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新教)的宗派(一) - 路德宗、長老宗、安立甘宗 - 歸正學義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基督教(新教)雖然宗派眾多,但究其源流,多屬路德宗、加爾文宗、聖公宗、公理宗、浸禮宗和衛斯理宗。
它們的教義、組織制度和禮儀在歷史上曾成為新教之主流,且至今信徒眾多 ...
要重新搜索嗎?
基督教(新派)的宗派(一)
(資料取自于可主編的《當代基督新教》)
重復按鈕找關鍵字
在這條目下,我們要解釋世界基督教(新教)的六大主流宗派:
A。
路德宗(信義宗)
B。
改革宗(歸正宗,長老宗,長老會)
C。
安立甘宗(聖公宗,聖公會)
D。
公理宗
E。
浸禮宗(浸信會)
F。
衛斯理宗(循道宗,衛理公會)
(至于靈恩派,則不包括在此條目下﹔大家可以從《靈恩派》的條目下得知其詳細資料。
)
基督教(新教)雖然宗派眾多,但究其源流,多屬路德宗、加爾文宗、聖公宗、公理宗、浸禮宗和衛斯理宗。
它們的教義、組織制度和禮儀在歷史上曾成為新教之主流,且至今信徒眾多,影響深遠,在西方,稱之為主流宗派。
一、路德宗(信義宗)
路德宗(Lutheranism)是以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團體之統稱,因其教義核心為“唯信稱義”,故又稱信義宗,它是德意志宗教改革運動的產物,由馬丁.路德于1529年創立于德國,這一新的宗派的建立,標志著基督新教的誕生。
目前其信徒分布在瑞典、丹麥、挪威、德國和美國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共有427個獨立的教會團體,信徒約6840萬人(根據《基督教世紀》1987年)。
路德宗的信仰依據為1583年編成的《協同書》(BookofConcord),包括《尼西亞信經》、《使徒信經》、《亞大納西信經》,路德的《教義問答》、《施馬爾卡爾德信條》、梅蘭希頓(Melanchthon)的《奧格斯堡信條》等。
該宗派的主要持點如下:
(一)“唯信稱義”。
主張人們唯有對基督的真正信仰,才能成為義人,即無罪的、得救的、高尚的、得永生之人,僅憑遵守教規、道德戒律和外在善功并不能達到正果。
人只有具備了純正的信仰才能成為真正的基督徒,外在的善功只是純正信仰的必然結果。
(二)強調聖經的最高權威,認為《聖經》是上帝的啟示,因而是信仰的唯一源泉和准則,一切教義、禮儀和制度均要與之保持一致。
(三)堅持“平信徒皆為祭司”。
即每個基督徒在教會中均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權利,都可以擔任神職,故不應有任何持權。
(四)從“唯信稱義”的原則出發,不重視教會的形式和體制的統一。
不同的教會制度如主教制、公理制或長老制,在不同的路德宗教會團體中均存在。
在北歐該宗擁有國教地位。
(五)實行洗禮和聖餐兩項聖禮,突出布道和唱聖歌,實行嬰兒受洗,認為聖餐禮是神聖的,表明基督“臨在”于面包和葡萄酒之中。
路德宗在16世紀傳入北歐諸國和西歐部分地區,至18世紀中葉開始傳入北美。
由于移民背景復雜,分散的路德宗教會始終沒有聯合起來。
美國內戰更加劇了南北教會的對立。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路德宗教會才開始著手合并。
l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在西方列強大肆進行殖民擴張的同時,路德宗也逐漸傳播到亞、非、拉美的一些國家和地區。
二戰結束后,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教會團體的分散和諸多的新問題,路德宗強調加強團結、統一認識,開展傳教和提高教會的作用等新任務。
為此,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1947年路德宗世界聯盟(LWF)成立于瑞典,標志著路德宗在世界范圍內的聯合達到了新的階段。
此后,該聯盟積極推動教會內外普世合一運動,關注社會與政治形勢的變化。
該組織在1957年的尼阿波利斯大會上突出了“自由、團結、改革、服務”的主題。
針對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形勢,調整了路德宗的傳教方針,在傳教會議上提出三項任務,即對亞非拉新興的獨立教會從財政上予以扶持,從工作上給與協作,派人培養當地的神職人員。
各國的路德宗教會團體也著手解決本國存在的問題并開展活動。
瑞典、挪威和丹麥的路德宗教會擁有國教的地位,教會在立法、財政等方面受議會和政府的制約。
其神學立場較保守、少變。
但是,戰后教會內外要求實現政教分離的呼聲日益高漲。
1953年瑞典頒布法律,擴大公民選擇宗教信仰的自由,部分取消了對公共教育和政府公職的宗教信仰限制。
瑞典敢府和議會還在60年代初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政教關系。
挪威政府和議會也開始注意到擴大教會自主權的要求,但至今無顯著成果。
同一時期,北歐教會內還出現了提高婦女地位的呼聲。
1958年,瑞典議會通過法案,允許教會向婦女授聖職,1960年開始任命女牧師,但她們的權限與作用仍受限制,教會內對此事也意見不一,直至1979年始正式確認在教會中男女一律平等。
70年代后,在路德宗世界聯盟的領導下,國際路德宗在普世合一運動、傳教和爭取社會正義與世界和平方面表現十分活躍。
在普世合一運動中它倡導“和解的多樣性”(Roconcileddiversity)即在承認和保護不同教派特點的前提下,進行對話,謀求聯合。
以此為基礎,該聯盟及一些國家的路德宗教會與天主教、長老宗、衛斯理宗、安立甘宗、浸禮宗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對話,就神學和社會問題交換看法,發表了許多有關文件,這種對話且有向基層教會發展的趨勢。
除此之外,路德宗還力圖開展與世界其他宗教和意識形態,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對話。
在傳教方面,路德宗世界聯盟極力呼吁其所屬教會大力推進福音傳教工作,鼓勵各國各地區及基層的教會自治自理﹔同時號召它們加強傳教工作的協調與合作。
由于70、80年代路德宗在歐美的影響有所減退,而在亞非拉地區卻有所增加,因而它對第三世界更加重視。
1977年路德宗第六屆大會在達累斯薩拉姆召開,這是該宗世界性大會首次在南半球國家舉行,反映了第三世界教會地位的上升,也說明第三世界國家教會開始形成一股力量。
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國的一批黑人神職人員和教徒創立了“黑人路德宗國際會議”(ConferenceofInternationalBlackLutherans),對路德宗的神學合一運動和非洲傳統宗教等問題均提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
在社會問題上,路德宗大部分教會都采取了較為現實的態度和立場,主張本著“公正”的原則處理社會問題,反對戰爭和軍備競賽,要求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提倡“人權”,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倡導維護生態環境﹔呼吁消除社會貧困。
路德宗流傳已有460余年的歷史。
在基督新教各宗派中,它是最早建立的宗派﹔在神學理論上,對其他教派具有較大的影響﹔也是目前人數較多的宗派。
其教會團體除少數持基要派觀點外,多數持福音派神學思想,并注意吸收某些新的神學觀點。
近年來,它開始重視社會現實問題,注意在各國的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和施加影響。
二、加爾文宗(長老宗、歸正宗)
加爾文宗(Calvinists)是以加爾文神學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團體的總稱。
由于加爾文改革了天主教的傳統教義,故又稱“ReformedChurches”,漢譯為歸正宗,該宗實行長老制,由信徒推選長老與牧師共同管理教會,所以亦稱長老宗。
該宗是16世紀瑞士宗教改革的產物,由法國人讓加爾文于1541年創立于日內瓦城。
后來它廣泛流傳于荷蘭與蘇格蘭、英格蘭等地,為尼德蘭革命和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17世紀后,該宗隨歐洲移民和殖民擴張傳播至北美、南非、亞洲和南美等地。
目前,該宗共有信徒40,229,501人(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354個教會團體,分布于80余個國家和地區。
信徒較多的國家和地區為美國、加拿大、蘇格蘭、荷蘭、瑞士、南朝鮮、南非和巴西。
其國際組織有二:一為歸正宗世界聯盟(TheWorldAllianceofReformedChurches),建立于1875年,1970年此聯盟與國際公理宗協會合并為“歸正宗世界聯盟(長老會與公理會)”,會刊為《歸正宗世界》(theReformedWorld)。
此派較開放,傾向于現代派。
另一個是歸正宗普世會議(theReformedEcumenicalSynod),其神學思想較保守,參加者有30個教會團體,信徒約350萬人。
(《基督教世紀》1984年)加爾文宗的信仰具有以下特色:
(一)加爾文宗神學思想的核心是預定論。
它突出強調上帝的絕對主權,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存在與變化皆為上帝的意志。
上帝以其不可更改的權威決定著人的靈魂得救與否,預定了信徒是稱義而成為選民,還是成為棄民而受懲罰。
所以它認為信徒在日常一切行動中都對上帝負有責任和義務,必須努力做好塵世的工作,完善自身道德,才能展示上帝的大能與恩典。
而且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也是他被上帝預定為選民的外在標志。
因此,真正的基督教徒必須把其塵世生活當作“天職”來對待。
這種態度決定了加爾文宗的信徒積極投身杜會生活,追求事業的進取和道德的完善。
(二)加爾文宗認為耶穌基督是教會唯一的首領,所有教會成員一律平等,一般信徒理應參與教會的管理。
因此,該宗教會采用具有共和性質的長老制體制。
其主要內容是,基層教會信眾從一般信徒中選舉出長老,由長老選聘牧師共同組成堂會會議管理教會。
基層教會再派出長老和牧師各一名組成教區長老會。
此會對下層的教會有監督權。
各教區長老會再選派人數相等的長老和牧師代表聯合組成上一級的大會。
大會具有教會最高立法與司法權。
這種制度保証了一般信徒的民主權利。
(三)實行聖洗與聖餐二項聖禮。
其禮儀嚴格排除祭台、聖像等繁文縟節,力求簡朴。
加爾文主張聖餐的“參與說”,即信徒在聖餐中“參與”了基督的血與肉,領受了屬靈的基督。
也有些歸正教會十分強調布道儀式,不重視聖餐禮。
加爾文宗的典章較多。
除以加爾文的《基督教原理》為其神學理論基礎外,還有1643年--1648年威斯敏斯特會議制定的一系列文獻,包括《韋斯敏斯德信仰信條》(WestminsterConfessionOfFaith)、《韋斯敏斯德大、小教義問答》、《禮拜規則》和《教政體制》。
當代的長老宗與其在歷史上的分布,有較大的差別。
目前,該宗的中心在美國,信徒約600余萬人,是其信徒最多的國家。
信徒較多的國家與地區還有加拿大、蘇格蘭、瑞士、南非、巴西和南朝鮮等。
茲分述之。
長老宗于17世紀隨清教徒傳入美洲。
由于神學觀點之不同和對待奴隸制態度之各異,在18和l9世紀中該宗分裂為許多教會團體。
南北戰爭后,各派趨于聯合,至20世紀上半葉,組成了三個較大的長老會,即美國南長老會(PresbyterianChurchintheU.S 簡稱P.C.U.S),美國北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USA,簡稱為P.C.U.S.A)和北美聯合會長老會(UnitedPresbyterianChurchofNorthAmerica,簡稱U.P.C.N.A)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加爾文宗的重點活動是對話聯合、多方傳教、認真改革和積極參加國際與國內的社會活動。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美國加爾文宗有所發展,信徒人數不斷增加,新建教會甚多。
同時各主要教會加強了團結,1958年,美國北長老會與北美聯合長老會合并為美國聯合長老會(TheUnitedPresbyterianChurchintheU.S.A)。
該會信徒人數占全美長老宗信徒總數一半以上。
美國南長老會最初參加了與上述兩教會合并的談判,但由于其內部保守派擔心合并會損害其傳統的神學立場而未果。
但它仍對合一運動保持積極態度,與新成立的聯合長老會在傳教和教育領域維持合作關系。
同時,美國長老宗也加強了與其他教派的聯系。
早在1946年,各派聯合組成的傳教委員會即聲明:要按照社會與合作的精神消除競爭,與其他教派合作。
60年代美國聯合長老會與其他几個新教教會聯合組成“教會聯合協商會”(TheConsultationonChurchUnion),以推動新教各派的聯合。
同時世界歸正宗聯盟北美地區所屬教會也與天主教會進行了對話。
二戰后,美國加爾文宗神學與社會思想的主流為現代派,著眼于改革。
1958年,美國聯合長老會成立伊始,即著手制訂新的信仰條文,于1967年通過了《1967年告白》。
此文件簡化了對上帝、基督的性質的繁瑣論証,以“和好”觀念為中心,突出人與上帝,人與人的和好﹔針對當代迫切的社會問題,強調信仰的倫理道德意義,淡化其神學意義。
為表示自身的善世性和與其他教會合作,該會還把《尼西亞信經》、《使徒信經》以及宗教改革時代產生的一切信條等與《1967年告白》合編為《告白書》,作為本教會的教義准則,另外該會不再堅持聖經無謬的僵硬態度。
1961年通過的新的《禮拜規則》已體現了上述精神。
它主張教會生活既要允許個人的一定自由,也要堅持一定的公共生活和秩序,反對美國宗教傳統中過分強調主觀內省的傾向。
它也放棄了只有具備一定條件者方能參加聖餐禮的傳統規則,增加了教會生活的開放性。
但是,有些教會還存在著保守勢力。
美國南長老會和美國歸正會的立場即相對保守。
它們當中有相當部分信徒和神職人員對聯合長老會的自由主義持有戒心,對合一運動態度消極,對美國基督教聯合會在60年代支持黑人民權運動也頗為不滿。
但是,即使在這兩個教會內,保守勢力也并非能左右一切。
南方長老會中的保守派,欲表示該會不支持最高法院關于禁止公共教育中種族歧視的法令,即未得逞。
一向以重視社會活動著稱的加爾文宗始終關注著社會問題,美國主要的長老宗教會對反對種族隔離和爭取民權斗爭的態度表現積圾。
早在50年代初,教會就注意到解決種族隔離和歧視的迫切性,主張對教會內外的這種現象應予取締和消滅。
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興起后,各教會普遍予以支持,號召以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消除社會不公正現象。
在這種形勢下,南方長老會加速推行黑人與白人教會的合并,聯合長老會則增加教會中黑人領導人的比例。
不少教會還進一步注意到其他少數種族的地位與處境問題。
在50年代東西方冷戰的歷史條件下,美國長老宗教會普遍把共產主義視為基督福音和美國的“自由”、“民主”的威脅,但有些教會對猖獗一時的麥卡錫主義也表示不滿。
例如美國北方長老會于1953年11月發表聲明,指責當時美國國內的反共狂熱危害人權,妨礙了人們的言論自由。
到60年代中后期,聯合長老會和美國歸正會都提出接納中國進入聯合國的主張。
戰爭與和平也是教會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
美國各長老會均對戰后核武器的發展表示擔憂,呼吁停止軍備競賽,實行國際核裁軍。
美國政府在越南奉行的侵略政策也引起教會的不安,普遍擁護和平解決越南問題。
70年代初,由于美政府不斷擴大越戰,教會對政府的抨擊更加強硬激烈。
70年代中期后,加爾文宗內部自由主義神學進一步增強,從而促進了進一步的聯合。
1976年較為保守的美國南浸會也進行了改革,提出了一個用現代英語寫成的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信仰宣言”,并付諸實施。
該會還制定了新的授職誓詞,把忠于“聖經訓導”的教義內容改為“服從耶穌基督和聖經的權威,始終接受我們告白的指引”。
80年代初,該會也放寬了參加聖餐的條件限制,并把聖餐禮的重心由沉重的悔罪轉向愉快的新生,其觀點與聯合長老會逐漸接近。
在戰爭與和平、婦女與同性戀者擔任聖職的觀點上二者亦趨于一致,終于促進了兩大教會團體的聯合。
1983年,兩派合并,成立了“美國長老會”(ThePresbyterianChurch[U.S,A]),原聯合長老會的《告白書》被采納為此教會的信仰准則。
并宣布:在合并后的機構調整中,貫徹不分種族、年齡,性別和地域,一律平等的原則。
但美國長老宗內部的保守派仍有相當大的勢力。
就新成立的美國長老會而言,除部分保守派分裂出去另組新教會外,在普通信徒和神職人員中,仍有相當多的人持保守立場。
其代表人物把70年代以來教徒人數連年下降歸咎于神學上和政治上的自由化,力圖使教會回到傳統的聖經權威的立場上去。
另外,基督歸正會和美國歸正會等一些小教會仍持保守主義立場,并頗為活躍。
由于信徒的減少,美國長老會十分注重加強傳教工作,大力培養傳教牧師,擴大傳教面,尤其注意對青年傳教。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長老會常把其社會政治主張與傳教工作結合起來。
它成立伊始,即宣布其傳教活動包括使人們從“罪惡、恐懼、壓迫、飢餓和非正義”中解放出來,從而為建立公正、平等的世界而斗爭。
至于在加拿大、英國、蘇格蘭、荷蘭、瑞士、德國、拉美、與亞洲等區域的長老宗的活動,這里就不再贅述。
三、安立甘宗(聖公宗)
安立甘宗(Anglicanism,意譯為聖公宗)是新教六大宗派之一,為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的產物,在英國具有國教地位,故又稱為英國國教。
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7)于1529年開始實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1534年通過“至尊法案”,宣布英王為教會的最高首腦。
這一法案標志了安立甘宗的涎生,1571年由國會正式批准該宗的教義和信仰原則《39條信綱》與禮儀標准《公禱書》,標志了安立甘宗的確立。
隨著英國對外殖民擴張該宗逐漸傳播到美洲、亞洲和非洲。
至今,安立甘宗在全世界共有225個教會團體,信徒約5000余萬人,分布于165個國家,共有40個教省,390個教區。
(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統計)
其基本特征有四:
(一)安立甘宗持有新教的基本信仰,但其禮儀和制度等方面保留了較多的天主教傳統。
(二)堅持聖經為教義的最高權威,在與聖經無抵觸的前提下,對其他各派的神學思想不完全排斥,多數教會團體承認近代聖經考據學的地位,確認自由運用理性的重要性。
(三)安立甘宗保持古代的三級聖品制,即主教、會長和會吏。
主教為最高神職人員,可以授聖職和行堅振禮﹔會長相當于牧師,負責布道、主持聖禮﹔會吏協助舉行禮儀和管理教會其它事務。
主教、牧師、會吏和一般信徒在教會大會上都可以參與決策過程。
除英格蘭外,主教通常由教區會議選舉產生,并由其他主教、神職人員和信徒的代表按立。
各教會團體實行自治,教區為基層教政單位,教區結合為教省。
英國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在該宗派內具有精神上的宗主地位,但其實際管轄權只限于所屬教區和教省。
(四)該宗強調聖洗與聖餐為得救不可少的聖事,聖餐被認為是對基督救贖的紀念。
實行嬰兒受洗,成年時行堅振札。
18世紀,在英國殖民勢力急劇擴張的浪潮中,英國國教會組織了“教會傳教協會”,在其殖民地加拿大、西印度群島、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等地建立教會并迅速發展。
該宗為協調各地的宗教與活動,建有兩個國際性會議,蘭伯持(Lamboth)主教會議始于1867年,因在倫敦的蘭伯特宮召集而得名。
此后每10年召開一次,會議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世界各地主教參加,商討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會議無立法權,決議亦無很大的約束力,但此會象征該宗世界性的團結。
至20世紀,由于國際形勢風云變幻,該宗于1968年建立了一個每兩年召開一次的安立甘宗協商會議,由各地區聖公會的50名代表組成,代表包括普通信徒、教牧人員,以提高一般信徒的地位,總部設在倫敦,交換與協商對國際杜會重要問題的見解。
英格蘭的聖公會自建立迄今,始終是該宗最大的教會和神學中心,擁有信徒2,800萬人,占該宗信徒的半數以上。
分為坎持伯雷和約克兩教省,下轄43個教區和11,400個小教區(Parish)。
約克教省的大主教全稱為“英格蘭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全稱為“全英格蘭大主教”,地位在約克大主教之上,可為英王行加冕禮,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神職,也是全世界安立甘宗名義上的精神領袖。
但他的實際權力僅管轄其教省和亞洲、百慕大群島和福克蘭群島等地的聖公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聖公會均已獨立。
英聖公會在流傳的過程中,由于對教會在拯救中作用的分歧,l9世紀出現了高教會派、低教會派和廣教會派。
這些分歧也波及到世界各地的聖公會。
高教會派又稱安立甘公教派,主張在教義和規章制度方面應恢復較多的天主教傳統,教會應保持較高的地位﹔低教會派又稱安立甘福音派,強調以聖經為最高准則,嚴格按《公禱書》簡化禮儀,反對強調教會的權威﹔廣教會派主張在神學范圍內包含眾多的傳統,建立較廣闊的教會,強調自由與調合,持別關心教會的文化生活。
這三派的傳統延續至今,信徒可以自由參加某一派的活動。
英國聖公會至今仍為國教,女王必須是該宗信徒。
兩位大主教和倫敦等地一批主教為上院議員。
二戰后,英聖公會經歷了短期的恢復,至50年代,面臨著教會內外一系列的棘手問題。
(一)該宗的國教地位與陳舊的教義教規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信徒的興趣和熱情劇減,逐漸失去了吸引力。
據統計1953年只有l/10的信徒定期去教堂參加禮拜,1961年約l000萬受過堅振禮的信徒中僅有1/4積極支持教會的活動。
(二)神職人員嚴重不足,婦女仍被禁止參加教政工作。
據統計1953年其牧師人數由1914年的22,000人下降到1953年的
14,000人,平均每個小教區不足一個半牧師。
(三)與其他宗派聯系不足,相對孤立。
這些問題的解決經歷了一個較長過程。
英聖公會因處于國教地位,其教義和禮儀的改革均需經議會批准﹔大主教和主教在形式上要首相提名,女王任命。
這一政教關系影響了教會的改革和信徒的熱情,成為當時爭論的問題。
主張放棄國教地位者認為,國教是中世紀遺留的過時傳統,阻礙了教會活力的發揮﹔主張維持國教地位者聲稱國教是民族信仰和傳統的象征,不能輕易廢除。
教會則采取了折衷態度,既堅持國教地位有其價值﹔又要求有限度的改革現行政教體制,適當爭取擴大教會自主權。
但直到70年代始取得了一些突破。
1974年,英國上下兩院通過法案,給予教會改革禮儀和制定教義的自由,規定經過教會總會議討論,獲2/3的贊成票者即可獨立作出決定。
1976年,英首相卡拉漢在下院提議改變由首相挑選提出主教人選的慣例,新設立一個由教會人士和有關政府官員組成的委員會,每逢遇到主教職位空缺,該委員會負責提出二名候選人,由首相擇一。
此措施已付諸實施。
它使教會對其高級人事安排的發言權有所擴大。
但教會內要求徹底脫離與政府關系的呼聲依然很高。
為了適應新的潮流和信徒的需要,英聖公會還作了禮儀方面的改革。
1981年教會總會議批准出版了《供選用儀書》(TheAlternativeServiceBook),匯集了經長期修改和試用的禮儀,其中包括大部分禮儀改用現代英語﹔聖餐的意義由突出紀念基督之死改為強調對上帝救恩的感謝﹔并且提高了普通信徒在禮儀中的地位及參與程度。
教會并未強制推行這套新禮儀,而是由基層教會根據信徒的意愿決定是否選用。
目前有一部分教會實行了新禮儀,亦有兼用《供選用禮儀書》和《公禱書》者。
為解決教牧人員之短缺,早在5、60年代英聖公會即采取補救辦法,如允許牧師兼有世俗職業﹔開辦夜校培養神職人員﹔由婦女擔任教會的教育、社會福利工作等。
隨著西方60年代女權運動的興起,婦女要求擔任神積的呼聲日高,曾長期成為該宗爭論的問題。
當時英聖公會的立場是拒絕向婦女授職,也不許在海外被授予神職的婦女在英國教會中主持聖禮。
但由于世界各地不少聖公會已陸續允許婦女出任牧師,1976年的蘭伯特大會遂決定每個獨立教會均有權自行處理該問題。
到80年代中期,香港、加拿大、美國和新西蘭的聖公會均已正式允許婦女任聖職。
對此問題的爭執暴露了安立甘宗內部的分裂因素,加劇了一些國家和地區聖公會與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離心力。
為改變這種局面,前坎特伯雷大主教朗西一再強調婦女問題并非信仰的基本問題,重申應保持安立甘宗具有“松散的權威”的特點。
他主張在充分尊重各地教會自主性的同時,繼續維持以坎持伯雷大主教為宗主的安立甘宗形式上的團結。
直至1989年,英聖公會才迫于形勢,任命了第一位高級女神職人員。
為擺脫孤立局面,它積極參加了世界基督教聯合會的籌備工作,倡導合一運動,并表示愿與其他教派對話,加強合作。
1972年,聖公會與衛斯理宗就互相承認對方牧師合法性問題進行對話,由于高教派的阻力未能獲得總會議的批准,二個教會實現合并的進程由此破裂。
1982年由衛斯理會、聯合歸正會和莫拉維亞會共同提出的、與聖公會互相承認和共同按立神職人員的倡議,亦未獲通過。
但該會近年來較重視發展同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關系,尤其是就教皇制和主教制問題與天主教進行對話,并表示對華友好,支持中國基督教會的“三自”革新運動。
朗西大主教曾多次訪華。
在
民族獨立的影響下,非洲的聖公會紛紛脫離坎待伯雷大主教的管轄,走向獨立。
英聖公會只能承認現實。
坎特伯雷大主教在60年
代初曾多次主持東非和西非聖公會的獨立儀式。
請繼續看:基督教(新教)的宗派(二)-公理宗、浸禮宗、衛斯理宗
延伸文章資訊
- 1基督新教包括哪七大宗派? - 人人焦點
,關注本公衆號【多互動】可以關注新浪微博「羅馬大公教會」我們現在中國基督新教教徒(包括三自和家庭)用的十誡是以第一處經文出埃及記中的十誡爲基礎得 ...
- 2基督教(新教)的宗派(一) - 路德宗、长老宗、安立甘宗
基督教(新教)虽然宗派众多,但究其源流,多属路德宗、加尔文宗、圣公宗、公理宗、浸礼宗和卫斯理宗。它们的教义、组织制度和礼仪在历史上曾成为新教之主流,且至今信徒众多 ...
- 3基督教教派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督教教派”(或“自认为基督徒的教派”)按历史或教义相关次序排列。 基督教主要分成三大宗派,即 ... 另外,基督新教中的某些跨越多个教派的运动,在翻译到中文时也冠以什么派, ...
- 4六大宗派Denomonations | 榮耀華人浸信會GLORY CHINESE ...
二、基督教會宗派譯名的由來 · 1. 路德宗(Lutheran Church) · 2. 公理宗(Congregational Church) · 3. 加爾文宗(Calvinism Churc...
- 5基督教宗派速覽 - 福音聯盟
新教 · 普世聖公宗(The Anglican Communion) · 路德宗(Lutheranism) · 長老會(Presbyterianism) · 衛理公會(Methodism) · ...