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 - :::長庚紀念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發性惡性腦瘤中將近80%為膠質瘤,源自膠細胞。

膠質瘤可分成以下各類: ... 分化不良星細胞瘤與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為最常見的惡性膠質瘤(malignant glioma)種類,且預後普遍 ... :::長庚紀念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   .長庚紀念醫院   .長庚神經外科系   .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   .美國神經外科醫學會   .美國癌症醫學會   回首頁>  疾病介紹   腦瘤   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魏國珍 壹、前言 腦瘤分為原發性與轉移性兩大類,其中原發性腦瘤又有良性(benign)與惡性(manignant)之分。

惡性腦瘤雖佔全部惡性腫瘤約1-2%,其高致死率(mortality)與較差預後(poorprognosis)仍為關注焦點。

腦瘤病理種類不但繁複,亦與治療方式、預後息息相關;以下簡介常見的病理分類,級數(grade)採用WHO標準: 甲、  膠質瘤(glioma) 原發性惡性腦瘤中將近80%為膠質瘤,源自膠細胞。

膠質瘤可分成以下各類: 1.          星細胞瘤(astrocytoma):包含毛狀細胞星細胞瘤(pilocyticastrocytoma,gradeI)、星細胞瘤(gradeII)、分化不良星細胞瘤(anaplasticastrocytoma,gradeIII)以及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radeVI)。

分化不良星細胞瘤與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為最常見的惡性膠質瘤(malignantglioma)種類,且預後普遍較差;神經膠質母細胞瘤50%存活時間為9-12個月,各年齡層之2年存活率皆在30%以下。

目前已證實年齡、術前Karnofskyperformancescale與腫瘤是否完全切除等因素會影響到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預後。

2.          寡樹突膠質瘤(oligodendroglioma):分為寡樹突膠質瘤(gradeII)與分化不良(惡性)寡樹突膠質瘤(anaplasticormalignantoligodendroglioma,gradeIII)。

一般預後比星細胞瘤好,50%存活時間達3-10年。

3.          混合型膠質瘤(mixedgliomaoroligoastrocytoma):同時具有星細胞瘤與寡樹突膠質瘤特性,分為混合型膠質瘤(gradeII)與分化不良(惡性)混合型膠質瘤(anaplasticormalignantoligoastrocytoma,gradeIII)。

4.          室管膜瘤(ependymoma):分成黏液乳頭狀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ependymoma,gradeI)、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gradeI)、室管膜瘤(gradeII)與分化不良室管膜瘤(anaplasticependymoma,gradeIII)。

常見於20歲以下兒童,尤以3歲以下發生之室管膜瘤較為惡性。

乙、  胚芽腫瘤(embryonaltumor) 1.          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gradeVI):發生在小腦,常見於3-8歲兒童,約佔兒童腦瘤25%。

對手術切除與放射治療反應好,5年存活率可達50-70%。

2.          原始性神經外胚瘤(primitiveneuroectodermaltumororPNET,gradeVI):好發於兒童的一種罕見腫瘤,5年存活率約34%。

3.          其他種類包含松果體母細胞瘤(pineoblastoma)和室管膜母細胞瘤(ependymoblastoma)。

丙、  腦膜瘤(meningioma):佔原發性腦瘤10-20%,主要分為腦膜瘤(meningioma,gradeI)、非典型腦膜瘤(atypicalmeningioma,gradeII)與分化不良(惡性)腦膜瘤(anaplasticormalignantmeningioma,gradeVI),一般多為良性瘤。

丁、  神經鞘瘤(schwannoma,gradeI):一種良性瘤,佔原發性腦瘤約8%。

也被註記為neurilemoma或neurinoma。

戊、  神經節膠質細胞瘤(ganglioglioma):佔原發性腦瘤約2%,分為神經節膠質細胞瘤(ganglioglioma,gradeIorII)、分化不良神經節膠質細胞瘤(anaplasticganglioglioma,gradeIII)。

常見於30歲以下年輕人,一般預後良好。

己、  胚細胞瘤(germcelltumor):包含多種病理型態,常見有胚芽瘤(germinoma)、畸胎瘤(teratoma)、胚胎癌(embryonalcarcinoma)、絨毛膜癌(choriocarcinoma)、卵黃囊瘤(yolksactumor)和混合型胚細胞瘤(mixedgermcelltumor)。

胚細胞瘤在歐美地區佔原發性腦瘤0.3-0.5%,但在亞洲可達2%,好發於兒童。

對治療反應好。

庚、  原發性顱內淋巴瘤(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一種長在顱與脊椎軸上的淋巴瘤,以B細胞為來源居多。

好發在60-70歲,但在免疫缺陷的族群中亦可見到(如先天免疫缺陷、服用免疫抑制劑者與愛滋病患)。

經治療後,在愛滋病患者的50%存活率(2.6個月)依舊比非愛滋病患者差(18.9個月)。

辛、  腦下垂體腫瘤(pituitarytumor):佔原發性腦瘤10-25%,多數為良性腺瘤(adenoma),少數具侵犯性(invasiveadenoma)或為惡性腫瘤(carcinoma)。

會影響腦下垂體激素分泌造成內分泌異常,同時可能對周遭組織造成壓迫。

壬、  顱咽瘤(crainiopharyhgioma,gradeI):生長在蝶鞍部的良性瘤,佔原發性腦瘤1-4%,發生高峰在5-14歲與50歲以後。

因生長部位靠近下視丘與腦下垂體,故腫瘤本身或手術過程可能造成傷害。

術後復發機會與腫瘤切除程度相關。

癸、  轉移性腦瘤(metastatictumors):常見有肺癌(50%)、乳癌(15-20%)、黑色素瘤(10%)與未知來源(10-15%)。

  貳、流行病學 全球腦部與神經系統腫瘤發生率的估計,男、女性分別為每十萬人年3.7和2.6人。

每年約有189,000新發生個案與142,000死亡個案。

依地域不同發生率也有所不同,歐美地區、澳洲等比較高,而非洲地區、太平洋島等最低;診斷工具之進步與醫療可近性是可能造成地理差距的原因,文化、種族因素亦不能排除。

性別方面,大多數種類的腦瘤為男性多於女性,除了腦膜瘤在女性比較普遍之外。

不同病理種類的腦瘤,好發的年齡層也不同:0-19歲以髓母細胞瘤(原始性神經外胚瘤)與毛狀細胞星細胞瘤最普遍;而神經膠質母細胞瘤與腦膜瘤兩種成人最常見腦瘤,好發在50歲以上,平均診斷年齡可達62歲。

腦瘤致病機轉至今未明,一般將腦瘤生成歸因於基因與環境等多種因子的交互作用。

腦瘤的危險因子可分成遺傳與環境兩個層面。

目前已知某些遺傳性疾病和腦瘤發生相關,如在纖維神經瘤病變(neurofibromatosistype1&2)、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視網膜胚細胞瘤(retinoblastoma)、Li-Fraumenisymdrome等病患家族中,觀察到較高腦瘤罹病危險性;至於這些遺傳疾病相關之基因在單發型腦瘤(sporadic)的作用機制,目前仍不瞭解。

環境因子方面,只有治療性質之放射暴露被證實與腦瘤有因果相關,其他諸如環境中游離與非游離輻射暴露、電磁場、手機使用、病毒感染、頭部創傷、致癌化學物質暴露、抽菸、飲酒、藥物史等因子,其研究結果仍分歧。

至於個人過敏史與免疫系統,跟腦瘤之相關性仍需要更多研究來釐清。

  參、臨床表徵 一般性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第六對腦神經麻痺(造成複視),這些症狀主要反映出腦瘤造成的顱內壓上升(increasedintracranialpressure)。

若腫瘤阻礙腦脊髓液循環,將造成水腦症,使顱內壓上升。

患者心智狀態亦可能改變,出現如失語症、記憶力減退、注意力變差、情緒或人格變化等症狀。

局部症狀乃肇因於腫瘤壓迫到周邊正常組織,並依腫瘤部位不同可能造成抽搐(或癲癇)、肢體無力、偏癱、視力模糊、感覺障礙,如腫瘤侵入小腦可能破壞運動或平衡功能,出現步態不穩、運動失調症狀;聽神經瘤能引起耳鳴、聽力障礙等症狀。

內分泌異常時常出現在腦下垂體腫瘤與下視丘部位腫瘤的患者。

良性瘤因為生長緩慢,有時到後期腫瘤變大後才出現臨床症狀。

  肆、診斷 甲.理學檢查:包括個人疾病史、腦瘤家族史與神經功能評估。

乙.顱骨X光檢查:從顱骨的變化判斷腫瘤是否存在,也能藉由鈣化徵兆之偵測來評估與鈣化相關腫瘤的位置。

X光為初步評估,無法提供精確診斷。

丙.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CT):針對臨床狀況不穩定的病人,能及早篩檢出腦瘤與其他腦部病變如鈣化、頭顱損傷、急性腦出血(或腦中風)患者。

配合含碘對比劑應用,可以提高X光對腫瘤之解析度。

電腦斷層掃描也應用在不適合使用磁振造影的腦瘤病人上,進行腫瘤轉移評估。

電腦斷層掃描可能會漏掉一些結構性的損傷,尤其是在後顱窩(posteriorfossa)位置,或是不會顯影的腫瘤(如低級數的膠質瘤)。

丁.磁振造影(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在腦瘤大小、位置、手術定位上比電腦斷層掃描更加精確,敏感度也更好;因此,搭配釓(gadolinium)顯影劑的磁振造影是診斷腦瘤較好的選擇。

磁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可評估腫瘤血管分佈;磁振頻譜(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乃對腦腫瘤組織代謝物做定性與定量分析,幫助判斷腦瘤種類。

2006年12月美國FDA指出,中度到末期腎臟疾病患者在進行磁振造影或磁振血管造影、接受含釓顯影劑後,可能發生系統性腎臟纖維化病變(nephrogenicsystemicfibrosisornephrogenicfibrosingdemopathy,NSF/NFD),使用時須留意。

戊.正子斷層攝影(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藉由評估身體組織葡萄糖代謝活動程度,來區辨復發腫瘤組織或放射治療壞死組織。

己.血管攝影(angiography):使用含碘對比劑,透過X光攝影顯示腫瘤及周邊血管分佈。

已逐漸被侵略性較小的磁振血管造影和電腦斷層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取代。

庚.切片檢查(biopsy):病理診斷用途。

分為開顱切片與立體定位切片(stereotacticbiopsy)。

立體定位切片乃透過立體定位手術(stereotacticsurgery)進行腫瘤切片,適用於微小腫瘤或深部腫瘤。

  伍、治療方式 甲.手術治療 無論是良性或是惡性腦瘤,都應在不損及正常神經功能前提下,儘量完全切除。

乙.放射治療 傳統放射治療:良性腦瘤若完全切除,則不需要做放射治療;若沒有切除乾淨(如毛狀細胞星細胞瘤、腦膜瘤與腦下垂體腺瘤),應以放射治療作控制。

惡性膠質瘤應以每日1.8-2Gy劑量做滿總劑量60Gy。

轉移性腦瘤應以總劑量30Gy、分10-12次完成。

胚細胞瘤(germcelltumor),髓母細胞瘤/原始性神經外胚瘤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tereotacticradiosurgery,SRS)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radiotherapy,SRT) 近接治療(brachytherapy). 三度空間順形治療(3-dimensionalconformalradiotherapy,3-DCRT) 丙.化學藥物治療   1.數後口服Temodal   2.術中藥物晶片Gliadel置放     參考資料與文獻 1.      NationalCancerInstitute,U.S.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US.http://www.cancer.gov/ 2.      DeAngelisLM.Braintumors.NEnglJMed2001;344:114-23. 3.      SchwartzbaumJA,FisherJL,AldapeKD,WrenschM.Epidemiologyandmolecularpathologyofglioma.NatClinPractNeurol2006;2:494-503.   < 回列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