6)認知學派(cognitivism): (7)學者:認知學派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約於1960年代之後,逐漸從完形學派演變形成,或可稱為「認知論」。

代表人物有傅立福(Flavell)、奧蘇貝(Ausbel)等。

(8)對學習歷程的看法: (9)關心求知歷程:強調對「知之歷程」的研究,探究個體對事物的注意、辨別、理解、思考、記憶、推理、問題解決等複雜的心理活動。

(10)重視中介歷程:重視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強調心理運作的精緻化,主張運用方法幫助教材聯結以利記憶與提取。

狹義的認知論亦可稱為「訊息處理論」,僅限於解釋個體接收、貯存以及運用訊息的歷程。

S-O-R模式:S代表刺激,O代表個體,R代表反應。

此模式表示個體的行為並非直接由刺激所引起,個體的社經背景、生活狀況、身心狀態等因素,會造成個體對於刺激的反應方式不盡相同。

舉例而言:聽到罵人(S),有人生氣(O),暴跳如雷(R);有人冷靜(O),無動於衷(R)。

(11)重要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主要有「認知結構論」與「訊息處理論」。

強調學習是內發、主動、整體的,將學習視為「演繹」的歷程。

(12)關注角度及研究方法: (13)行為學派:關注角度在人的行為,特別是外顯行為的表現。

研究方法強調客觀觀察和測量。

只對外顯行為的瞭解和預測有興趣,摒棄不能直接觀察的心、感覺、知覺等唯心概念。

將人視為動物,尤其是極端行為主義更認為人與動物沒有兩樣,不會思考,因此僅需研究外顯行為即可。

(14)認知學派:關主角度在人的內在歷程,強調人的編碼、儲存與檢索記憶的方式,會影響個體的行為。

主張人與動物不一樣,人會思考,研究方法著眼於探究行為的內在歷程,重視個體內在記憶歷程的探查,進而剖析與外顯行為的關聯。

(三)何以有此不同?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的地位、轉變: 1.行為學派:行為主義嚴格科學的取向,使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和品質得以提昇。

極端行為主義僅研究外顯行為,窄化心理學的內涵;新行為主義予以匡正,將「心」找回來。

行為主義的研究,對學習心理學有很大的貢獻。

由於華森極端行為主義受到批評,部分行為主義學者接受意識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不再堅持客觀的客觀,被稱為「新行為主義」(Neo-behaviorism)。

2.認知學派:對人類複雜的認知歷程,提出科學的解釋。

認知心理學的理論,被廣泛應用於電腦軟體、資訊科技、諮商輔導與決策理論中。

對日後人本主義的影響,不只關心求知歷程,更著眼於情感、動機、潛能、需求和情緒等,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二、心理學對於人類行為動機如何產生,有著不同的理論解釋。

請提出三個動機理論來闡述動機產生的原因,並舉例說明之。

◎【擬答】: 1.驅力論(drivestheory):驅力論指出,個體發生行為之因,在於為滿足生理需求而產生的能量或張力狀態,當生物體發生生理需求時,就會受到驅力的推動去滿足此需求。

例如:口渴的需求狀態使得生物體去尋找飲水來滿足需求,達到滿足時即停止飲水。

根據驅力論的觀點,生物的理想狀態是保持體內恆定(homeostasis),即為一種平衡的內在狀態。

2.誘因論(incentivetheory):誘因論指出,外在的刺激成為個體發生行動的誘因,為獲取外在更有價值之物而產生行為,此個體在滿足了基本生理與生活需求之後,仍然會繼續採取行動,像是在飽餐之後,仍然抵抗不了甜點的美味。

大多數的誘因由學習或經驗而產生,例如:個體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而奮力的工作。

3.認知論(cognitivetheory):認知論指出,人類的動機是認知之下的產物,個體由於形成對於事物的意義,因而產生行為,此動機可以是因為思考衡量了外在事物的價值而去獲取,亦可為個體所認知的意義、或價值觀……等,特別是能夠解釋當人類做出並未獲得利益或甚至損失自己利益的行為之情況,例如:認為幫助他人是善良美德者,即會對他人伸出援手。

由上述內容可知,「驅力論」的限制在於只能解釋人類生理性的行為表現,而無法解釋人類多樣化的追求與行為表現,而「誘因論」與「認知論」二者雖不能解釋生理的層面,但卻可以涵蓋大部分人類心理性的動機與需求,故能能夠描繪人類複雜而豐富的行為表現。

心理學3916-009 2.心理學3916-002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